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无形而生有形的问题 【原文】由此观之,物莫不生于有也,小大优游矣,夫秋豪之末,沦于无间,而复归于大矣。芦苻1之厚,通于无圻而复反于敦庞,若夫无秋豪之微,芦苻之原,四达无境,通于无垠,而莫之要御夭遏者,其袭微重妙,挺挏2万物,揣丸变化,天地之间,何足以论之!夫疾风勃木,而不能拔毛发;云台之高,堕者折脊碎脑,而蚊虻适足以翱翔,夫与跂蛲同乘天机,夫受形于一圈,飞轻微细者犹足以脱其命,又况未有类也?由此观之,无形而生有形,亦明矣。 【译文】由此看来,事物间的变化,新的物体莫不是从已有的原体事物中产生出来的,这样的事物大小繁多。秋天兽类新生的毫毛末端,尽管细小得能插进没有空隙的东西里,但与无形的道路相比,又显得太大了;芦苇杆里的一层膜,薄到能飘飞到天空中,但与无形的道路相比,又显得太厚了。所以既无秋毫之末又无芦苇之厚的道路能够畅通于四面八方而无止境,又没有什么能遏制伤害它;它能生成精微奇妙事物,能促使万物生长、支配万物变化。天地之间没有什么能和它相提并论的!疾风能将大树刮倒,却不能吹掉长着的毛发;人从高耸入云的高台上摔下来会折断脊骨迸裂脑壳,但蚊虻却能适足飞翔。这些轻微小虫靠着造化的作用,在同一个角落内获得了形体;轻微小虫尚可以靠这造化所赋予的形体寄托生命,更何况没有形体的东西呢?由此看来,无形产生有形的事物这一道理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无形而生有形的问题,所以既无秋毫之末又无芦苇之厚的道路能够畅通于四面八方而无止境,又没有什么能遏制伤害它;它能生成精微奇妙事物,能促使万物生长、支配万物变化。天地之间没有什么能和它相提并论的! —————————————————— 【注释】1.苻:(fú扶)古通“莩”,芦苇杆里的薄膜。《淮南子·俶真训》:“芦苻之厚,通于无垠。” 2.挏:(dòng恫)推引,撞击。来回猛烈地摇动或拌动。《淮南子·俶真训》:“其袭微重妙,挺挏万物,揣丸变化,天地之间,何足以论之!”《说文》:“挏,推引也。从手,同声。汉有挏马官,作马酒,按,取马乳汁挏治之,味酢可饮。”《颜氏家训》:“揰挏,谓撞梼挺挏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