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感悟的任之堂脉法

 agl2722 2018-10-14

山东日照中医----竹林  
多年前就知道任之堂了----是因为任之堂的系列医学丛书,看到任之堂主人经常带着学生一起到自然中接触药理、人理和自然之道,就觉得余浩不同一般。后因为缘分尚未到,所以我没有去任之堂。
在我学习的针推专业里,从我读到的《黄帝内经》、《甲乙经》,到后来的《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等,到后来我外出拜访交流,一直围绕着我认同的用“气血升降循环理论”来学习,尤其是那些用升降理论的“刺客”高手,(我喜欢把用针治疗患者的高手称谓为“刺客”)。所以只要是在升降理论有建树的老师,我几乎都要去学习一番,因为我始终觉得,中医是相通的,不管是用药、用针还是按摩推拿。
所以一直就用气血理论在我的专业里默默用《黄帝内经》里的“人迎寸口脉”来指导扎针用药,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辅行诀五藏用药》、《四圣心源》和王清任、唐荣川的相关医学典籍,结合寸口脉来辩证处方中药。居然在用针方面,渐渐地有了点感觉。但时刻关注着任之堂的点点滴滴。
因为任之堂的运用自然之道的“升降理论”来调理患者,2014年,我感到了缘分天空—时机来到了。就这样,带着任之堂在“脉诊与用药”方面是如何运用升降理论来治疗的想法,于2014年6月29号,来到了湖北十堰----任之堂,开始了一个月的学习。
中医脉诊的历史渊源流长,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内经》。《内经》对诊 脉的方法、正常脉搏的次数、四时脉象的差异,以及多种病理之脉都有了具 体描述。至晋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脉诊的专著,王叔和《脉经》的问 世,大大充实了中医脉诊的内容,总结归纳出二十四种脉象,并具体描述了 每种脉象在指下的感觉,以及各种相似脉的鉴别。二十四种脉是浮、芤、 濡、散、革、洪、虚、滑、实、弦、紧、沉、微、细、迟、缓、涩、数、动、促、结、代、弱、 伏。元代滑伯仁《诊家枢要》则在《脉经》的基础上,增加了长、短、牢、疾、 大、小六种。明代李中梓《诊家正眼》提出二十八脉。
所以对脉诊有了一些认识,但脉诊里的这些东西,或许中华文字的神秘多样化的缘故,学习起来中医,脉诊---总是让人又恨又爱!所以我总是想找到大道至简的实用脉法!
  不知不觉来到任之堂已经七天了,在这七天里,每上午面对着八九十号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内外的慕名而来的患者,我几乎没敢说一句话,总是小心的围绕着我来学习时带着的问题,看看任之堂主人—余浩看病时在望闻问切上,到底有哪些不同方式,所以不放过他的任何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包括他的问诊。原来他双手把脉,用他双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在患者双手的寸关尺三部。往往十几秒、几十秒钟就把完脉了,然后叫助手开方。
     再看看大师兄王蒋(嘿嘿,我私下里叫他道骨仙人。因为王蒋很瘦,精干,就像电影电视里的道长一样),也是用双手把脉。我来到任之堂之前,通过任志堂的系列丛书,对王蒋早有所认知了。他得到了任之堂主人的真传。所以除了余浩,王蒋是我主要“贴近盯防”的目标。而王蒋,确实有大师兄风范,有问必答,而且不厌其烦。如:上越脉,表现的形式是双寸浮实有力、双关偏弱、双尺沉细无力,体现的升发太过,会有上焦实、下焦虚,阳盛阴虚、上热下寒等,可以桂附地黄丸加降或肝或肺或胃的药;下陷脉,表现的形式是双寸沉细无力、双关偏弱、双尺浮实有力,体现的清阳不升,升发不足等,可以补中益气汤加桂枝汤化裁等,他都会尽其所能的讲解给你。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星期,半个月过去了,说实话,我所要的答案还没有找到,尽管余浩经常在下午里带我们外出上山,空闲里讲一些自然之道。我也问过为何要双手把脉,余浩也给与了对我“你把太极圈搞明白了,就基本知道了”这高深的,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车厢宾馆,住的不是像我来学习的,就是来自于全国各地来看病的患者,因为白天常见,同住在一个宾馆,大家也就亲近了起来,因为真诚的原因,所以大家都喜欢找我聊天,他们找我说的最多的就是问:陈老师,你说我们大老远的来看病,看了看我的手,望了望我的脸,瞅了瞅我的舌,摸了摸我的双手脉不到一分钟,我还没有说,就把病看完了,能看好吗?他们问我的,其实也是我所疑惑的,尤其是有的患者还把自己的病例,类似于写小说一样写在纸上,到看病时好让余浩看看。他们写了小说般的病例,就怕余浩不问问他们,不了解病史看不好。我心里感到既好笑,但更多的是同感。但我只能问他们:你感觉服了中药后,身体有什么变化?有的说身体舒服多了;有的说有几个症状消除了,还有几个症状还没感觉等等。我心里有底了----疗效看来是不容怀疑了,患者口里说实话。但过程---到底是什么原理把的脉,而且是速度之快,诊断之精准,用药之对症,这可是我苦苦的答案,还是没有半点思路,没有任何灵感!
人体是一个太极。太阳是圆的,地球和月亮都是圆的,太极图也是圆的。圆,代表着周而复始的宇宙定律。人体生命气化是一个圆的运动。阴阳之气的运动是阳升阴降,其实这就是对太极两仪的动态描述
《素问·五常政大论》言:“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就是说气化功能在人体内外不断运动,其运动形式为左升右降,循环不已。
人体气机圆运动规律中医圆运动的精髓在于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
   五脏阴阳的左右升降:肝属木,其气左升,能引肾水上汲于心,则心火不至上亢而灼;肺属金,其气右降,能领心火下温于肾,则肾水不至下沉而寒;脾胃属土而居中,脾为阴土而主升,胃为阳土而主降,二者皆为左升右降之枢机。由此则地道左旋而上达于天,天道右旋而下入于地,是为生命之基础。
阴阳未判,一气混沌。气合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
。。。。。。
这些经典,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气的运动----左升右降,循环不已。

