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学《易经》: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

 文冠厚朴 2018-10-08

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

 

【提要】

孔子晚年(68岁到73岁)研究《周易》分两个阶段,即《易传》草创期和《易传》成熟期,《易象》是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帛书《易传》的内容除《系辞》外,大都来自孔子早期研究《周易》的材料,传本《易传》的内容是孔子在草创期基础上以《易象》为纲领加以提炼的结果。帛书《易传》的主笔和传人是子夏,传本《易传》主笔和传人本来是颜回,因颜回夭折而由商瞿候补,故《史记》、《汉书》记载孔子传《易》于商瞿(见《系辞上传第四、五、六、七章解读:颜回与《易传》的关系》)。

孔子在未获得《易象》之前,一般根据文句和《连山易》思想解《易》,子夏由于精于《连山易》,所以这时期与孔子非常契合。但是最终孔子获得《易象》,解《易》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有了传本《易传》与帛书《易传》的分野。子夏或由于思维惯性等原因没有得到《易象》的真传,也因此留下了孔子研究《周易》初期的资料。

 

【论证理路】

本文的主题是论证子夏与帛书《易》的关系。帛书《易》分帛书《六十四卦》与帛书《易传》两部分,帛书《易传》有《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

本文论证的思路是:将子夏易学、《子夏易传》的内容与帛书《易》、帛书《易传》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相近的文字特征、思想意趣,以阐明子夏易学与帛书《易》学的关系。

这里的子夏易学是指古代文献中记载子夏本人思想与学易的内容,见于《论语》、《孔子家语》、《说苑》等文献。这里的《子夏易传》是指古《子夏易传》,不是今本《子夏易传》,今本《子夏易传》是唐代张弧伪作。

《文苑英华》载唐司乌贞议云:“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释文》于《子夏易传》引《七略》云“汉兴,韩婴传”。

据《七略》,子夏有《子夏易传》传世,到汉初由韩婴(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传之。《汉书·艺文志》说《易》“《韩氏》二篇,名婴。”《汉书·艺文志》是据“刘歆奏《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故《韩氏易传》即《子夏易传》。这就如《毛诗》、《公羊传》虽然都是由子夏所初传,而以其后人名之。

刘向、刘歆《七略》:“《易传》子夏,韩氏婴也。”这是说《子夏易传》是韩婴作,韩婴字子夏。汉代崇尚儒学,用孔门弟子字为字者多有之,如杜钦、杜邺、孔光、万章、牛商、梁相、孙建、张宏、邓彭祖、禽庆,皆字子夏(陈鸿森《<子夏易传>臧庸辑本评述》,《齐鲁文化研究》总第10辑2011年)。表字为成人以后所起,故表字或含治学之志,韩婴字子夏或表明其善子夏之学。而子夏以夏为字,或表明其善夏《易》、《连山》也。

笔者认为《子夏易传》始于子夏,子夏是孔子晚年研究《周易》第一阶段的跟随者,后来子夏将其学习记录和学习心得汇集成书,这是《子夏易传》的雏形。自春秋、战国以至于秦汉,期间有后人的增益,以及籀文到隶书的变迁,西汉韩婴将《子夏易传》重新整理为《韩氏易传》。

本文所引《子夏易传》主要是《经典释文》、《周易集解》、《周易正义》等权威文献,南宋朱震《汉上易传》所引《子夏易传》半真半假,基本不予采信,理由见附录文末的四种著作所引《子夏易传》。另外,《韩诗外传》所引易学文献也列入《子夏易传》系列。

 

一、子夏易学与《连山易》举证

1.子夏简介

子夏(前507—前420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崇尚儒学的魏文侯亦尝从学。子夏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后汉书·徐防传》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李鼎祚《周易集解·序》言孔子传《易》:“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传注百家,绵历千古,虽竞有穿凿,犹未测渊深。”这段话说明子夏是最先跟从孔子学《易》的,也暗示了《子夏易传》属于孔子研《易》初期的成果。

