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习:熟悉一下《伤寒论》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理解张仲景的配伍精髓

 wlqcc 2022-01-16

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是出自《伤寒论》的一首经方,它的汤头歌诀是这样的: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其组成非常简单:麻黄 、细辛各二两,炮附子一枚。

如此简练的组成,在近现代医家手里是非常罕见的,但它的功用却又得到历代医家的验证。那么,这么简单的配伍到底是如何实现其强大的功用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前辈先贤的配伍精髓。

从这些组成来说,其实并不复杂,麻黄发太阳之汗,附子温少阴之寒,细辛为少阴经表药,三者相辅相成以调治少阴证。

什么是少阴证?《伤寒论》的原文是“脉沉属里,当无热,今反发热,为太阴表证未除”。

其实,麻黄附子细辛汤针对的是表里俱寒、表里同病的证候而设。表寒指的是外感风寒;里寒则指的是阳气不足,而阳气不足涉及的是肾阳虚衰,因此古代医家也有说成是寒伤肺肾。

其次,少阴证里还有“暴哑、暴盲”,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有内在之心肾阳虚。既然有心肾之阳虚,那么出现恶寒也是很正常的。

但张仲景说:“少阴病,反发热”,也就是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这是表证的体现,原本应该有浮脉,但由于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脉,所以才“脉反沉”。

总之这就是一个表里俱寒之证,本质上属于阳虚同时感受风寒的证候,所以有恶寒发热但发热较轻、恶寒重,这是风寒束表而阳气不足的体现。

由于心肾阳虚,尤其是肾阳虚的存在,所以恶寒非常明显。即使穿很多衣服也不能缓解其寒,因为这是内在之寒、内生之寒,同时还会出现四肢逆冷的厥逆。

由此可见,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病机是表里俱寒、素体阳虚、外感风寒。

同时由于寒性收引凝滞,阳气不足不能温化咽喉,再感受外寒而伤心肾,导致闭阻肺窍,肺窍闭阻乃至出现音哑。

了解其病机是阳虚外感风寒之后,治法的确立就比较容易了,那就是需要温阳解表,或者说助阳解表,这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创方原旨。

君药:麻黄、附子,二味联合为君药。麻黄发散风寒,针对外感风寒之邪,外来之寒温必兼散;附子温肾助阳,调治大寒犯肾之类,内在之寒温必兼通。两者共为君药;

臣药:细辛。细辛既能助麻黄发散,又能助附子温肾,还能发肾气,发肾气这个概念和温阳补肾有所不同,就是在温肾阳的同时,还能鼓舞肾阳上达。

于是,这个方剂就有两味君药一味臣药,就有了“一仆二主”的含义。

分析了配伍含义,我们就能够理解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虽然只有三味组成,但却又有两个架构:

一是麻黄、附子二味为君的结构,以解除表里俱寒;

二是细辛分别辅助麻黄附子的结构,以实现上下同治。

其中的“暴哑”原因是大寒犯肾,又闭肺窍,而麻黄可以开宣肺气,有助于畅通肺窍。附子,温肾,温肾祛内寒,则可以解决大寒犯肾。

而细辛两相兼顾,它发散表寒以助麻黄通窍,温发肾气以助附子祛散内寒,这就是上下同治。

由于有上下同治的概念,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一样,也能调治水肿。

比如肺肾同病,寒邪壅塞导致肺气不宣,水道不通,而水湿泛滥,同时又有肾阳不足,不能温阳化气,导致水湿潴留,这时候就可以用到麻黄附子细辛汤。

其中麻黄开宣肺气,畅通水道;附子温肾阳,助阳化气;细辛既助麻黄开宣以温散水气,又助附子温肾阳,而发肾气,最终促进水液代谢,从而消除水肿。

总而言之,作为一首著名的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虽然组成简练,但配伍的构却是非常精妙而完善的,希望本文能帮您加深其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