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种方法,搞定人际难题

 快乐英平 2018-09-26

内容来源本文为天地出版社书籍《关系突围:如何高效化解人际冲突》读书笔记,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授权发布。【整理编辑:时英平】

笔记君说:

谁不希望职场的人际关系一路和谐呢?但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冲突。 

怎么做既能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又能维护好人际关系,化解不必要的冲突呢?这应该是所有职场的人面临的难题。 

但再难的题也有解决之道~

杰克·汉密尔顿提出一个理论,核心思想是:

当你做出某种行为时,甚至可能不会意识到你“假设”的思维导致了某种错误行为的发生。 

但你了解“假设之梯”这个理论后,你就会有意识的从梯子上爬下来,重新做出思维判断。

这样,我们也能更加有效地了解别人及其真实动机,就可以丢弃那些错误的假设,会给予我们改变的力量,从而减少或不发生“冲突”。

一、很多的冲突都是因为你在无意识中爬上了“假设之梯” 

为了突破生活中因为冲突造成的困境,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是:

当我们大多数人对涉及冲突的状况做出反应时,会在无意识中飞快地爬上那个我们称之为“假设之梯”的东西。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用于解释我们的思维如何运作。 

“假设之梯”的理论不难理解。

梯子可以让你通过构建冲突背景来分析冲突,以及你根据导致这些冲突的假设所采取的行动。

梯级代表了这些假设的不同等级。 

背景中所包含的内容,要比我们体验或者观察到的更多。 

第一梯级:事实。

一个事实是指一个人所能观察到的一个背景。 

第二梯级:解读。

当你使用形容词来描述某人的行为或特定场景时,你通常都是在进行解读。

 第三梯级:动机。

当你用一种感觉、情绪或其他暗示某种意图的词汇来。描述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时,你就是在给那个人强加动机。 

第四梯级:归类。

使用诸如“他们”之类的复数代词,以及诸如“全部”之类的范围描述词汇来描述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表明你已将此人强行划入了一个预定的类别。 

综上,冲突双方对背景的不同认知,导致对事实的理解产生分歧,因此在解读和动机、归类上就产生了主观的假设,导致了冲突行为的发生。 

那么,怎么从“假设之梯”爬下来,让我们重新看清背景,认清事实,正确地解读,不假设对方的动机,放下成见,化解冲突和避免冲突呢?

二、学会深度倾听,更要具有同理心

倾听的目的是要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理解说话者的情绪及其言论背后的动机。

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要赞同对方,或者希望其改变观点。 

学习如何去倾听,是一项我们本该在很小的时候就获得的能力,然而学校里却很少传授。

 这件事说来容易做来难。 

当别人和我们说话时,我们经常会产生一些情绪。 

这些情绪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关注对方在说些什么,当我们专注于如何应答时会更加分心。 

说话者的需求和我们自身的需求可能会产生冲突,导致我们极少能够做到有效倾听。

 1.全神贯注,是深入倾听他人的关键 

与此同时,你必须意识到你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并暂时将它们置于脑后。 

这样才能专注于说话者。

这个过程在一次对话中可能反复出现。 

注意到自己走神,然后再将注意力重新转向说话者这一能力,是深入倾听的基本要素。

  2.同理心 

同理心是深入倾听的一个必备要素。它是理解他人想法以及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同于那种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处境,并为其感到遗憾的同情心。 

以下是扰乱倾听的行为,切记: 

1、不停地说话,甚至很少停下来喘口气,几乎不给对方回应的空间。

2、为了表达观点,经常很大声地重复所说的话。

3、假设他人不重视你的观点,于是对那个人随后所说的话做出负面反应。

4、立刻反对别人说的话,并辩称你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5、打断别人的话,插入你自己的观点。

6、在别人刚刚说完一段私人经历之后,不问他是否有兴趣听。

7、听你的故事,就立刻说一段你自己的经历。

8、过于激烈地表述你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让对方觉得你充满戒备。

9、以挑衅的方式回应挑衅你的人,通常导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局面出现。 

当你能轻松地投入更多注意力在说话者身上时,你就为学习新的倾听技巧奠定了基础。

你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需要与说话者进行讨论,以确保你听到的就是他们试图表达的内容。这样可以让说话者知道你所理解的内容。 

你可以对说话者这样讲:

你说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你看对不对? 