2.《易》为子夏家学

子夏姓卜,其先祖是以王官为职、占卜为业的“卜官”。湖南《浏阳卜氏族谱》记载子夏的六世祖为晋文公名臣卜偃。

高培华说:子夏是晋国人,说他是卜偃后裔比较可信。从《论语》中也可找到旁证:《论语·子张》记子夏称子游为“言游”,乍看有点奇怪。子夏年长子游一岁,若无特殊原因,按照常礼和孔门弟子间相互称名不称字的惯例,应当直呼其名曰“偃”,或者“言偃”;像这样把姓与字连称“言游”,实在是罕见现象。看来这特殊原因,就是子夏要避其先祖卜偃之名讳(《子夏传<易>考》,《寻根》2012年04期)。

卜偃是晋献公至文公时代晋国的掌卜大夫。《左传》有卜偃分别用卜法和《周易》筮法为晋文公卜筮的例子(见《周易诠释》大有卦解读筮例)。《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有六十有四。”子夏姓卜名商,其祖上或有让子夏通习《连山》夏易、《归藏》商易、《周易》三易之志。

《孔子家语》说子夏“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礼记·经解》引孔子曰:“絜静精微,《易》教也。”由此可见子夏的易学教养。

桓谭《新论》云:“《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烦而殷《易》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礼记·表记》: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将出土秦简《归藏》和传本《归藏》汇集,其卦辞举例如下:

归妹曰:昔者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明夷曰:昔夏后启筮,乘龙以登于天,枚占于皋陶,皋陶曰:“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为帝,以王四。”

《归藏》的卦辞平均每卦约50字许,故《经》约3200字许(即《归藏·郑母经》),再加上《传》的文字(《归藏》的《初经》或《说卦》),总字数应该符合桓谭所说“《归藏》四千三百言”。《归藏》多神话之语,正如《礼记·表记》子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夏《易》烦(繁)而殷《易》简,《连山》实为夏代所有文献的汇编。《礼记·礼运》说: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坤乾》即《归藏》,《夏时》属于《连山》。孔子与子夏对《连山》、《归藏》都有了解,而子夏尤精于《连山》。

3.子夏与《连山易》的关系(《易本命》)

《周礼·春官·太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郑玄注:“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变也。”贾公彦疏:“此《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又曰:“夏以十三月为正,人统,人无为卦首之理,艮渐正月,故以艮为首也。”

《礼》与《易》相表里,孔子说“夏道尊命”,夏《易》《连山》的特征是顺天命,故《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言命与天,当与《连山》有关。古文(甲骨文)命与令同一字,夏代有《夏令》一书(《左传》),《礼记》有《月令》篇,时令、月令,皆天命之份也。《逸周书·周月解》曰:“夏数得天,百王所同。”《左传·昭公十六年》:“夏数得天”,《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行夏之时”,故周礼对夏礼有继承,表现在《周易》上就是《大象传》。

武王革命,以复兴夏礼为旗帜,建立周朝后,称分封的中原各诸侯为诸夏。在这个大背景下,周朝的士族们在习《周礼》之余便有研究夏礼的风气。

《孔子家语·执辔》说:

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其余各从其类矣。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

孔子曰:“然,吾昔闻老聃亦如汝之言。”

子夏曰:“商闻《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为牡,溪谷为牝,蚌蛤龟珠,与日月而盛虚。……食肉者勇毅而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惠而巧,不食者不死而神。故曰羽虫三百有六十,而凤为之长;毛虫三百有六十,而麟为之长;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龟为之长;鳞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之美也,殊形异类之数。’王者动必以道动,静必以道静,必顺理以奉天地之性,而不害其所主,谓之仁圣焉?”

