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的后生:你可畏,你更可敬

 代号大海雀 2018-09-27

考古的后生:你可畏,你更可敬

             考古的后生:你可畏,你更可敬
    首届李济考古学奖学金评奖感言

      考古的后生:你可畏,你更可敬

   http://www./?type=award&classtype=26                    

    有一个人,也许远不止是这一个人,他做了一辈子考古,他也有过重大发现,他也有数以十万百万字计的著述。其实,他和他们并非是真心热爱这个行当,因为入行的起点,是稻粮谋而已,是为了一个职业的饭盆。他曾经谋划了逃离,还有更多的人早已成功逃亡,不是这个行当没有迷人的魅力,你要真心爱它,其实并不容易。

    苦累与孤寂,那不必说。奉亲不得,敬老不能,那也不必说。餐风宿露,劳而无获,无功而返,那可是常事。洒扫尘埃,解读地书,穿越时空,那可是难事。铜铁金玉,文物存管,现场守护,那可是命事。门户严整,壁垒森严,中规中矩,那可是愁事。引证繁复,众说纷纭,难有定论,那可是烦事。可是你们这些后生,却迈着坚定的步子,毫不迟疑地走入这苦行的行列,后生可畏,后生可敬。

    评奖期间,翻阅申请,审读论文,得以见识考古的后生们,男生女生一个个朝气勃发。

    吴伟说,要将最好的年华献给考古。

    赵宇超说,要为中国的公众考古贡献自己的青春活力。

    夏然蔚说,考古是鲜活而不仅是纸上的概念,要让看似和大众无关的考古、文化古迹变得鲜活真实和触手可及。

    范星盛说,要让更广泛的公众关注了解考古,拓展学科的影响力和普及度,助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祁冰说,希望考古学能在自己的努力下发挥最大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考古学。

    刘聪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史前遗迹遗物进行人类学社会学和考古学阐释。

    宋海超说,田野考古带给我的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考古是一条神奇而富有魅力的道路。

    董文斌说,我体验到考古发掘过程不是想像中的充满刺激和神秘,其中的辛苦和乏味更是伴随始终,要做好考古必须要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更需要怀有一颗对考古真诚敬仰的心。

    曹业宬(伦敦大学)说,在传统考古基础上不断借鉴,糅合和贯通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是推动考古学不断进步的动力。

    李玉牛(加拿大)说,希望能借考古学为基础,促进中国和加拿大文化交流,要为中国考古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珵说,尝试在发掘中运用三维测绘技术建立可视化资料模型,为进一步的室内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路国权说,我热爱考古学,深刻认识到将理论与考古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时刻保持一颗上进心。

    仪明洁说,本人热爱考古,我有热情有动力参加野外工作,也有信心将田野考古做好。

    杜康说,这个奖学金是难得的精神荣誉和学术认可,鼓舞我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奋斗。

    肖达顺说,以本人数年工作经验和对考古学的这份激情,利用获得李济奖学金的机会我能更好提升自己的考古素养。

    你说你们希望成为李济考古学奖学金获得者,今天,你们中的十多位真的如愿以偿。

    瞧一瞧,听一听,考古的后生们,你们来了,考古一门,更加兴旺了。你们加入了苦行的行列,我却不希望你们成为苦行僧。你们定是行合趋同,行远自迩,行之有道,行之有效,行成于思,行古志今。考古之路,一定是愈行愈平坦,愈行愈亮堂。

    考古的后生们,真的是可畏兼可敬,祝福你们,学业精进,天天向上。

 

附:获奖者评语两则

受评委会委托,为12位获奖者中的2位作评语如下:

 

吴伟

(南京大学硕士)

奖项: “小学里的考古知识普及互动活动” (公众考古类)

    考古学从一诞生开始,一直是参与者少旁观者也不多,这使得它的玄秘色彩越来越浓厚,也特别容易让圈内人滋生自我陶醉的情绪。中国考古学发展到今天,让我们越来越感到它不再仅仅是属于职业学者的事情了,公众有了解它的愿望与权利,考古学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愈见紧密。公众考古学在中国的建立,已经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它是考古学由封闭和神秘走向广阔与平易的学问之道,也是考古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考古学对国民中的许多人来说还相当陌生,虽然很多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关注过那些激动人心的重大考古发现,但相当多的人其实并不完全知道考古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当一个新发现突如其来,当考古学家自己非常有成就感的时候,他们之中有的人也许并不想理会公众的感受,也不会想起自己对公众应当承担有什么义务。其实了解考古是公众提升自身修养的一个方式,在扩大知识领域的同时,还可能会完善认知能力,提高全面客观理解世界的能力。一个具备考古学素养的人,他会在形象思维中理解历史,认知人类的过去。对于一般的大众来说,认识考古,接触古物,他们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民族精神的洗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同行都在参与考古学的普及工作,吴伟同学选择小学生为考古学普及对象,收到很好的效果,设想参与过活动的学生中,未必没有将来的某某著名考古学家。

    记住培根的一句话:科学的力量在于公众对它的了解。想想考古学的力量,如果它是归之于科学之列的话,它会是例外的吗?它会拒绝公众忌讳公众的靠近吗?

 

郭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奖项: “制陶标准化的民族考古学调查” (学术研究类)

    考古是研究历史之人的学问,通过调查发掘到的实证,研究古人之所思所为所爱所憎,判断今古人之时空变换的距离。考古人要完成这样的研究,就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要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途径。过去毕竟过于遥远,古人留下的证迹湮没残断而意蕴模糊,要让模糊的事件与思维变得清晰可信有时感觉非常困难。但是文化、技艺与思想是可以有脉络传承的,古今的联系也是割不断的,考古人于是想到了由今事解古事由今人观古人的一些方法。民族考古学便是这样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现实世界关联调查的方法追寻古今的联结点,以今证古,寻找解释考古材料的现代逻辑。

    博士生郭梦所做的现代一个时段一个窑厂一个陶工一两类陶器的制陶民族考古调查,应当是实践民族考古学研究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初步取得的结论也很有意义。她不仅完成了陶器标准化的个案调查,同时也尝试确定了影响标准化的若干因素。虽然她的调查从设计到选点都有改善的必要,但这一步迈出去就非常不易,总比我们坐在书斋里空谈那些舶来的理论胜出许多。我相信,陶器,以及其他许多古代器具的标准化研究,将会提升未来考古学研究的水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