分享

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犯罪的?果然与众不同

 Wdjljjfj 2018-09-23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十二单元(上)

你好,今天是第十二单元,也是这门课的最后一单元。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想你已经知道——经济学家们习惯用经济学思维去思考他们遇到的所有事情。经济学思维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利率的调整、油价的波动和国家的税收政策,还能让他们更透彻地看待犯罪、健康投资,甚至交通拥堵问题。 掌握了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你就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思考范式里面,而这将会彻底改变你对世界的认知,并永久改变你的生活。

1.经济学思维工具包大盘点

在这一单元里,我们要先来回顾下经济学思维的工具包,确保我们能够清楚地理解其中的概念,并且熟悉它们应用的场景。因为在这门课结束后,你就需要自己独立来应用这些工具了。不过我相信,经过了这三个月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技能,并能够用经济学思维去思考和决策了。

我们来一起回想下——课程一开始我们学习的六条基本法则。它们的每一条听起来都很简单,但结合起来应用却不容易。很多错误决策的产生都是由于没能记住这六条法则。

首先第一条: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如果你改变激励的形式,人们的行为也会随之而发生改变;

第二: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资源稀缺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真正免费的,我们始终要付出机会成本和学做取舍;

第三:任何事情都不只有一面,每次的交流互动至少涉及两个方面。所以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只有把参与各方的动机都理解和分析清楚,才算是明智的;

第四:非预期影响法则。每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因此常会产生我们难以预测的影响和作用。

第五:非预期后果法则。我们的行动有时会产生始料未及的后果,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第六:在整个世界中,没有谁能完全掌控一切

在了解了这些法则后,我们又学习了三个核心概念,它们同时也是这些基本法则适用的场景。

核心概念第一条:理性,经济学家依照理性来想事情。经济学思维不会告诉你什么样的目标是好的,它只能告诉你——怎么选择才能更好地实现你的目标。理性的决策是有战略性的,为了确保得到我们想要的福利,我们需要始终选择更好的选项,避免糟糕的选项。

核心概念第二条:边际分析,经济学家十分重视边际分析。我们的生活是由一系列细小的变化组成的,而那些变化正需要我们无数次地在细小的边际上做决定。你可以试着回想一下我们之前举过的食盐和胡椒的例子,你已经知道,在那个实验中,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来回移动的小勺上,而不是食盐瓶子或者胡椒瓶子上。

同样,你从来都不是在决定自己的整个人生要怎么度过,虽然可能你认为自己考虑过了,但其实你做的,只是在考虑和选择下一步该怎么做,而生活就是由这些细小的不可控选择组合的。

最后一个核心概念:优化。优化就是指在边际上不断做细微的调整,通过用一小部分交换另一小部分,从而尽可能多地得到自己想要的。如果我们说“优化达成了”,就表示我们在受限的环境下争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最后,我们得出了一个中心结论——如果条件适当,个人的理性决策可以产生高效的社会效益。理性要求决策者选择那些更好的选项;并且只要对各方都有利,理性的个人之间就应该进行交流和互动,比如开展贸易、协议合作等等。

直到我们不再有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再需要做边际调整,不再有应该交换但还未交换的资源,这时,我们得到的结果才算是最高效的。我们所说的高效不是绝对的完美,也不一定是哲学上所谓的公正,但它却是最有效率的,这就是经济学家思考的角度。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世界上的资源和条件是稀缺的。我们不能总是期待有足够的条件让我们达成高效的结果。而且,我们也很可能无法掌握到足够多的信息,因为信息是有成本的。况且对我们来说,尝试去获取全部的信息既不理性,也不高效。遇到问题时,我们总会面临不可避免的或然性风险。我们知道,其他人可以有策略地利用信息,甚至可以直接向我们传达歪曲的事实。

在上一单元中,我们详细地讨论了行为经济学家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即使人们具备理性和高效行动的能力,但在去实践的时候却常常做不到,这其中的原因有时是没办法解释的。

我们的工具包并不完美,角度也有可能会出现偏差。但是,致力于经济学学科和范式研究的专家们始终相信,经济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生活中更多事实的真相。我们已经清点完我们的工具包,接下来我们要用这些工具来解决问题。我打算给你出三个大问题,看你现在能不能利用经济学思维进行分析。

2. 经济学家如何思考犯罪?

第一个是关于犯罪经济学的问答题。如果你去参加一个重要的约会迟到了,停车时,你发现只有在拖车区有一个车位,你会选择把车停在那里吗?如果车被拖走的概率是50%,你打算怎么办?如果概率是10%?或者2%呢?如果你知道,拖车司机正在罢工,你又会怎么做呢?