子夏言终而出,子贡进曰:“商之论也何如?”孔子曰:“汝谓何也?”对曰:“微则微矣,然则非治世之待也。”孔子曰:“然,各其所能。”

这段文字包含了《连山易》的诸多内容,详见《周易密钥·发现纳甲与《连山易》之谜——以《易本命》为中心》一文的解读。这段文字另见于《淮南子·墬形训》和《大戴礼记·易本命》,《大戴礼记》将其命名为《易本命》大有深意,因为这段文字是讲《易》的,子夏明说是《易》,又说《山书》,《山书》即《连山》也。孔子说“夏道尊命”,故《连山》又名《易本命》,这与子夏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如出一辙。

今本《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帛书《系辞》: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者也?夫《易》古物定命,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

《系辞传》“乐天知命”今本与帛书同,这是沿袭夏《连山易》的用法。今本《系辞传》“开物成务”本义为卜筮,《朱子语类》曰:“古时民淳俗朴,风气未开,于天下事全未知识,故圣人立龟与之卜,作《易》与之筮,使人趋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开物成务’。”“开物成务”,帛书《系辞》作“古物定命”,保留了夏《连山易》的特色。关于《连山易》与帛书《易传》的关系,详见下文。

文中的数字是纳甲,纳甲源自《连山》,这些数都是与九相乘而得,夏礼尚九,大禹划九州,作《洪范九畴》(九洛),以《九辩》和《九歌》祭祀天神。子贡评价子夏“微则微矣”,这又使人联想到《礼记·经解》孔子曰:“絜静精微,《易》教也。”孔子认可子贡对子夏易学“微”且“非治世之待”的评价,子夏所谈虽然精微,却不是治理国家所需要的,如《论语·子张》子夏自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这为后来孔子不传《易象》给子夏埋下了伏笔。

连山八卦《易本命》图表

八卦

乘数(九洛)

气数、历数

基本物象

训诂

乾:甲壬

九九八十一

一主日,日数十

日主人

太阳历

坤:乙癸

八九七十二

辰为月,十二月

月主马

太阴历

艮:丙

七九六十三

斗主三

斗主狗

山三,音训

艮,止也,为狗。狗斗,音训

兑:丁

六九五十四

四主时(四时)

时主豕

四时豕,音训

坎:戊

五九四十五

五为音(五音)

音主猿

音猿,音训

离:己

四九三十六

六为律(六律)

律主鹿

离六律鹿,音训

震:庚

三九二十七

七主星(七星)

星主虎

震,起也,

起七,音训

巽:辛

二九一十八

八主风(八风)

风为虫

风虫,音训

 

项安世《周易玩辞》引《子夏易传》释《说卦》“艮为狗”曰:“斗主狗,斗止而动,艮之象也。”对照连山八卦《易本命》图表,可证子夏易学与《子夏易传》是一体化的关系。

 

二、子夏所习《易本命》、《连山》八卦与帛书《易传》的关系

 

由于古代文献中再没有其他人研究《连山易》的资料,子夏既通《连山易》,又跟从《孔子》学《周易》,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子夏是帛书《易》的传人。但《史记》、《汉书》所记孔子传《易》谱系中没有子夏,说明子夏《易》未正式列于学官,原因是《子夏易传》不是孔子研《易》的最终成果。此并非学术派系之争,西汉时期学者大都知道孔子晚年研究《周易》时的思想发展历程,《孔子家语》、《说苑》等文献都有子夏学《易》的记载。《隋书·经籍志》曰:“周文王作卦,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帛书《易传》的出现,为揭开《子夏易传》的真相提供了崭新的证据。

1.《连山易》、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与帛书《易》卦序的关系

(1)《易本命》《连山易》八卦、帛书八卦、彝族八卦,三种八卦皆共同指向帛书《易》卦序

由连山八卦《易本命》图表得出《连山易》八经卦的卦序为:乾、坤、艮、兑、坎、离、震、巽。这正是帛书《易》六十四卦重卦的依据。帛书《易》与传本《周易》最大的区别就是六十四卦的卦序不同。

