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解读,越详细越好

 堃垚3yc9qiv0hw 2018-09-24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第一个“道”,即今人所指“道理”。第二个“道”,是指言说的意思。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本章意指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常道”之“常”,为真常、永恒之意。一般将“常道”解释为永恒不变之道,然可以“永恒”释之,却不当以“不变”作解,因《老子》作为宇宙实体及万物本源的“道”,是恒变恒动的。《老子》四十章谓“反者道之动”,便以道为动体,二十五章形容道的运行是“周行而不殆”,也是描述道体之生生不息。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字,是指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字是称谓的意思,作动词使用。第三个“名”字为《老子》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关于“道”之不可名,请阅读文章“道的各种意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无”“有”是指称“道”的,是表明“道”由无形至落实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解读,越详细越好

老子《道德经》

今译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引述

整章都在讲一个“道”字。这个“道”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来表述它,任何概念都无法用来指谓它。

“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最高范畴,在《老子》书上它含有几种意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2)创造宇宙的动力。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本章所说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的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之不断创造的一种表现。

“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

老子所说的“无”,并不等于零。只因为‘道’之为一种潜藏力(Potentiality),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Actuality)时,它“隐”着了。这个幽隐而未形的“道”,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道”的特性。这个“不见其形”而被指称为“无”的“道”,却有能产生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字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

可见,老子所说的“无”是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藏着无限之“有”的。“无”和“有”的连续,乃在显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由于这一个过程,一个超越性的“道”和具体的世界密切的联系起来,使得形上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概念。

本章只在说明: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道”是不可概念化的东西。

(2)“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些形容词。许多人以为老子的道理很玄虚,所谓‘玄之又玄’。其实老子这句话只说明在那深远而又深远的根源之处,就是万物所从出的“道”。至于老子说“道”不可名,事实上他已经给了我们一些概念:即是“道”之不可言说性与概念性等。在二十五章上,老子说到这个形而上之实存体是混然状态的东西,无以名之,勉强用一个“道”字来称呼它,这只是为了方便起见而已。老子说到“道”体时,惯用反显法;他用了许多经验世界的名词去说明,然后又一一打掉,表示这些经验世界的名词都不足以形容,由此反显出“道”的精深奥妙性。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