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观止】白虎汤

 wxzzn 2018-09-30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注释:[1]里有寒:为里有热之误。


【功效配伍】白虎汤辛寒清热。《黄帝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苦以发之。”本方重用生石膏,辛甘大寒清实热,知母苦甘寒质润清热养阴,二药合用,清阳明经邪热,且清热而不伤津,养阴而不恋邪;炙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和中养胃,并能防石膏、知母寒凉伤胃。四药配伍,共奏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方名白虎汤者,明·吴崑《医方考》曰:“白虎,西方金神也。五行之理,将来者进,功成者退,如秋金之令行,则夏火之炎息。此方名曰白虎,所以行清肃之令而除热也。”

上四味药,水煮,待粳米熟透,药即煎成,去滓温服,一日服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

白虎汤治阳明病,表里俱热证。症见伤寒,脉浮滑,表里俱热。


伤寒,非太阳伤寒,乃指广义伤寒病,这里是指阳明病。阳明病脉浮滑,为无形邪热弥漫表里,充斥内外。脉浮为热盛于外,即所谓“表有热”,实际是里热蒸腾外达之象;脉滑为热炽于里,里热致气血沸涌之征。如此表里俱热,当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舌干燥,渴喜冷饮等症。治宜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方用白虎汤。


【原文】三阳合病[1],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2],面垢[3],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4]。(伤寒论:219)


注释:

[1]三阳合病:即太阳、少阳、阳明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2]口不仁:口中感觉木呆,食不知味。

[3]面垢:面部如蒙油垢状。

[4]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倒装句,应顺接在“谵语遗尿”句后。


三阳合病,若邪热独盛于阳明者方用白虎汤。症见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


本条虽有“三阳合病”之名,但实以邪热独盛于阳明为论,是有三阳合病之名,而无三阳合病之实。或初起为三阳合病,当前太阳、少阳症状已消失,而阳明燥热独存。由于阳明邪热内盛,腑气壅滞不利,故腹为之满;阳明主肌肉,邪热壅盛,伤津耗气,肌肉失养则身重,难以转侧;胃之窍出于口,胃热炽盛,熏灼于上,津液耗伤,则口不仁;足阳明之脉起于鼻旁,循于面部,手阳明之脉起于食指外侧,亦上行于面部,今阳明邪热壅滞,熏蒸胃肠浊气上泛,则面部油垢污浊;阳明胃热,循经上扰,心神受扰,则谵语;热盛神昏,膀胱失约,则遗尿;阳明气分热盛,迫津外泄,则自汗出。此虽曰“三阳合病”,但以阳明经热盛为主,因腑气未实,故治用白虎汤辛寒清邪热。


若将身重难以转侧误作表实证而用辛温发汗,则助热伤津,里热愈炽,故谵语更甚;若将腹满、谵语等误作阳明燥结腑实证而妄用下法,则津液下夺,阴伤于下,阳气无所依附而上越,故有额上生汗、手足逆冷之危重见症。由此可知,阳明经热证,禁用汗、下之法。


【原文】伤寒脉滑而厥[1]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论:350)


注释:

[1]厥:指手足厥冷。


白虎汤治热厥证。症见伤寒脉滑,手足厥逆。


伤寒,指广义伤寒。伤寒脉滑,滑为阳脉,此为无形邪热炽盛,郁遏于里,故脉应之而滑;邪热深伏于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阳郁不能畅达四末,则见手足厥逆。热厥证为真热假寒,其证当见胸腹灼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燥,小便黄赤等里热症状。治用白虎汤辛寒清热。里热得清,郁遏得除,则阳气宣通畅达,而肢厥等症自愈。


【用方思路】

白虎汤清阳明经实热,临证时应注意与太阳、少阳病的热型鉴别。


①阳明病热型: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脉洪大。

②太阳病热型:

    太阳伤寒者,发热恶寒,身疼痛,无汗,脉浮紧;

    太阳中风者,发热恶风,身疼痛,汗出,脉浮缓。

③少阳病热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据此比较,白虎汤突出特征是汗出,口渴,为热盛伤津及热邪迫津外泄所致。虽言发热不恶寒为阳明病热型,但也有脉滑而厥,时时恶风,背恶寒等假象。白虎汤的石膏用量独重,并配以甘苦寒之知母,其清热作用最强,经方凡有石膏而无知母的清热方,其功皆居其下。石膏、知母也是清阳明经邪热,或肺胃邪热的常用对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白虎汤有四禁,如云: “白虎汤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白虎汤临床用于治感冒发热、肺炎、伤寒及副伤寒、乙型脑炎、脑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风湿热、糖尿病、夏季皮炎等疾病。