帛书《易》六十四卦上卦排列次序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下卦排列的次序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下卦的次序即《易本命》《连山》八卦,上卦的次序只是将八卦分为乾阳卦和坤阴卦两组。六子首艮,正是《连山易》的特征。

帛《易》六十四卦卦序(卦名按通行本):

第一宫乾:

、遁、履、讼、同人、无妄、姤

第二宫艮:

、大畜、剥、、蒙、贲、颐、蛊

第三宫坎:

、需、比、蹇、节、既济、屯、井

第四宫震:

、大壮、豫、小过、归妹、解、丰、

第五宫坤:

坤、泰、谦、临、师、明夷、复、升

第六宫兑:

、夬、萃、、困、革、随、大过

第七宫离:

、大有、晋、旅、睽、未济、噬嗑、鼎

第八宫巽:

、小畜、观、渐、中孚、涣、家人、益

帛书《衷》曰:

天地定立,〔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八卦相。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数也。

于豪亮先生遗作《帛书〈周易〉》(《文物》1984年第3 期)云:“帛书《系辞》有这样四句话:‘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薄)。’今本《说卦传》作‘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我们以帛书的四句话作为排列的依据,只把‘火水’改为‘水火’,再根据传统的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的说法,于是便可以把这八个卦作如下排列:

 


 帛书《易》八卦图

 

将“火水”改为“水火”的理由略不充分,于豪亮先生主要是考虑了帛书《易》的卦序,得出的帛书八卦不仅合于《易本命》、《连山》八卦,而且与彝族八卦惊人一致。三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八卦图完全重合,足证帛书八卦的客观真实性。

帛书《易》八卦与彝族先天八卦相同,彝族文化与夏文化同源,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详实的研究释读,证明丁公龙山时代陶文是古彝文(详见《周易密钥》:惊人发现:彝族八卦与帛书易同源)。由于帛书《易》八卦与彝族八卦相同,故采用龙正清《彝族先天八卦历法浅析》中彝族八卦插图。

帛书八卦(即彝族八卦)

 

根据陈抟、邵雍将《周易·说卦传》“天地定位”章确定为伏羲八卦,朱熹确定为先天八卦,故帛书《易》八卦应为《连山易》先天八卦。

(2)探索《易传·说卦传》与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句次差别的奥秘

《易传·说卦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帛书《衷》曰:

天地定立,〔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八卦相。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数也。

按:

“天地定位”四句,乃伏羲重卦口诀,代代相传,故不用后起卦名乾坤坎离之类,而用原始卦名天地水火之类,其用字古朴,当取原始义,不用引申义。

八卦相错,八卦交错重卦也。通气、相薄、相射,皆相错之义。

雷风相薄,《说卦传》第六章作“雷风不相悖”,悖(物部并纽)、薄(铎部并纽)与帛书“榑”(鱼部并纽)音近义通。悖初文“孛”,与“薄”、帛书“榑”三字皆从屮木。孛,从二屮,草木交错而盛,段玉裁说,物盛则乱,故以孛名彗星,孛德、悖乱,是引申义。榑,《说文》“榑桑,神木,日所出也。”扶桑逢日出,亦盛义。薄,《说文》“林薄也。”段玉裁注:“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引伸凡相迫皆曰薄。如外薄四海,日月薄蚀皆是。”故“相薄”、“相孛”是以草木相迫交错比喻经卦之重叠交错也。

王引之《经传释词》:“《玉篇》曰:‘不,词也。’经传所用,或作‘丕’,或作‘否’,其实一也。有发声者,有承上文者。”杨树达《词诠》:“按古‘不’、‘丕’通用。‘丕’为无义之助词者甚多,故‘不’亦有为助词而无义者。”