 

 

 

7月19日,天空晴朗。下午两点半左右,余浩邀同一起到山下他的菜园子里,烈日当空下,余浩告诉我,把鞋子脱掉,赤脚在菜园子里松软的土地里来回走动,接接地气,让我体验一下天地人合参的感觉。过了大约五分钟的样子,感觉一股股气流从双脚往上涌动,全身上下开始冒出灼灼的汗气。就这样,赤脚在菜园子里找活干,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身上从来没有的清醒自在轻松的感觉。我问余浩,这是什么原理。他说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太极阴阳的升降,所谓一气周流。就是余浩的一句话,突然使我有了顿悟,难道任之堂的脉法不就如此吗?阴阳在人体内乃为一气,一气含有阴阳,由于升降而形成了阴阳两股气来。既然人体内体现出一气周流之运行轨迹,那么,我们从临床上如何把握人体一气周流之状态?从脉象学着手角度入手是否能够判断出人体病理情况下一气周流状态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从而了解到患者病态情况下一气周流状态,毛病出在哪里。举例说明这个问题,把我们的脉中一气周流可以看作一条长年流水的小河,春夏秋三季河水是不会停止流动的,只有冬天冰天雪地寒冷季节里,小河水才会结冰变硬,而我们所摸到所硬脉与此种情况非常相类似。这是不是任之堂秘而不宣的脉诊秘密呢?这些是不是一气周流脉势升降的原理呢?

尤其是郁脉?
清阳气升浮而浊阴气沉降,阴阳之性也。
五脏之中,肝肾体阴而用阳,故脉沉而有浮意,沉中带浮,此阴中有阳,故脉虽沉而不下陷则精不下脱。心肺体阳而用阴,虽浮而有降意,浮中带沉,此阳中有阴,故脉虽浮而不上飞则神不上飘。脾胃位中,居沉浮之间,半沉半浮,亦沉亦浮。
若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阴阳交济,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阴阳平合,故人无病。

    寸口三部脉不仅反映人体五脏六腑之气之盛衰,而且反映五脏六腑之气机顺逆。左手三部寸,关、尺主气机之上升;右手三部寸、关、尺主气机之下降,即谓之;左升右降。与人体駆肝之左升右降相应。而单看左手,亦自有升降;左尺肾阴升而左寸心火降;单看右手,亦自有升降;右寸肺气降而脾气升。

 

一方面,对气机的升降失常进行诊断。强调重视左右手的气机的顺逆:升降正常为顺、升降相悖为逆;当升不升或升之不及为逆;当降不降或脉气上跃腕横纹为逆;单手脉上重下轻或上轻下重皆为逆。即《内经》中曰:太过不及皆为病。因此,引伸出平脉,即非病态脉象。何为平脉?平脉即言脉气之平和,粗细相当、大小相当,以无郁滞感为平。

 

另一方面强调是否有郁脉的存在。何为郁脉?郁脉从“郁”字而得,“郁”即壅滞,不通畅之意,即《内经》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郁脉即《内经》言独大者。在手感上亦能明显感觉到脉象“壅滞”感或脉象的“粗大”不均一。

 

第三,也是最显示中医神奇之处,能通过脉象结合中医理论推理出病人的基本症状。

 

第四,从脉象及脉势上得出诊断之理、法、方,药。

 

