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则传递的应该是自由,而不是控制|关于规则与自由的一些思考

 长沙7喜 2018-10-10

跃然(Leap)少年

导  读

说起规则,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大人正在想方设法hold住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的场景。哄骗,威胁,惩罚,奖励等将是他的控制手段。

但,我们理解的规则教育是:帮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有能力自己判断正误,最终达成良好的自律。

比起仅强制规定不许做什么,我们更想帮助孩子学会明智地选择出自己应该做什么。教育孩子既包括接受他们不成熟的思维,同时也要为走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他们向更高的理解水平、成长能力发展。


 

自由与规则

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孩子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孩子,所以,孩子有行动的自由、工作的自由、交流的自由、在环境里发展的自由,为了能保证保障这些自由,环境中需要有必要的限制(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你的自由不能影响其他人的自由)。规则存在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的维护每个人的感受,所以规则传递的应该是一种自由,而不是一种控制。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才会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安定。

如何呈现规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自由发展呢?

总是以正面的方式呈现 

- 简明易懂   - 体现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  - 基本准则——数量有限度

*规则不是控制手段,而是自由和尊重的传递

必须要强调的是,只有独立才能发展真正的自由。关于独立和自由的主题,蒙台梭利博士在她的著作中有详尽的描述:

“如果教育是要让孩子获得好处,就应该帮助他们迈向通往独立的道路。帮助他们走路、跑步、上下楼梯、捡起掉落的物品、穿脱衣服、盥洗、清楚的表达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等,种种都是独立教育的基本成分。”

规则与纪律的区别

很多人对于自由、自主、规则上的纠结,多是因为混淆了“纪律”和“规则”的概念,将二者混为一谈。孩子不需要服从的是纪律,但规则还是要遵守的!

“纪律的本质是恐吓与害怕,规则的本质是认同与内化。”

“纪律的制定通常是为了让一方绝对服从另一方,不能质疑,更不能挑战。它不一定符合人性和道德,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纪律的制定者,是纪律制定者以纪律之名限制服从者行为的工具。”

“规则的制定是符合人性和道德诉求的:它保护弱者的权益不被侵犯,它防止强者为所欲为。”

说回育儿上,如果你一时分不清自己给孩子制定的到底是纪律还是规则,自己是个民主还是专制的家长,那么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你的要求到底是为了方便自己管理孩子(那是纪律)?还是真正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才是规则)。

我们知道小朋友如果在饭前吃零食,那么餐饭是几乎不用吃了。所以,从健康角度考虑,我们在家制定了饭前不能吃零食的规则。

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不是为了方便管理,而是真正为了利于健康。孩子不是在服从大人的领导(大人也要遵守),而是在遵守规则。我们更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能渐渐认同这个规则背后的意义,将它内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那什么是纪律?我随便举几个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就知道差别了。

不让孩子玩沙玩水,因为怕弄脏了衣服难得洗...

幼儿园不敢让孩子玩游乐设施,因为怕出安全事故担责任...

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也不问问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真正好的教育离不开规则和界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试探和挑战家长的底线: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如果家长在教育中没有设立规则和界限的意识,那孩子就会朝着越来越熊的方向发展......长大后成为一个无视规则、践踏规则的人。

 

纠正不良行为的两大原则

关系先于教育

处理原因而不是行为。

尊重、教导或选择都不足以让规则教育产生效果,除非你针对的是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只是阻止而未解决原因,这一行为就可能继续反复出现。德雷克斯扩展了阿德勒关于人的基本需要的理论,专门讨论了儿童的行为。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再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法。

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体现在具体的品德修养中,就是不要求孩子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要求孩子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比如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跟自重与尊重别人、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环境中成长

创设适宜的环境可以有效预防规则问题。这个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情感和社会环境。    

孩子从无律到他律,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进入自律。而成人的任务则是:一方面试图理解孩子的行为,另一方面加以引导,帮助孩子学习。积极回应的、热情的、善于安慰人的成人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

互相尊重。德沃利斯和赞认为,“如果儿童得不到尊重,那么他们也不会发展出对他人的尊重”。花时间与幼儿相处并倾听他们说话,不仅能帮助成人了解儿童,更能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还要关注你的态度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你的表情或语气中流露出来的愤怒和厌恶足以颠覆精心选择的词语所表达的意义。”

帮助儿童理解。尽力帮助儿童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是可取的或是不可取的。为幼儿提供适合年龄的选择并支持他们自行解决问题,这既是尊重儿童的方式,也是教儿童思考并帮助他们理解的方式。

以身作则。儿童的吸收性心智说明儿童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尤其是孩子身边的成人。环境里的规则同样要在成人身上执行。另外,只有成人的自律才有可能引导孩子自律的形成。父母们和老师们都需要在生活中觉察自己,做好自己,用积极的能量滋养孩子。

做情绪表达的良好示范。成人往往在心情好的时候或是孩子行为符合自己期望的时候,可以跟孩子很好地相处。相反地,当成人自身有情绪困扰或孩子行为不符合自己期望的时候,很容易用惯用模式而忘了自己的榜样角色。殊不知,这是我们给孩子示范情绪处理的最佳时机。另外,成人在执行规则时做到和善且坚定,可以使孩子理解爱和界限。

 

发展社会化技能

“只学习学术技能而缺乏社会技能的学习,个体不会发展成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成员。”关键是思考什么样的成人对社会的作用最大,而不是仅仅考虑什么样的儿童最容易管理。

同时,细心观察,可以很容易发现很多孩子不遵守规则可能只是因为不具备相应的社会化技能,不理解规则或者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处理。

鼓励建立友谊。

学习观点采择。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最关键的可能是要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期望与自己的需要和期望并不相同。

冲突的教育价值。正是冲突鼓励孩子交换观点。它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不是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都跟自己一样。成人介入需要谨慎,可以先观察而不是立即插手解决孩子们的冲突。如果孩子们的沮丧和愤怒表现得超出了他们所能控制的程度,则成人需要介入帮助,用冷静的方法停止任何伤害行为。请孩子描述发生的事实和感受,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如有造成伤害,需要先处理受伤情况。这时候也是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机会,比如为他人检查受伤情况,冰敷等等。介入的目的并不是责备孩子,或是让某个孩子因为没有考虑到他人而内疚。我们不会希望孩子只是学会了说一些无意义的表示道歉和感激的词,而没有从这次冲突中获益。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没有孩子生来就是一个准备好的“小成人”。教育也应该在维持和谐有效的学习环境的同时,努力实现长期的目标,让孩子在此过程中发展成为有能力的、关心他人的、充满爱且值得他人爱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