故“雷风不相悖”即“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即水火相射,所以帛书言“火水相射”,《释文》曰:“虞、陆、董、姚、王肃音‘亦’,云厌也。”则是“射”或通“弋”(音亦),小过卦六五“公弋取彼在穴”,帛书《易》作“公射取皮(彼)在穴”,弋为射取。故“水火不相射”,《说卦传》第六章又作“水火不相逮”,《释文》曰:“王肃王廙。”是不相逮,即相逮也,相逮即相射、相弋取也。

不”作“丕”或语气词,《诗经》《尚书》常见,如《诗经·桑扈》:“不戢不难,受福不那。”毛传:“不戢,戢也。不难,难也。那,多也。不多,多也。”《生民》:“上帝不宁,不康禋祀。”毛传:“不宁,宁也。不康,康也。”《诗经》中“不显”出现凡12次,其中10处皆通“丕”,《毛诗故训传》曰:“不显,大显也。”《尚书·多方》:“尔尚不忌于凶德。”《缁衣》引《甫刑》:“播刊之不迪。”《逸周书·大匡》:“二三子不尚助不榖。”其中“不忌、不迪、不尚”皆释为“忌、迪、尚”。

“不”作发语词或通“丕”的用法常出现于西周,晚至春秋中期,战国则鲜用。《说卦传》一连三用“不”作发语词,故其成书应该不晚于春秋中期,这与孔子编辑《易传》相符合。

《十翼》(《易传》)只有《系辞》、《说卦》两篇同帛书传文有共同内容,且有很大差异。李学勤《周易溯源》说:“帛书《易》的经传是互相结合,密不可分的。”这个说法同样适合通行本《周易》经传。

帛书《衷》的“天地定位”章实际属于帛书《易传》母本的《说卦传》(见:拙文《从帛书<易传>母本竹简脱落与还原说起》),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与今本《说卦传》的差别在于两者的先天八卦卦序不同。

帛书《易》的卦序按分宫的阴阳属性自然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乾艮坎震32卦,下篇坤兑离巽32卦。

帛书《易传》“天地定位”章的首句与通行本《周易·易传·说卦传》同为“天地定位”,故帛书《易》上篇始于乾,下篇始于坤,而《周易》始于乾坤。

两者文句最大的区别是末句不同:帛书《易传》终于“雷风相薄”,故帛书《易》上篇终于雷风恒卦,下篇终于风雷益卦;而通行本《说卦传》终于“水火不相射”,故《周易》终于水火既济、火水未济卦。

《周易·说卦传》“水火不相射”文句多出一个“不”字(语气助词),帛书《易传》没有“不”字,此大有深意。

恒卦在《周易》、《杂卦》、帛书《易》三种卦序中始终保持第32的中心位置,这说明古圣先贤对恒卦的无比重视。《系辞传》“易有太极”,帛书《系辞》作“易有大恒”,《恒·大象》曰“君子以立不易方。”故恒就是太极。

帛书《易传》四句对仗,字数相等,这与帛书《易》自然的分成了卦数相等的上下两篇吻合。六十四卦分八宫,上下重卦,井井有条。以恒居中,立不易方,平衡稳定。(《大象传》说理所以与帛书《易》吻合,盖《大象传》即《连山》遗存也。)

《周易·说卦传》末句多出一个“不”字,这与《周易》下经34卦,比上经30卦多出四个卦相应(“天地定位”16字应64卦,故一比四)。这就是孔子在《乾凿度》所说的“阳三阴四”,如此平衡被打破,《周易》于是从“七八占彖”走向了“九六占变”,六十四卦到未济卦也不再终止,继续运行。《连山》之《恒·大象传》“立不易方”转向《周易·恒·彖传》“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

帛书《易》的六十四卦是根据帛书《易传》之《衷》篇的“天地定位”章,传本《周易》六十四卦则暗含传本《易传·说卦传》“天地定位”章的思路,《序卦传》从训诂和义理的角度记录《周易》卦序,《杂卦传》可能是从互体的角度演绎从《连山》、《归藏》到《周易》演化的奥妙。《易传·说卦传》“天地定位”章则是从历法和象数演绎《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其中奥秘至今尚未完全破译。

