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55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10-08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扶正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阳虚外感风寒)

​   下一个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麻黄二两,去节(6克)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3克) 细辛二两)
(3克) 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的方,从它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来看,
& 有的说它表里同病,表里俱寒,表寒是外感风寒,里寒是阳气不足。阳气
不足具体来讲,那涉及到肾阳虚了,所以有的说寒伤肺肾。
& 那在第二个主治是暴哑了,不但治疗爆哑、爆盲,所以这个方用得非常宽
了。
& 但是作为原书主治里边是阳虚外感风寒,表里俱寒。
《伤寒论》上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病,就心肾阳虚啊,心肾阳虚,心反映出是阳气者,精则神藏,阳气
温阳心神,肾反映出热力来源,所以肾阳虚,本身就有畏寒恶寒的特点,那外来又感受风寒,那少阴病就心肾阳虚,本身特点是恶寒的。

   所以张仲景说:
“少阴病,反发热”- 恶寒怎么反而发热呢?说明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说明
是表证,表证脉应当浮的。

“反发热”后面,“脉沉者”- 脉又是沉的,又反证了阳气很虚了,不能鼓动血脉,所以简单几句,他描述了一个什么?
   描述了表里俱寒,阳虚感受风寒的一个特点,所以他也应该有恶寒发热,
外感风寒。
   但发热较轻,恶寒甚剧,恶寒很重,这个恶寒本身有外来风寒的因素,风
寒束表因素,又有本身是少阴病心肾阳虚,特别是肾阳虚的基础,所以恶寒很重,“虽重衣厚被,其寒不减”,虽然盖得很多,穿衣服很多,内在之寒、内生之寒,不是一下子,不象较轻的这个,特别是肾阳虚以后,四肢逆冷,厥逆,不象脾胃阳虚这种不温清冷这个程度了,脉呢,出现沉微。

& 所以从这个病机,表里俱寒、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是这样一个特点。

   我们教材上提到主治第二条,爆哑。爆哑,突发声音嘶哑,实际上都是在感受外寒以后。
   这要说明的,笼统说这个突然音哑的话,很多原因可以导致,在临床看这
类突发音哑往往是,不是完全发不出声来,声音非常重浊,有些还可以由于寒性收引凝滞,本来长期阳气不足,不能温化,就会咽喉部分,象慢性咽炎这些有痰气互结,有感受强烈外寒以后,寒伤心肾,就造成了闭阻肺窍。
   寒既然能够直中伤肾,大寒犯肾,有可以闭阻肺窍,加重这种体质的畏寒
和肺窍闭阻,又出现突然的音哑。那这个时候,他应该有一组表证,感受外寒
   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很重要有感受外寒的历史,内在有阳虚基础,所以它
恶寒发热同时并见,他有外寒表盛基础,神疲欲寐,有时候可以叫神衰欲寐,它是心肾阳虚,结合前面的这个,可以恶寒很重,虽重衣厚被不减,阳虚程度较重,加上脉沉无力,这类特点,就是既有阳虚,又有外寒直中的特点。

   包括爆盲,突然看不见,也是大寒犯肾,这样肾的精气不能上承,肾脏本来肾精肝血向上,濡养滋养眼睛,特别是看东西,最主要靠黑的瞳仁,所以认为本身阳虚之体感受外寒,容易引起肾浊上泛,它不是肾精向上去灌注瞳仁,受寒之后,肾精不能上升,那浊阴之气上逆,肾浊上泛,造成突然失明。
   在临床上实际上这类病人也不完全看不到,一下突然感冒以后,眼睛模糊
了,这个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爆哑,用的老师们很多,病案也很多。

   爆盲医案里有,在我们这里,当然我们,这在七十年代了,我们到中医学院还不久,过去在搞临床,成都中医药大学,当时叫中医学院,最早四位教授,眼科专家程大夫老师就很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很喜欢用。

