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经验 | 余尚贞谈“无者求之”及临床运用思路

 369蓝田书院 2018-10-08

文献来源(内容选摘):张家明,梁银,余妮,等.余尚贞谈“无者求之”及临床运用思路.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2):347-350.


      余尚贞教授为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脑病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其从事中医临床、科研 30 年,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者、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注重中医经典,潜心研究经方,师古而不泥古。认为中医治病,应先察其源,先候病机;对临床上遇到的非典型症状及非典型证候,应触类旁通,做到“无者求之”。余尚贞教授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内科杂病,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在临床中对“无者求之”的理解及运用思路总结如下。



余尚贞教授对“ 无者求之 ”的理解


      余尚贞教授认为,“有者”是在临床表现上比较直观的症候,因此“求之”就相对容易。但是如何去“求”“无者”,如何在无典型表现的症候中去伪求真、抽丝剥茧,就显得比较复杂,更能考验一名中医师的基础理论水平。余尚贞教授认为,所谓“无者求之”是指人体阴阳失衡超过其调节范围后,表现于外的症状与体征较为隐蔽,即临床表现特殊的、隐性的或相关的症状、体征,有时候甚至与直观的临床表现大相径庭。从这些隐性或相关的症状、体征中推测或确立疾病的病机,才是治疗的关键。


      如何推测或确立其中病机,思路与方法并无定法,切入点较多。譬如:确立疾病的“定位”。中医辨证虽着眼于宏观,但均有“定位”的概念。这里“定位”不是指确定现代医学的解剖位置,例如:气血津液辨证可知气、血、津、液的运行及虚损;脏腑辨证可知某一脏腑功能失调。这里面的“定位”颇有定性、定位双重意思。当“无证”可辨时,可从表里、经络、脏腑、气血阴阳等去考虑疾病的定位、定性,以疾病某一定位、定性为突破口,再去剖析其病机。无者求之”还表现为重新认识,判定证候。临床疾病表现纷繁复杂,当主症表现特殊情况下,辨证往往较困难。此时临床医生需要重新去认识、判定。而判断的方法,应从中医的基础理论中找到其突破口,去解释新的症状,得出新的证候。“无者求之”还可通过从其病史中寻找线索或者建立假设,进行诊断性治疗等。


临证运用举隅


      赵某,女,75 岁, 于 2017年 2 月 10 日就诊。主诉:热饮后流鼻涕半年余。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每喝热饮后流鼻涕,鼻涕色白质清稀,量多,偶咽痒不适,纳眠可,大便正常,夜尿每晚 2 次。舌质淡暗伴瘀斑,苔薄白,脉滑数。中医诊断:营卫不和证。治法:调和营卫。方拟桂枝汤。药 用:桂枝 15 g,炙甘草 10 g,白芍 15 g,大枣 20 g,生姜 8 片(约 15 g 。3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并嘱忌烟酒及辛辣生冷食物。


      二诊:2017 年 2 月 14 日。热饮后鼻涕量较前减少,发作频次也减少,舌淡暗伴瘀斑,苔薄白,脉滑数。守前方,处方 3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医嘱同前。三诊:2017 年 2 月 17 日。热饮、热食后流涕量明显减少,发作频次减少,精神可,舌淡暗伴瘀斑,苔薄白,脉滑略数。守前方 以巩固疗效,处方 3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医嘱同前。


      临证思路:本案患者出现热饮后流鼻涕有半年余。患者 主诉特别 ,且兼症不多,辨证较困难。《伤寒论》认为营卫不和时,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则常汗出。余尚贞教授以此为切入点,认为本案患者虽无汗出,可把热饮后流鼻涕症状视为常汗出的相关症状。原因有二:第一,鼻、皮毛与肺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言:“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肺主鼻,在体为皮毛,在窍为鼻,在味为辛”。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五脏化液……肺为涕”。故肺开窍于鼻,在体为皮毛,在液为涕,在味为辛”。第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热饮属阳,具有发散作用,助肺气宣发,其作用犹如《伤寒论》中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助药力发汗一般。每服热饮,若皮毛汗孔开放则汗出,今患者不汗出反流涕,可作为汗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灵枢·经脉》言:“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热饮入胃,通过经络的传导,上膈传于肺,通于鼻窍,故热饮后流鼻涕。又如临床上一些哮喘患者一旦喝冷饮后哮喘发作,这正是因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把中焦脾胃与肺卫密切联系起来的缘故,寒饮入胃,传至肺卫,致营卫失和,则哮喘发作。


      余尚贞教授之所以以营卫不和作为切入点,原因包括:第一,患者无恶寒发热,无脉浮,无明显的寒热表现,故排除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及表郁轻证;第二,患者无咳嗽气喘、无身痛呕利、无胸满烦躁、无小便不利等表现,故排除向肺、胃等传变及太阳腑证;第三,结合鼻、皮毛与肺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及经络传变,可推断患者病变在肺经,影响营卫,致营卫不和,故热饮后流涕。余尚贞教授认为虽然患者临床表现与通常不一样,如营卫不和通常表现为常汗出,而本案表现为热饮后常流鼻涕,但其病机与营卫不和之汗出病机一致。故诊断为营卫不和证,治疗时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


“无者求之”体现了治未病理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治未病包含 4 种状态:未病防病、欲病救萌、已病防病、瘥后调摄[8]。余尚贞教授认为上工治未病,医者应当减少患者到医院治疗次数,且应教会患者辨识病情及防治疾病的基本常识。余尚贞教授认为“无者求之”对疾病病机的内在探索体现了治未病的治疗理念,是实现治未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无者求之”与欲病先防


      中西医对疾病认识不同,但两者均有对病前状态的认识。病前状态指患者有自觉症状,或者无自觉症状但经现代医学检测发现某些指标异常,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此种情况下求助于医生,医生往往难以作出恰当的诊断与处理 。这是疾病的萌芽阶段,临床症状轻微甚至缺乏,未达到西医诊断标准,从中医角度来说就属于“无证可辨”。因此要欲病先防,就要做到“无者求之”,在中医的基础理论指导下,去求其“证”,去预判疾病的发生,从而采取恰当的措施。如《素问·刺热篇》记载:“心热病者,颜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无者求之”与已病防变、瘥后调摄


      生命是一个过程,疾病亦是一个过程。疾病在正气与邪气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识别疾病的传变规律,从而截断其传变途径。而这更需要医者从未出现的隐性的“证”中做到无者求之,从而做出预防手段,达到已病防变的目的。最为人熟悉就是“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清代叶天士的“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变观点。

      综上,本研究在对“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历代各种主要学术认识的整理基础上,对余尚贞关于“无者求之”观点及临床运用思路进行阐释与总结。旨在启发医者的临床辨证思路:在面对无特异性症状体征时,如何去预判阴性或者相关的症状、体征,如何寻找隐藏于其中的病机,灵活地辨证论治。余尚贞认为,中医经典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灵魂;“无者求之”不是靠“空想”而来,是在谙熟中医经典的基础上,做到经典回归临床 ,从而才能做到“求之”。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