《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把它画成图就是伏羲先天八卦图。古时《易》的传承有图有书,而图是密中之密。邵伯温《易学辨惑》说,伏羲先天圆方图是郑夬贿赂王豫(邵雍弟子)的仆人所得,足证得图之难。帛书八卦图则得到了《易本命》《连山》八卦、彝族八卦的互证。

伏羲六十四卦圆方图与伏羲先天八卦图是一体的。伏羲先天八卦是《周易》卦序的最先定位法则,周易卦序的节点应该有乾、坤、艮、兑、震、巽、坎、离八经卦组成的八重卦,和天地否卦、地天泰卦、山泽损、泽山咸、雷风恒、风雷益、水火既济、火水未济。按“非覆即变”原则,乾坤为一对,泰否为一对,坎离为一对,既济未济为一对,咸恒为一对,损益为一对,震艮为一对,巽兑为一对,一共16个主卦。

《周易》卦序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下经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乾、坤为“天地定位”;咸卦下艮上兑,为“山泽通气”;恒卦下巽上震,为“雷风相薄”;上经终坎、离,下经终既济、未济,为“水火不相射”。符合《说卦传》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体例。

《周易》卦序是依据若干个法则排列主卦和节点,最后编织起来。除了象数法则外,历法是序卦的另一法则,如北斗二十八宿、太阳历河图、朔望月历等等(分析见《周易诠释》:破译《序卦传》的象数规律:伏羲先天图与《周易》卦序的关系),无论是描述阴阳消长的先天八卦,还是反映五行节气的后天八卦,都是《说卦传》所说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逆数也”的破译见下文。)

2.《连山易》先天八卦与帛书《易传》“东北、西南”的关系

(1)帛书《易传》释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帛书《二三子》曰:

卦曰:“履霜,坚冰至。”孔子曰:“此言天时谮戒葆常也。岁[始于东北,成于]西南,温始[于东北],寒始于[西南]。□□□□□□□□□□□□□□□□□□□□□□□□□□□□□□□□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亓孙(逊)贵而宗不。”

帛书《衷》篇曰:

《易》曰“履霜,坚冰至。”子曰:“孙(逊)从之谓也。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酉南(西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谷。”

《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帛书《衷》言“岁”,是夏代的用法,“岁之义,始于东北”,夏历每岁始于立春,正月建寅,斗指艮维也。此正是夏《连山》首艮之义。

《淮南子·天文训》“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营室五度”,“天维建元,常以寅始”。《史记·天官书》云“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皆指夏历而言。

《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曰:

阴者,阳之助也,阳者,岁之主也。

故《淮南子·诠言训》:

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日长其类,以侵相远,或热焦沙,或寒凝水,故圣人谨慎其所积。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野而藏于凛,见所始则知终矣。

《淮南子·齐俗训》曰:

《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

荀爽注《文言·坤》之“天玄而地黄”曰:

天者阳,始于东北,故色玄也。地者阴,始于西南,故色黄也。

《淮南子》与荀爽易学吸收了子夏易学、帛书《易》学的成果,下文还会有更多的论述。上述《淮南子·诠言训》《淮南子·齐俗训》所引文字与帛书《二三子》、帛书《衷》文字极其相近,故笔者颇疑此处帛书《二三子》缺失的32字应该就是《淮南子·诠言训》的“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日长其类,以侵相远,或热焦沙,或寒凝水,故圣人谨慎其所积。”(33字)。

那么“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是指哪种八卦呢?

