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病多由痰作怪”,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一个成方,就这么简单

 无嗔胡说馆 2018-09-26
​传统中医几千里的历史长河里,历代医学名家积累了大量实用经验。在他们留下的浩瀚医案资料里,有很多关于“怪病”的诊治经过,注意,这个“怪病”并不是怪力乱神之说,而是说病证的临床表现千奇百怪而已。总的来说,对这类疾病,他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两点:一是痰,二是淤血。而“痰”更是其主要病因。


说起“痰”,普通人都认为就是我们平时咳嗽吐出来的涎沫。其实不然,在中医理论里,那只是其中一种而已。“痰”,对中医来说,有“有形之痰”,也就是咳嗽时有呼吸道分泌经口腔吐出来的涎沫,这个对身体的影响是可控的,最少是易控的;还有一种“无形之痰”,这才是引起“怪病”的痰。由于它来去不定,无法触摸,对机体的影响非常深远。


那么什么是怪病呢?古代中医,由于缺乏有效的科学诊断手段,对一些无法确认具体病因,症状不定而多变,对身体的影响时大时小、顽固难治,例如“梅核气”、“奔豚气”、“瘿瘤”等等,很多古代名医都将其视为“怪病”。说它们“无法确认具体病因”,那是由于用中医的“辩证”方法不能解释其症候,说它们“症状多变”,是因为这类病证,发生的部位都有可能不固定,或寒或热,多属只有病人的自我感觉,医生却不能观察到;说它们“影响时大时小”是指发作时可能痛不欲生,间歇时却一如常人,了无踪迹。


中医认为:“瘦人多火,肥人多痰”,这里的“痰”就是指的无形之痰。“无形之痰”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中焦虚弱,脾胃失调,水气内蓄”。常常有伴随出现体倦乏力、头昏嗜睡、饮食减少、舌苔厚腻、脉象迟缓等症状。由于脾胃失调,而脾主水湿运化,所以进食的水谷未能被完全运化成精华输布全身,反而停滞体内,成为不可捉摸的“无形之痰”。


中医治疗方面,对于由“痰”引起的怪病,其治疗手段有点消极,也就是一开始并未能直接从“痰”着手,而大多是经过一段“无效的”诊治之后,尝试性地用“温阳化气,健脾益气,消湿化痰”这类方药,反而取到良好的效果。如《金匮要略》里的桂枝茯苓丸就是最优秀的代表方剂。其中的桂枝,能温阳化气,通经散寒;茯苓健脾益气,淡渗利水;桃仁丹皮活血通络,芍药入血生新,确属治疗“怪病”的主方。


当然,中医无一固定不变之方,最讲究临证变通化裁,才能取到奇效。根据实际的辩证结果,合用其他成方,例如中焦虚弱明显时,合归脾丸;中焦寒像明显时,合用理中汤;这都是根据临床经验灵活化用的。比如现代医学里的“肿瘤”、“冠心病”、“高血压”等等,很多情况都适用于“怪病”的范畴,而西医的治疗效果也并不确定。这种情况,中医反而可以一显身手,当然,辨证施治乃是基础,切勿莽撞随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