病例

   我们方剂教研室的老主任陈绍祖教授,方剂界很有名望了,他有个伯父是个中学老师,工作很热心的,他不在成都市,在宜宾地区了。
​  
当时他家里在乡下,他在学校,一个人住单身宿舍,辅导学生到深夜,正好那一年下大雪,就雪地里走回去,回去以后,中年人单身,一个人,这一天偷懒一点,就没烧热水洗脚,嫌麻烦,想想身体还可以,打点冷水,脚在里边搓两下,赶快擦擦就将就了,比较晚了,早点休息了。
   第二天感冒了,一两天以后眼睛看东西模糊了,那赶快就得看,后来也是
从地区转到省城来了。
   我们陈老师介绍程大夫看了,他听了这个病史,诊诊脉,完了,
他说:大寒犯肾,
问他:怎么犯肾呢,
他说:脚底在冰凉的水里,你本身在外面感受外寒了,下雪天,又在冰冷水里
边,脚底那涌泉穴怎么不受寒呢,大寒直接犯肾,这样肾精不能上承,肾浊上泛,就造成了黑色的瞳仁没有散精,他就会看出无神。
   你看有很多这个眼科这些病,中医叫青盲,俗话叫睁眼瞎。你外形看他没
有什么坏的地方,哎,他看不见。
   区别在那里呢?
   区别在上面看得也无神,无神,黑睛的瞳仁是肾精灌注,无神不是肾精是
肾浊,并不是肾精缺了,他就缺一块,肾浊要上取其位。

   所以我们补肾精的同时,要泄肾浊,使肾精复归其位才能恢复了,所以经常泽泻、车前这一类,你补肾精当中,要配这个了,才能够通过泄肾浊,促使肾精复归其位,从那调解。
   所以当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了一个多礼拜,就各方面感冒和眼睛视力
各方面都恢复了。

& 这是这个方用于表里俱寒,内有阳虚,外感风寒。
& 这个方同时也可以治疗寒伤肺肾的爆哑,
& 也可以治疗大寒犯肾,肾精不能上注引起的爆盲这类。
   这类过去医案里也有,所以通过那个病例,我们大家看都觉得有一个体会
了,这是我们谈到这个方的,一个主治证候分析。

下课。=============上课,

   上节课讨论了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主治证候分析,
& 从病机来看是阳虚外感风寒,有的简要称它叫表里俱寒,所以
& 从治法来讲呢,就是方子的功用是助阳解表。
& 这是个基础方,是体现了针对基础病机的一种基本结构。

   这个方里有麻黄、附子、细辛,当然誰作君药这也讨论过,有的说你表里俱寒,往往麻黄附子联合起来作君。
   我还是主张麻黄、附子联合作君。但有的说你这是解表剂,这都有道理,我们主要体会它的精神。

* 麻黄、附子如果两个联合作君,
* 细辛就作臣,
   那就体现出类似一仆二主的特点,一个臣药为两个君药服务了。

& 麻黄还是有这种发散风寒的作用,你外感风寒嘛,你不管是外感风寒之邪,或者是大寒犯肾这些,它都要外来之寒温必兼散,用麻黄发散风寒。
& 附子呢,温阳,温肾助阳。

& 细辛
@ 既能助麻黄发散,
@ 又能助附子温肾。
   细辛说它起发肾气,起发肾气和一般温阳还有些概念不同,有温肾作用,
同时又鼓舞肾阳上达。

   那作为肾阳,在人体是一身阳气的发源,五脏六腑之阳非此不能发,从五脏阳气直到体表的表阳,都和肾阳是个发源。
   所以过去说起来,象卫阳之气究竟来自于那里,都有不同说法,说卫出下
焦,这个好理解,卫出下焦,全身热力来源于下焦的肾阳,元阳了,肾阳所以叫元阳了,肾藏精,内寓元阴元阳。
   有的说营卫同出中焦,那卫阳之气要出于中焦了。
​  《内经》耗伤“卫出于
上焦”。

​   那卫出下焦、中焦、上焦,全有,究竟出于那里呢?
   实际上是三种提法所针对的意思不同,它有
& 一个物质基础的来源,说卫气、营卫物质基础来源,
& 有个热利来源,热量,热力来源。
& 有个疏布发散到体表,有个疏布途径。

   那这个细辛呢,
& 由下可以鼓舞肾气,所以说它启发肾气,古人说,鼓舞肾阳上达,称为全
书热力来源之处。
& 它有个布散,那肺呢,它又是一个主宣发,使阳气疏布到体表,又能使得
向上的热力通过宣散到体表,那体表的卫阳之气,这个热力来源。
   所以细辛在这里能够助附子起发肾气,助麻黄发散表寒,这是这个方的一
个基本结构。

