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也篇第六·一六(135)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钱穆译】先生说:“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朴质,则像庙里的祝官(或衙门里的文书员)。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 【杨伯峻译】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傅佩荣译】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 质,质朴,朴实。野,粗鄙,粗野。文,文采。史,古文书官,引申为人虚浮。彬彬,原意美盛的样子,指相杂适中,配合谐调。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现在多指人文雅有礼貌。 这里讲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君子和小人有很多的区别,那么君子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就是文质彬彬,既文雅又朴实,而且文雅和朴实相调得当。这个调和得当是质朴没有超过文采,文采也没有超过质朴,处于一种不偏不倚的中间,给人感觉既不粗鄙,也不虚浮。 这样解释好像很难想像,通俗地来说,君子所表现出来的是文,而内心给人的感觉却是质,而且这种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情感是一体的,情感真诚,表现也恰当。 君子的品质有很多,君子光明磊落,气定神闲;君子合群而不与人营私勾结;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君子成就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就别人的恶处;君子能够以道义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君子追求高层次的通达;君子所思考和忧虑的是德行,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触犯法律;君子要求的是自己等等,这些品质是不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内心真诚,表现恰当,即文质彬彬。
雍也篇第六·一七(136)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钱穆译】先生说:“人生由有直道,不直的人也得生存,那是他的幸免。” 【杨伯峻译】孔子说:“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 【傅佩荣译】孔子说:“人活在世间,原本应该真诚;没有真诚而能活下去,那是靠着侥幸来免于灾祸。” 罔,不正直。 本章意思是讲正直的人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正直,而不正直的人能够生存下来完全是是靠着侥幸。好像是讲因果报应的,但孔子一般不谈论这些,那么这句话怎样理解呢? 是不好理解,我们再看看其他人不同的解释,如当代学者何新说:“此句自古无确解。”他的译文:“人活着要正直,不可为侥幸求生而逃避。”注曰:“罔,无也。之,动词,去也,求也。生,生命。幸,倖也,侥幸。免,逃免,逃避。”他的意思是不要为求生而放弃正直,意思明白也通顺,但好像与原文所表达的思想不同了。 我又查到一位叫赵又春先生的解释,他的译文:“正直的人就因为正直,所以一辈子都绝不会受到刑律的惩罚;不正直的人,如果一生都未受到刑律的制裁,那不过是侥幸罢了”意思是能讲得明白了,但这样的话有何意义呢? 我还是比较认同三位先生的解释,大家看,这个句子实际上很对仗工整,人之生对罔之生,即正直的人生存对不正直的人生存;也直对也幸,即是因为正直对是因为侥幸。后一句加了二个字”而免”,是说明”也幸”的,意思是是因为侥幸而免于灾祸。孔子是想说什么?他就是想告诉人们人之生要直,要真诚,这也是他一贯的思想。 |
|
来自: 背后国文 > 《《人生路上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