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善其身”者不一定是善人

 刘耀兰图书馆 2018-09-25
  刘耀兰
  
  在唐朝有这么样一个人,他叫阳城。他在少时因家贫没有机会上学堂,后来,他当一官吏书僮,借此读了六年的书,饱览了经藉典章,进士及第后隐居乡里,因其德行高尚被人荐举,应召为谏议大夫。谏官是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甚至有权驳回皇帝明显不合理的诏书。可是阳城呢?他以憎恶那些身为臣子却喜欢宣扬君主过失,借此博取名声的人为由,在朝廷里不敢耿直不阿、仗义执言,不认真履行“谏议”的职责。
  韩愈为此写了一篇《争臣论》予以讽刺和揭露。他在这篇文章里,咄咄逼人、声色俱厉地进行了指责。他说,阳城本是隐士贤人,参与政治是迫不得已,他坚持的是自己的处世之道,难道这也应该受到责难吗?这种设问看似为他辩解,其实是为了更加深入剖析和反驳他的观点。他阐述了圣人贤士与人民,他们不都是想要闻达、捞取功名,他们只是忧虑世道人心,国泰民安。他列举了“二圣一贤”的三个例子,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讲学“席不暇暖”;墨子每次归家等不到灶烟囱烧黑就起程,这些圣人贤人为了拯救天下,勤奋努力,从不懈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国家和人民没有得到治理,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用所学的知识来拯救天下。耳朵是用来辨别是非,眼睛是用来分清安危的,一个贤明的人,就不能只顾自己的安危,为了天下社稷,以身殉职也应在所不惜。
庄子学说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现在很多官员在家里或办公室也赫然贴着这样的墨宝,似乎不是时髦,而是他们希望达到这种境界的真实的内心写照。然而,做官该不该这样淡泊、尸位素餐呢?韩愈曾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学问广博、见多识广的贤士从隐居的茅庐里被人荐举做了谏议大夫,却仍然保持着过去的淡泊无为的操守,是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呢?在他的这篇《争臣论》里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当我看到有的官员办公室挂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的条幅,就觉得这是一个冷幽默。今天的官员,如果对于宇宙、人生常作深邃的玄想,不妨对功名利禄淡泊一点,把身外之物看透一点。如果是在工作中该作为时不作为,独善其身,在其位而不谋其政,那就是韩愈所说的“将不得为善人”。
  
 2012年7期《醒狮国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