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春第一次在贺开毛茶上第一次遇见孤城之梦,十年来,我们只在偶然状态下偶遇过三次孤城之梦。 2017年夏季,在广州增城试图破解孤城之梦的原理,进行了五次的规划测试,完全失败,摸不着头脑。 2018年夏季,在广州增城,重组孤城之梦的第一性原理,规划了新的逻辑链条,八次测试时间复现了孤城之梦三次。这个第一性原理有效,逻辑链条也是完整的、可行的。继续在高海拔的丽江束河进行了二十三次测试,复现孤城之梦九次。 这期间,一共进行测试孤城之梦三十一次测试,复现孤城之梦十二次,逐渐明白了孤城之梦的一个特殊性:非线性,实际上,十年来偶遇三次孤城之梦就是孤城之梦非线性使然,三十一次的测试,很多失败的测试是逐渐摸索各种条件、模式。 非线性是自然、人生理行为的典型形式,一般科学模型、模式,为求解,都是线性化来“刻画”这种非线性系统的行为,但是对于孤城之梦这种人体非线性生理行为,线性化不适用。 非线性系统主要在叠加性、可乘性、初始条件、外加输入、饱和特性、不灵敏区域等,与线性系统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再次重温2016年写作普洱生茶研究导图时,引用的纲领性思想: 司马贺[美]【1】: 司马贺在“复杂性的构造:层级系统”中这样表述他的中心思想: 复杂性经常采取层级结构的形式,层级系统有一些与系统具体内容无关的共同性质。 P70 层级系统释义: 层级系统或层次结构,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在结构上又是层级式的,直到外面达到某个基本子系统的最低层次。 P171 我们通过对近可分解系统的动态性质的讨论已经看到,将系统表现为层次结构所损失的信息比较少。属于系统不同部分的子部分仅以集总的方式相互作用--它们相互作用的细节可以忽略。 P191~192 许多复杂系统都具有近可分解的层级结构这一事实,是使我们能理解、描述、甚至“看见”这种系统及其部分的重大促进因素。或许应当将这一命题反过来。如果世界上存在这样一些重要系统,它们是复杂的但不是分层的,那么也许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我们就无法观察和理解它们了。对这些复杂系统的行为的分析将超出我们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 我们之所以能理解世界,是因为世界是层次结构的;或,世界之所以显现出是层次结构的,是因为它的非层次结构的那些方面是我们既理解不了又观察不到的。 P192 如果一个复杂结构没有沉余,也就是说,该结构的任何方面都不能用任何其他方面来表示,那么,它就是自身的最简描述。我们可以表现它,但无法用更简单的结构描述它。 科学的任务是利用世界的沉余性来简单地描写世界。 P194 对结构的两种理解方式是我们的经验的经纬。图画、蓝图、大多数图表和化学结构式是状态描述。处方、微分方程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过程描述。前者表征了感受到的世界,它们提供了辨认物体的标准。后者表征了受到作用的世界,它们提供了将具备我们所想望的性质的物体生产出来的手段。 感受到的世界与受到作用的世界这二者的区别确定了适应性生物的基本生存条件。生物必须逐渐搞清楚被感知世界的目标与过程世界的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当这些相互关系被意识到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时,它们就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段—目的分析。给定一想望的状态和现存状态,适应性生物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两个状态的差别,然后找到消除该差别的相关过程。 于是,要解决问题,就要使对同一复杂现实情形的状态描述与过程描述不断相互转化。柏拉图在《美诺篇》中论证说,所有的学习都是回忆。他认为,除非我们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不然我们就不能发现或认出这个答案,他不能做出别种解释。这一悖论的产生缘由就是我们与世界的二元关系,该悖论的解决也要靠这种关系。我们给出解法的状态描述,这就是提出了问题。这一任务就是要找到一个能从初始状态产生出目标状态的过程序列。从过程描述向状态描述的转化使我们能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达到了目的。对我们来说,解法真正是新的—我们并不需要柏拉图的回忆理论来解释我们是怎么认出解法的。 现在已有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称为“人类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手段—目的分析,它的目的是:发现对通向想望目标的路径的过程描述。一般范式是:给定一设计图,找出相应的“药方”或实现方法。很多科学活动是这一范式的应用:给定某些自然现象的描述,求出能描述产生这些现象的过程的微分方程。 P195~196 复杂系统的描述可取许多形式。尤其是,我们可以对复杂系统进行状态描述(设计图或药方),也可以进行过程描述(实现方法)。 P196 系统有多复杂或多简单,关键取决于我们描述它的方式。世界中的多数复杂结构有大量的沉余成分,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沉余性来简化其描述。但是,要想利用它,要想实现简化,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表现方式。 P200 在司马贺复杂性体系中具有近可分解层级思维指引下,我们将孤城之梦层级分解七个不同层级的参数:α、β、γ、δ、ε、ζ、η。 注意:非线性系统主要在叠加性、可乘性、初始条件、外加输入、饱和特性、不灵敏区域等,与线性系统有本质的区别。 α 为孤城之梦的初始条件,是第一性原理,一般不满足这个初始条件,孤城之梦无法复现, β 为控制非线性系统的饱和特性、不灵敏区域,一般为区分C4和C5等级茶, γ 为 β 一定下的过程实施,也是区分C4和C5等级茶的过程控制, 在其他隐性参数超过一定界限时,可以调整 β 、γ 来实现孤城之梦的复现。 在勐海期间,调整这些参数,一共进行了十四次测试,主要是看非线性的性质: ![]() 失败和成功的参数分析都用红色标识出来了。 孤城之梦就是一个非线性的人体生理反应,它维系了我们理论体系中第一个层级与第二个层级,展现了生津回甘和溢香的结合性质,但是孤城之梦有些参数区域非常狭窄、一些参数区域又不敏感。 参考文献: 【1】《人工科学》【美】司马贺著 武夷山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