通过深入学习如何“为了理解而倾听”,你将进入一个能够识别他人情绪以及理解其行事动机的新世界。 

三、澄清假设,消除双方误会 

学会倾听后,我们就可以理智的判断假设是否合理。

有时候,仅凭一次谈话消除不了误会。 

这可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间会发生一系列的谈话。 

这会帮助你认识到,假设都是猜测,可能部分正确,也有可能全错。

对别人说出你的假设,是为了弄明白对对方来说,这些假设是否合理。

通常,我们需要花费时间来弄清楚哪些假设双方都认为毫无根据,哪些则有据可依。 

最终,当双方都愿意放弃各自毫无根据的假设,而只关注那些来源于现实的假设时,我们就做好了消除误会、走向和解的准备。 

四、学会自行解决问题能力,化解自己的愤怒情绪

有些事情我们自己就可以做好。 

自己就可以想清楚,如何不把对方的反应看成是故意针对我们个人的。 

当我们试图独立解决冲突时,必须要牢记:

人际冲突是可以解决的,哪怕冲突的一方并不在场或者不愿配合。

要遵循这样的指导原则: 

1、要为你针对他人创建的任何假设之梯负责。

对于如何处理那架假设之梯,你应当拥有完全的控制权。

2、审视你创建的假设之梯的每一个梯级,从而让自己平静下来。

冷静地回顾你们的冲突。

反思一下,为什么你的假设可能是导致你产生那些负面情感的原因。

3、让你因为对他人创建的假设之梯而产生的错觉不断淡化并最终消失。

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彻底摆脱自我假设所导致的对于他人的负面感觉。 

我们可以自行弄清楚,如何不将别人的行为视之为针对我们。

记住这些要素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的:

某个人的言行可能由许多因素引起,而别人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存在。 

人们都是根据自身经历和经验对你做出回应的。 

其他影响因素可能包括遗传、早期生活条件和文化因素,有时候还涉及创伤经历。 

1.要想到你也许是导致他人产生某种反应的诱因,但并不是导致他人行为的根本原因。

确切地说,是那个对他人做出相关假设的人导致了其自身的言行。

2.如果你觉得一个人的反应方式是负面的,你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告诉自己:“我没必要将他的行为看成是有意针对我的。”

依靠这个自助工具,你就能避免因别人对你做出的负面行为而立刻冲上某架假设之梯。 

五、表达悔意,诚挚的道歉才是化解冲突的好方法 

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前院长和精神病医师、医学博士亚伦·拉瑞尔先生撰写了一本关于道歉的书——《论道歉》。 

他分析了导致人们道歉的因素,并探索了人们如何在道歉中彼此让渡控制力。

拉瑞尔发现,如果想要有效地道歉,从而让对方易于接受,其中需要包含若干关键要素:

 承认冒犯他人的行为。

解释冒犯他人的行为。

真诚地表达悔意。

做出补偿。 

包含这些要素的道歉,大大有助于你和受到冒犯的一方言归于好。

表达你由衷的悔意非常重要。 

那种口是心非的走过场式的道歉,你可能已经听到过很多次了。 

它不会让你感觉好起来,因为它可能会将责任从道歉者身上转移到你的身上。 

如果你认为冒犯了你的人内心并无悔意,你就不会接受道歉,而且只会比之前更加生气。

关于做出补偿这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真正需要修补的东西,往往都是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

 心灵比实物更易破碎。 

做出补偿具有惊人的治愈力,它有时候甚至能够让看似永远无法治愈的创伤愈合。仅仅说声抱歉,就和贴创可贴一样没有多大作用。 

你必须用行动让别人知道你的感受。 

做别人要求你做的事情,是清楚表达你的感受的好方法。

当你这样做时,你是在向对方表示你倾听了他并且尊重他。如果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否充分补偿对方有所怀疑,那么你可以问:

 我还能做些什么来补偿你呢? 

但是,你们双方都要弄清楚,做出补偿的人所提出的建议是否切实可行,是否需要考虑别的选择。 

如果你真诚地承认了你的不足之处,并承诺会做出改变,那么对方可能会意识到你的行为是无意的,也无意引发冲突。 

它打开了一扇门,让对方不再认为你的行为是有意针对他的。 

不管你是和别人存在长期的严重分歧,还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是语音语调而和别人产生了短暂纠纷,本书包含的技巧都能有效指导你获得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尽管有些人际冲突看起来难以应付,但是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我们以新颖的、有创造力的方式来解决冲突。 

它们可以让你能够同时专注于两套假设——你自己的假设和冲突另一方的假设,并让你们双方共同努力,在有事实基础的假设上达成协议。 

它们能够为你解决你和他人的纠纷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将它们付诸实践,还可以让你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更体谅他人、更有同情心的人。 

最后,《关系突围》这本书围绕在“假设之梯”这个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的案例来说明,把冲突的双方从这个“假设之梯”拉下来,重新修正自己的思维,澄清错误的假设,化解冲突增添无尽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