一旦将“岁”改为“阳气”,后天八卦就不适用了。后天八卦含五行与节气,在后天八卦中,坎卦是冬至一阳生,故阳气始于北方而不始于东北,《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曰:“是故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其说与荀爽注《彖传》“大明终始”曰“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相同(乾为阳气,坤为阴气)。

“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与伏羲先天八卦勉强符合,而与帛书《连山》先天八卦完全符合,如图:

 


伏羲先天八卦

 

伏羲先天八卦:自东北顺时针到正南,其初爻都是阳爻,以此表示阳气。东北震卦一阳二阴,阳气初生;正东离卦二阳围一阴,阳气渐长;东南兑卦二阳祛一阴,阳气渐盛;正南乾卦三阳,阳气盛极。自西南顺时针到正北,其初爻都是阴爻,以此表示阴气。西南巽卦一阴二阳,阴气初生;正西坎卦二阴围一阳,阴气渐长;西北艮卦二阴祛一阳,阴气渐盛;正北坤卦三阴,阴气盛极。

十二消息卦(十二辟卦)源于伏羲先天八卦,将坎离二卦去掉,得坤、震、兑、乾、巽、艮六卦,这正是消息卦的重卦次序。《左氏·定公四年·正义》言:“《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兑、消、息。”《汉上易传·卷八》、《路史·后记一注》又称郑玄《六艺论》所引。伏羲十言之教讲八卦与消息,而伏羲先天八卦正是按阴阳消息法则排列,此足以相互发明也。

十二消息卦

 


帛书《连山》先天八卦(彝族先天八卦)

 

帛书《连山》先天八卦以阳卦表阳气,以阴卦表阴气。东北震卦阳爻在初,阳气初生;正东坎卦阳九二,阳气渐长;东南艮卦阳九三,阳气渐盛;正南乾卦纯阳,阳气盛极。西南巽卦阴爻在初,阴气初生;正西离卦阴六二,阴气渐长;西北兑卦阴六三,阴气渐盛;正北坤卦纯阴,阴气盛极。此与“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最为符合。

(2)帛书《易传》释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帛书《衷》“乾坤之参说”篇:

东北丧崩(朋),西南得崩(朋),求贤也。

帛书《衷》“坤之详说”篇:

《易》曰:“东北丧崩(朋),西南得崩(朋),吉。”子曰:非吉石(所)也。其□□要诚与贤之谓也。〔武夫〕有拂,文人有辅,拂不挠,辅不绝,何不吉之有?”

帛书《衷》从古代事理角度解释“东北丧朋,西南得朋”。朋、贤,皆从贝。朋的原始义为贝类货币,损益二卦都有“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的爻辞,《诗·小雅·菁菁者莪》曰:“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这里的“朋”都取原始义。贤,从贝。贤的本义为财宝,引申为贤人,在物为宝,在人为贤。段玉裁《说文注》:“贤本多财之称。引伸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伸之义而废其本义矣。”古代的货币贝产地只在南洋、印度洋一带,也就是西南方向,朋贝来自西南,这是《周易》“利西南得朋”的原始义。坤为西南,坤为朋也。

通行本《周易》与帛书《易》坤卦卦辞都是“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然而在帛书《衷》前后句颠倒,将“东北丧朋”置于前,艮为东北之卦,“西南得朋,求贤”之说合乎古代货币来自西南的古义,这与帛书易学流派崇尚《连山》有密切关系。

《彖传》释“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先儒以“后天八卦”阴卦居于东南、南、西南、西而阳卦居于西北、北、东北、东释之,遭到了明末王夫之、清代王引之的否定。坤为阴气,《彖传》明言“乃与类行”,类为阴,“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是“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之义也,“阳气起于东北”,故“乃终有庆”。后天八卦阴气始于“夏至一阴生”的离卦正南,阳气始于“冬至一阳生”的坎卦正北,故不合坤卦卦辞。伏羲先天八卦与帛书《连山》八卦的阴阳消息皆与坤卦卦辞符合,而伏羲八卦的阴阳卦分类不合(如自西南到东北“类行”依次为:巽坎艮坤,阴卦二,阳卦二),只有帛书八卦最为吻合(如自西南到东北“类行”依次为:巽离兑坤,全是阴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