【医案举例】

(1)温载之医案:余因公晋省,途次资州莲池铺,在彼暂憩。因茶社人满,即在药店少坐。见一老媪来店诊脉。气喘吁吁,须臾饮茶数次,面赤气粗。某医处以温散之方,携药而去。余曰: “此媪之病,此方恐非所宜。”其人讶,曰:“阁下必能知医。”余曰:“略知皮毛。”其人虚心,即求指示。余曰:“虽未诊脉,观其外象,乃属风温之证。此病最忌温散。”渠曰: “其媪系我舍亲,已服表药两剂,其热渴俱不能退。既属知医,敢求赐以良方。”余曰: “此白虎汤证也,外加玄参、麦冬、生地、花粉、连翘等味,可服二剂。”其人即照方拣药,将前方立即换回。余即前进。嗣后折回,问及此事,渠云: “即服足下之药而愈。”并云:“从此知治温之法矣。”感甚![鲁兆麟.二续名医类案(温载之·温病浅说温氏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28.]


(2)刘渡舟医案:吕某,男,48岁,农民。初秋患外感,发热不止,体温39.8℃,到本村医务室注射安基比林等退热剂,旋退旋升。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急疏白虎汤:生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仅服2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5.]

 

拓展阅读:

白虎汤医案

(1)阳明燥证(肠伤寒)

庚寅八月,治罗某,壮年男性。乍患热病,经旬未愈。西医诊为肠伤寒,体温稽留39℃,烦躁喜饮,便秘溺黄,昏睡谵语;今肢体转冷,体温降至38℃。患者语言謇涩,舌苔粗黑,舌质微红,齿燥唇干,脉形沉细。显属阳明燥证。因久热伤津,里热缺水,口腔无热而现假热,予意此即“真热假寒”证,治宜清热救津,投以白虎汤,石膏用至180克,加白皮洋参12克。入夜舌苔转润,全身复热,体温回升至38.8℃,假寒象除,乃露真热,脉转洪数。翌晨便通,减石膏量为120克,连服五天,病愈停药。是年用上法治肠伤寒达200例以上,凡未发现绝证者,多所存活。(《广东中医》1963年3期30~32页)


(2)赤痢(痢疾)

患者曾某,男性,36岁,南宁市人。时在初秋,下痢数日,治疗无效,求诊于余。患者体颇壮实,痢色鲜红多黏白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颇剧,小溲赤涩,口臭唇肿,烦渴殊甚。日下痢七八次,精神渐困。血常规:白细胞18.5×109/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8%,细菌培养阴性,体温40.8℃。舌红赤,苔黄薄而燥,脉沉洪滑。此阳明热盛,火毒下迫。治宜清热解毒,乃投生石膏120克,银花15克,白芍12克,白头翁15克,丹皮9克,甘草6克。连服两剂,热度下降,痢色转淡,次数亦减,腹痛消失,顽渴稍减。乃投白虎汤去粳米加生地榆、银花、白芍之属,再服两剂,解下软便,胃纳恢复,热退津回乃愈。(《广东中医》1963年3期30~32页)


(3)阳明燥证(乙型脑炎)

患者韦某,男性,16岁,桂平人。时在七月,前日身热头痛,脘闷呕恶,便秘尿短。今日体温41℃,肢体强直,昏迷抽搐,鼾声重浊,呼之不醒,某医院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舌色绛,苔白燥。脉象沉弦而滑,重按有力;系阳明过燥,伤及神明,津伤木旺,肝风乃动。治宜清热息风解毒通窍。乃投白虎汤去粳米,加犀角(水牛角代)、钩藤、蝉蜕、蝎尾之属,石膏用至150克,一日5次分服;另予紫雪丹1瓶,一日3次分服。当夜抽搐停止,翌晨神志已清,热退至39.2℃,脉乃弦滑。续服原方,去蝎尾加银花、连翘、黄芩、川连、菖蒲,连服两剂,紫雪丹服如前,三诊时已能起床进食,肢体活动如常,尚略烦渴。故投原方去芩、连、钩藤、蝉蜕,加生地、麦冬、花粉、生山药等品,每日3次分服,连服3剂,诸症悉退而愈(《广东中医》1963年3期30~32页)


按:据报道,以石膏为主药的白虎汤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有重大疗效(《中华医学杂志》1956年2期110~113页)。用八种中药复方对“乙脑”病毒感染小白鼠的实验治疗证明,其中白虎汤组存活率较对照组为高。(北京医学院编.中医临证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321)