如果你的决定取决于车被拖走的概率,那就表明你已经进入到了理性犯罪的世界。因为其实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你违法的行为都是一样的,你获得的利益也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被惩罚的期望成本。如果你对法律的遵守取决于对成本利益的考量,而不是纯粹地出于道德义务,那么,你就证明了两件事:第一,即使是犯罪嫌疑人,有时也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第二,理性的经济学家也有可能成为罪犯。

1992年,加里·贝克尔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将我们的经济学思维运用到了犯罪和处罚问题中。贝克尔认为,除了从事连环谋杀或冲动犯罪这样的极端罪犯外,大多数的罪犯都和我们一样。他指出犯罪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种理性的、个人选择的结果。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你需要涵盖哪些要点呢?首先,你需要讨论一下机会成本。你需要思考下,你能获得的最高合法收入是多少?而如果你实施了犯罪活动,你会错过哪些从事合法活动的机会?然后,你再把它和选择犯罪做比较。当然,选择是否犯罪还可能取决于从事合法活动的期望值,或者被处罚的期望值。当然,你被判罚和定罪的几率也影响着你对期望值的估算。

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了这类问题,并且,有实际的证据表明——犯罪活动的数量的确取决于惩罚措施的确定性和严厉性。畅销书《魔鬼经济学》的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就对青少年犯罪的行为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当青少年逐渐接近可以被判刑的年龄,不再受青少年法院相对宽松的法律保护时,就需要有更加严格的成年人司法制度对他们进行处罚。 列维特是一位经济学家。所以,当他发现——随着惩罚的确定性和严厉性上升,犯罪率开始迅速下降时,他一点儿也不意外。因为他知道,激励的变化会导致行为的变化。而对于理性罪犯来说,如果犯罪行为不再值当了,犯罪活动就会减少很多。

刑事司法领域还有另一个值得探讨的方面——惯犯,也就是那些在犯罪被处罚后,仍然继续犯罪的人。假设贝尔克的分析是对的,即大多数的犯罪活动都是出于理性的选择,那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呢。

首先,假设你在犯罪后被抓住,并且已经被判有罪。如果你能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下——服刑对你被释放后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或许就可以解释重复犯罪频发的原因了。

显然,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的因素,其中一个是——如果你是一个被判刑的重犯,在监狱里,你就有足够的时间从其他罪犯那里学习到更多更加高级和有效的犯罪技巧。于是,你成为了一名更高效的罪犯。第二个方面是——即使一段时间后你被释放了,不过由于你的履历中存在着重大犯罪的记录,那么你获得合法收入的机会就会降低很多。首次犯罪接受的判罚,会改变罪犯第二次犯罪的相对收益,也影响着罪犯对犯罪的期望值计算和合理性分析。

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应该怎么办?现实中,为了防止罪犯进行这个计算,刑事司法系统往往会决定对惯犯加重处罚,美国的有些州甚至采用了非常严厉的“三振出局法”,也就是对第三次严重犯罪的人员判处强制性终身监禁,并且不得假释。这项法案引起了包括司法层面的和伦理层面的很多讨论。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制度的确提高了后续犯罪的成本。

【知识小弹窗】

  • 三振出局法(Three strikes laws)

美国州政府制定的法令,要求州法院对于严重的刑事累犯,弃用强制性判刑标准(Mandatory sentencing),延长他的入狱服刑时间。这样的法令在20世纪九十年代极为盛行。有24个州颁布了此类的法令。该名称来自于棒球术语,即一名击球手只允许击打不超过3次,否则将被判出局。

但是经济学家在观察激励结构时,往往会看得更仔细。他们会做边际价值分析。他们会想,对于一个已经犯了两次罪的人来说,三振出局法究竟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激励呢?如果这个州没有死刑,那么第三次犯罪的成本就是最终成本了,第四次以后犯罪的成本就相当于是零了。

我们不妨极端一点来分析,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果一个已经犯了两次罪的人,在第三次——选择武装抢劫时被捕,依照三振出局法,他会被判处终身监禁;然而,如果为了降低自己被捕和被指认的概率,杀掉受害者的话,他接受的最严厉的惩罚依旧是终身监禁;那如果再进一步说,为了避免抓捕,再杀死一名警官,罪犯要面对的,仍然是终身监禁的惩罚。所以到后来,杀人犯的边际成本就是零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在制定法案时,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