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功不简单,优秀却并不难

 quasiceo 2018-09-30

每当有读者问我“如何变得更优秀”“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比较抽象的问题时,

我都想给他们讲一个很具体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小学同学,一个只能用平凡来形容的姑娘。

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家境平凡;

称不上美若天仙魔鬼身材,外貌平凡;

玩脑力急转弯只能看答案,智商平凡;

从没刻意去交什么朋友,人脉平凡;

大学读的不是顶尖高校,学历平凡;

选择的并非金融法律计算机等高大上学科,专业平凡;

毕业后无数人都选择外出奋斗,她却回到小城市就业,选择平凡;

抽奖从来没中过,运气平凡;

甚至连多么勤奋都称不上,从没见她苦大仇深地努力,也没挑灯奋战到几点,你看,她连内在资质都平凡。

她可以说是精准又“倒霉”地绕开了成功学所标榜的一切条件,可以说注定与积极的词汇无缘。

然而现实是怎样的呢?

现实是:

她从小学到中学年年考第一,大学时成绩也拔尖。

从数学专业毕业后,考到一所地级市的高中当老师。

生活上由于勤恳且节俭,这么多年也攒下点小钱。

平时工作张弛有度,教书育人还蛮有成就感。

人际关系上谁看她都顺眼,我们这群老同学也很乐意帮她解决困难。

最有意思的是,我听过不少朋友跟我说,她的人生打理得真好,我是真想跟她换。

2.

你可能想不通,甚至觉得这不科学。

“怎么啥条件都不具备,也没花多大的力气,人家的日子怎么就跟开了挂似的呢?”

其实连秘诀都谈不上,背后的道理很简单。

就拿学习来说,当很多同学都像疯了一样囤积资料,买回来后就放一边时;她一本课外书也不买,反倒把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和自己的错题反复做上好几遍。

当大伙都在比名次,要面子,趋之若鹜地报辅导班时;她一门心思听课,但凡有不懂的地方堵着老师问,有次把老师问得直烦。

当别人刚进大学校园,都在恶补厚黑学,在交往中玩心眼;她就闷头学专业课,不争不抢,一点点反思和改正自己不善于表达的习惯。

当大伙都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抓头发想着”自己做什么工作不屈才”的时候;她选择爱上自己的工作,渐进式地提升业务水准,一干就是好多年。

她不聪明,不玩命,没捷径,没资源,但日子过得不必任何人差。

说来说去,只在一点:她有一种——踏实的人生观。

什么是踏实的人生观?

即对周遭脚下的事物,抱持着一种虔诚与郑重的态度,极致化地运用可以调配的资源。

精耕细作,很慢,却一直向前。话说一句是一句,事做一件是一件。不太焦虑,又耐得住寂寞。

认真聚焦当下的一切,不摇摆,亦不敷衍。

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呢,其实也挺简单。

但关口是:很多人都不屑于如此,或羞于这般;熬不住,也憋不住,总想跳跃,想驰骋,想不踩梯子就上天,把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搞得像组装阿波罗十三。

所以有读者问我怎么成功时,我一言不回,因为成功这事儿不确定因素太多,能总结出道道的只适合卖大力丸。

但你若是问我如何变得优秀,如何“过得稍微那么好一点儿”获得个不错的、中等甚至中上等的生活,那在下却有句肺腑之言相告:

请抱定踏实的人生观。

3.

放眼任何时代的年轻人,无不具备着一种特点,粗粗形容起来,无非“饥饿”二字。

这种饥饿的状态,是把双刃剑。若逢时局动荡,顿可生成燎原之势——有冲劲,不足又不满。

但若恰逢太平年岁,参与的都是没硝烟的暗战,屁股上长钉子,就不算好事。见到什么都想扑上去,什么都剩不下,流走的却是生命的本质——时间。

我曾经开设过网络写作课,为了学习讲网络课的方法和技巧,特地自掏腰包购买了十多个音频付费专栏。

学到的不只是经验,我还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

任何一门网络课程,甭管开头多火爆,但后几堂课的收听率肯定会大幅滑坡。

由于在页面上能够看到每堂课的播放量,于是,我眼睁睁看着一个音频专栏,第一堂课的播放量超过十万,最后一堂课的收听次数,已不足两千。

假设一人只能点击收听一次,且课程质量全程尚可的条件下,那么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中途掉队,这里面有人半途而废,有人精力受限,但更可怕的是:有不少人这个班的课还没听懂,嚼烂,立马忙不迭地报了下一个班。

曾有位学员跟我诉苦:我报了很多写作课,为啥技能还不见提升啊?现在连写什么都不知道啦。

我说:咱们的领读营里,曾经分享过100个社科类的小理论,你可以把它们消化一下,看看能不能结合到生活上,帮读者应用实践。

他反问哪个课来着?我不禁扼腕:他曾是群里特别活跃的一员。

奋斗如吃饭,与其囫囵吞枣,不如细嚼慢咽。

4.

曾有位读者对我说:我好喜欢你的文章,每篇都有收获,我还特地收藏了不少呢。

羞愧中带着一丝欢喜,我请她谈谈感受,给我的文字提点儿意见。顺便问她:我的某某篇文章自己觉得不太通透,你读着感觉怎么样?

我交代了题目,她却不知道是哪篇。

尴尬之余我提醒了点那篇文章的核心意思,她却只反复答着:对,对,我收藏来着,收藏了。现在还在收藏夹里。

我说不用找啦,说说感觉就行。她却只记得自己,点过一个赞。

可能是我的文章太多或太烂,不易被记得吧。但我真的担心这种状况,会不会发生在大家学东西、读经典。

要是这么个“收获”法,那不是白折腾么。

所以每当我停笔一段时间,有读者催更时,我都会偶尔提醒下:不妨把我过去写的,您觉得有收获的文章,拿出来,再看一遍。

5.

曾有位我很敬重的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每天能保证三小时货真价实不分心的学习,十年都能成大儒了。

不爱说绝对之词的史蒂芬·金也讲过:每天写作两小时,十年之后必成优秀作家。

我在给学员补写作课时也引用过一位美国作者的名言:如果你能坚持每天花两三个钟头,去研究那些优秀的报章名篇,去感受去比较,不出两月,就会形成通顺的语感。

这些事情都不需要你闻鸡起舞,愁眉苦脸,手足无措,凿壁偷光,但十个人有九个不爱干。

为啥,还不是周期长,见效慢,掺杂点自我怀疑外加环境对焦虑的渲染。

但坚持下来的,都是尖子。

我知道一万小时定律不绝对,需要刻意练习又有点限制条件,但更令人惋惜的是:为了所谓的有效努力,竟有人把必要的时间付出推翻。

曾有人说:我之所以每天搜集信息,迟迟不行动,就是为了寻找最优方法,避免假努力。

气得我直接回了一句:拜托您,先“假努力”一阶段。

这个时代,成功的通道可能在渐渐闭合,变得优秀的大门却永远敞开。

就连被鼓吹得神乎其神的赚钱,对普通人来讲也并没那么玄:无非是杀下心来弄个一技之长,然后让你的一技之长与市场需求和社会价值存在交点。

换句话讲,就是干一件事,让这件事对别人有用,然后再让这件事能服务的人多一点。如果想提高服务单价,还可以把这件事干得更精专。

可关键是,一问你有什么特长,不少人就说:我的特长是给理财的文章点赞……

富兰克林曾说:我从未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对运气有什么埋怨。

我也想说:我从未见过哪个每天甘愿逃出来两三小时,踏踏实实瞄准做事的人,抱怨优秀很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