(4)霍乱

1919年,霍乱在北京、廊坊地区流行。某村一年高83岁老翁,上吐下泻,大汗如雨,脉来洪大而数,略见芤象。所吐有酸腐之味,所泻有秽恶之气,势甚危殆。予以:人参15克,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另用陈仓稻米20克煎水煮药。服后吐泻即止,次日再以清暑和中调理,即瘥。(《菊人医话》)


(5)热炽阳明(小儿肺炎)

两例年龄分别为2岁、27个月肺炎患儿,平均最高体温39.6℃(39.3℃~40℃)。面色:粉色一、赤色一。全部大汗及大渴,咳嗽一,全部有痰,皆无气喘。精神:嗜睡和正常各一;目上视一。皆无涕泪。无食欲一,恶心一。舌质:全红一,边尖红一。舌苔:皆黄色。肺啰音不清。肺透视:1例有实变,1例纹理增加。肝大皆2cm,脾未触到。白细胞数5.8×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37.75%,嗜碱粒细胞0.25%,淋巴细胞57.5%;其中变形淋巴细胞0.5%。单核细胞5.6%。红细胞直径曲线皆在正常范围。根据其症状——壮热、大渴、大汗心烦躁乱,脉洪大,苔黄舌红,诊为阳明经证。此为胃热甚于肺热,故大渴、大汗明显。宜清热存津,经用白虎汤加桔梗、枇杷叶、杏仁、葶苈子,治疗后效果良好。(《哈尔滨中医》1965年3期20~21页)


(6)热厥(高热昏迷)

史某,女,38岁,甘肃人,公社社员。1963年8月7日请余急诊。至此患者已陷入昏迷3小时,发热已2日。急性热性病容,体质营养均良好,全身多汗,皮肤湿润,体温40.5℃,手足微冷,心跳急速,口腔干燥,舌上白色薄苔,脉滑有力,腹诊腹壁紧张度良好,无抵抗、压痛。告以病重,需住院。来院后静脉注射25%葡萄糖100毫升,为处白虎汤原方,6小时后,患者诉口渴,给饮凉开水少量、频服,次日神昏清楚,诉头痛乏力,体温38.5℃。续服前方,病情续有好转,第2日恢复常温,能下床大小便;继与前方5日量,住院一周,痊愈出院。(《中医杂志》1964年11期22页)


按:据报道白虎汤在眼科主要适用于外障。凡眼暴赤肿痛,在具备一定的适应证下,都可以本方为主。其中比较常用的有:火胀大头、天行赤眼、陷翳、银星玉粒、涌波翳等等。其应用原则必须具备:①眼部红肿瘀滞较甚,刺激症状比较严重;②舌赤少津或舌赤苔黄而燥;③脉象滑数、洪数或洪大有力;④体壮实,面色红润,鼻干灼热,口唇干燥,烦渴喜冷饮。(《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年4期23页)


(7)胃热伤津(流感高烧)

孙健慧,我的女儿,5岁多。1975年夏突发高烧39.5℃,肌肤炽热,呼吸急促,面赤烦躁,脉浮数。应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15克,知母5克,甘草3克,粳米10克,野菊花、草河车、板蓝根各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4次断续服用,并配合三棱针耳部放血。服药、放血后,体温开始逐渐下降,服3剂后,诸症消除,体温即恢复正常。


按:我女儿从小没打过青霉素,发高烧就靠白虎汤及耳部放血解决,从无一次失败过。据实验研究,白虎汤中之生石膏含有硫酸钙,有解热、镇静、消炎的作用,知母体外实验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粳米内含淀粉、蛋白质等,为滋养药;甘草缓和,调和诸药,据报道,甘草酸化学结构与治疗类风湿和哮喘的糖皮质激素相似。全方乃是一个解热消炎的方剂。目前使用本方多和清热解毒药配伍,如流感可与大青叶、板蓝根、野菊花、金银花、连翘、射干等药相配伍;肠伤寒、副伤寒、痢疾、脑膜炎、肠炎除以上药外,可与黄连、黄芩、黄柏、蚤休、马齿苋、白头翁、公英、败酱、穿心莲、鱼腥草等药物相配伍;此外,黄芩、穿心莲、百部、地锦草等药可抗百日咳嗜血杆菌;蚤休、野菊花、连翘、金银花、马鞭草、生地、玄参、土牛膝、川朴等药可抗白喉杆菌,如针对病情辨证施治,与白虎汤配合治疗,效果就会更为令人满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