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伯篇第八·一九(203)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钱穆译】先生说:“伟大呀!像尧的为君呀!高大呀!只有天能那么高大,只有尧可与天相似,同一准则了。广大呀!民众没有什么可以指别称说于他的了。高大呀!那时的成功呀!光明呀!那时的一切文章呀!” 【杨伯峻译】孔子说:“尧真是了不得呀!真高大得很呀!只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够学习天。他的恩惠真是广博呀!老百姓简直不知道怎样称赞他。他的功绩实在太崇高了,他的礼仪制度也真够美好了!” 【傅佩荣译】孔子说:“伟大啊,像尧这样的天子!真是崇高啊!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是效法天的,他的恩泽广博啊,百姓没有办法去形容。他的丰功伟业令人景仰,他的典章制度也辉煌可观。” 巍巍,高大貌。则,仿效,效法。荡荡,空广貌。名,称说,说出。焕,光亮,鲜明。 这里的文章作礼乐法度讲,同《诗·大雅·荡序》:“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中的文章解。 孔子说,伟大啊,像尧这样的君王!崇高啊,只有天是最崇高伟大的,也只有尧是效法天的。他这样的伟大,老百姓都不知道用什么来称赞他!伟大啊,他的丰功伟绩!辉煌灿烂啊,他的礼乐法度! 本章孔子赞叹尧的伟大,称其德可与天比,民众无法用什么来称赞他。他的丰功伟绩,他的礼乐法度同样伟大和辉煌。 古人以天为大,但功德能和天相比较的大概只有尧了,他所做的一切,与天齐。而天又是最公正、最公平的,尧之为君,他效法天,做到了最公正无私,让人民称道,让后人钦佩。 孔子常言天命,符合道义也即符合天命,不符合道义也即有违天命,因此在孔子看来,符合天命也就是有识之士所追求的道,是君子仁者致力发展的人生正途,他把尧和天作比较,是想让求道之人向尧这样的圣贤学习,努力走向人生正途。
泰伯篇第八·二0(204)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钱穆译】舜有贤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说:“我有相辅为治的十人。”先生说:“古人说人才难得,不真对吗?唐虞之际下及周初算是盛了,但其中还有一妇人,则只九人而已。”先生又说:“把天下三分,周朝有了两分,但仍还服事殷朝,周朝那时的德,真可称是至德了!” 【杨伯峻译】舜有五位贤臣,天下便太平。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因此说道:“[常言道:]‘人才不易得。’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以及周武王说那话的时候,人才最兴盛。然而武王十位人才之中还有一位妇女,实际上只是九位罢了。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向商纣称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傅佩荣译】舜有五位贤臣而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十位能治理国家的大臣。”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正是如此吗?从唐尧和虞舜的时代以来,到周朝人才鼎盛。武王的人才中有一位是妇女,所以实际上是九位。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还继续臣服于殷朝。周朝的德行,可以说是至高的德行了。” 乱,治理。 本章的思想是赞美周朝人才鼎盛和至高的德行,从周文王到周公,周朝的礼乐典制发展到顶峰,不仅吸引有识之士为国家服务,而且周公所推行的礼乐文化深入人心,国家安定,民众信服。 第一讲人才,君王圣明,大臣才贤明。尧和舜至高的品行常常地影响了国家的人才,他们任贤使能,人才得以聚拢。君王圣明,人才愿意为效力。商纣无道,人才流失,所以才有了周朝人才的鼎盛。 第二讲德行,唐尧和虞舜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发端,他们用他们至高的德行治理国家,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及至周朝,周文王开礼乐文化先河,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将礼乐文化发扬光大。文王时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依然臣服殷朝,是至高德行的表现,也是中华文明的表现,所以这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最鼎盛期。 这些不就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理想吗? |
|
来自: 背后国文 > 《《人生路上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