   麻黄、附子联合,是这个方的基本结构,解除表里俱寒。当然这是我们横向来看,外有风寒,内有肾阳不足,表里同病。所以表里同治。

   那治疗爆哑,刚才说主治的第二条,爆哑。
   那实际上,是把表里同治这种方式异病同治,从治法上是转过来,变成上
下同治。

   本来原书里《伤寒论》是反映了表里同治之方,把它易为上下同治之剂了,因为爆哑是大寒犯肾,又闭肺窍。
& 麻黄,可以开宣肺气,有助于畅通肺窍。
& 附子,温肾,温肾祛内寒,可以解决大寒犯肾,内寒的因素,温阳祛寒。
& 细辛两相顾,
@ 它的发散助麻黄通窍,
@ 它起发肾气,助附子祛内寒,又成为一个上下同治的方,异病同治。
   用药本来横向的表里同治,立起来成为上下同治,用这个方也能治水肿,包括你象麻黄附子甘草也可以治水肿,但麻黄附子甘草汤比这个方缓和,轻证比较缓和。

   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可以治疗水肿,那也是立起来上下同治,肺肾同病,寒邪引起肺气不宣,水道不通,泛滥,肾阳不足,不能温阳化气,水湿潴留,那
& 你既可以用麻黄来开宣肺气,畅通水道,
& 又可以用附子呢,用来温肾阳,助阳化气。
& 细辛既助麻黄开宣,又能温散水气,有助附子温肾阳,起发肾气。
   所以这是一方治多病,这个方是临床很常用的,应该有它一定的地位,现
在当二类方。

   有些医生很喜欢用这个方,我们成都有一位挺有名的中医院院长,原来的中医院院长,那用这个方用得很好,我们学生跟他实习,他这个方加减化裁治很多病,大家喊他麻辛附老师。实际上有很多名医,别人都喊他比如擅长用甘露消毒丹的,就喊他甘消老师。
   因为象夏季湿热重的时候,他一天开的方,但都是这个方在变化了,所以这个方是用得很多的。

   一般我们使用这个附子,刚才课间谈到附子,喜欢和芍药同用,比较安全,现在附子加工得比较好了,但是有的附子用量可以增大,用量较大,和芍药同用,一般不会有什么副作用,附子量增大,芍药量也增大,附子量越大,芍药量也增至它的三分之二左右,甚至于跟它差不多,它就不会有副作用了。

   这个方的证治要点呢,
& 恶寒重,发热轻,因为表里俱寒了,
& 神疲欲寐,脉沉,这里写神疲欲寐呢,当然和典型的象四逆汤证神衰欲寐,但欲寐,程度有不同.
   典型的象四逆汤证那种心肾阳虚,一般来说用这个方的时候,心肾阳虚比四逆汤证相对来说要轻一点。
   当然如果少阴心肾阳虚比较突出,即使感有一些表寒,表里俱寒,那还是要照顾到温里,避免阳气浮越,所以这条就补充这个了。

& 如果它加重,心肾阳虚重了,标志是四肢厥逆,很冷,下利清谷,脾肾阳虚,而且脉象不仅仅沉,脉微欲绝,那这个时候呢,要回阳救逆,先温其里,后攻其表,一般情况先治表,但遇到象阳气要浮越要脱,那你先要回阳救逆。
   如果再辛散的话,加重这种阳虚欲脱,阴生格阳的这种可能性,这是使用要注意的了。

* 在随证加减方面呢,

& 阳虚又见气虚的,加人参、黄芪,这个是多见的情况。在《伤寒论》那个时代,我讲过,气候很冷,非常强调阳,温阳气,化津液。
   益气的运用,宋以后用得更多,所以后来的,包括后面要讲的象再造散这类,都是不仅要用附子,还要加参、芪。
   为什么呢?
   既然内在阳虚,内生之寒必兼补,要温补结合,虽然有外来之寒,麻黄、附子相配,外来之寒温必兼散,但是呢心肾阳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寒要温补结合,所以多加黄芪、人参。

& 这类证兼咳嗽,肺气不宣,可以结合化痰降逆,加半夏、杏仁一类的。

& 湿阻经络,那就是说,既有阳虚又感受外寒,外寒呢风寒又挟湿,反映出来风寒湿,一般来说,就会引发痹证,要注意除湿止痛,既要散风寒,又要除湿止痛,这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