郁脉的部位及含义

 

郁脉可以存在于双手寸、关、尺任何一部,如一道屏障阻碍气机的畅通,因而影响双手气机的升发和肃降。郁脉则是实脉,郁脉在左寸心部则为血瘀,郁脉在左关肝部则为气郁,在左尺则为湿郁;在右寸肺部则为气闭,在右关胃部则为胃气壅滞,在右尺亦为阳为湿遏。郁脉即为实脉,则要损之有余或泻之。那么,血瘀则先行气,气行血自行,少佐以活血化瘀;肝气郁则疏肝理气;湿郁则利湿解郁;气闭则宣降除闭;气滞则行气除满;阳为湿遏则利湿升阳,湿去阳自旺。同样,六部之虚脉亦如此,虚则补之。然当注意,五脏皆有体用,体为阴则用为阳。久郁则易化火化热,火热易耗气伤阴,故而损有余之后仍当补其不足,此为补之一也;而脉中之不足,亦当补之,此为二也。切脉时,何之脉之不足?有实则有虚,有郁之处,其旁则虚。气机上升皆受阻,受阻之上为虚。如左关肝郁气机无以上升到寸步心脉,心脉常不足;左尺肾脉郁滞严重,常关部、寸部皆气机不利,以此类推,凡脉皆如此。六部脉不能皆郁(极少),然六部脉或能皆不足,此为阴阳气血俱损也,谓之则为气血同补也。

 

 

郁脉最常见于:

 

(1)左关:大者为肝,细者为胆。肝主疏泄,疏泄正常才能保证全身气机正常。而七情所伤最易导致肝气失于疏泄,疏泄不及而生郁也。出现胸闷、乳房胀痛,喜叹气。男性脂肪肝,女性乳腺增生,月经失血块及痛经。肝胆经脉互为表里,肝疏泄不及影响胆汁下泄,久则胆郁。出现肋痛,肩背痛。左关郁滞化火则口苦、性急易怒。

 

(2)右关:浮沉不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经互为表里。胃气不降则胃郁,饮食壅滞胀满。食积、胃胀。脾滞则多为脾阳不足而郁滞脾滞。右关化火则嗳气泛酸。

 

(3)左右关部皆郁滞:整个中焦满闷不舒,气机痞塞、壅滞。郁滞久则化火成瘀,心急易怒,口苦,胸闷痛。还会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4)左寸:浮取得郁脉为小肠经气郁滞,小肠经不通影响心脉,出现心慌心悸。稍沉取得心脉郁滞,心主血脉,多为心包络脉瘀血,出现心不疼痛。

 

(5)右寸:浮取得郁脉为大肠经气郁滞,传导障碍,表现为大便干燥或便秘;稍沉取而得郁脉为肺气壅遏,肺失宣降,出现咽喉不适、咳嗽等。肺主皮毛,宣降失司郁热内生,而至痤疮繁发。

 

(6)尺部:尺部郁滞多为湿邪壅滞下焦,易化热而成湿热。其中有肾阳真不足与假不足,区别鉴于足裸下太溪脉,太溪脉有力为肾阳被湿郁遏;太溪脉无力为肾阳真不足。

 

(7)左右手寸关之间:此处郁滞多为阳气上升受阻,气、痰、湿郁于胸膈。

 

(8)左手关尺之间:此处郁滞为小肠腑有积滞。

 

(9)右手关尺之间:此处郁滞为大肠腑脉时指下了然。

 

气机升降失常的几种典型类型及临床表现

 

气机升降失常包括气机升发太过、气机升发不及、气机上重下轻、气机上轻下重、气机壅遏中焦等,其中都有郁脉影响所致。

 

气机生发太过:脉象上显示为脉气上跃掌横纹。

 

左手脉气上跃掌横纹:“火性上炎”,因此,此种脉象升发太过即为化火。可以是心火,也可以是肝火。临床上同时可以出现左关部郁塞,胆火扰心。临床表现为口苦、口干、心烦易怒,睡眠浅、易惊醒,性急毛躁等。

 

右手脉气上跃掌横纹:肺胃气不降反上逆,浊气随之上泛。临床上出现咽喉、食管及胃部不适甚至灼热感、溃疡面,打嗝或泛酸;与大肠相表里,故而大便初硬;或可出现痔疮或脱肝。

 

气机升发不及:通常表现在左手或右手寸关之间郁滞,甚至双手寸关之间郁滞。表现为膈中痰气互结,气机上升受阻、升发不利,清扬不升。临床表现为头昏沉不清醒,或有头昏、头部恶风,蹲起时眼前发黑,胸口满闷不舒或自觉有痰。

 

气机上重下轻:这不等于气机升发太过,但脉象显示气机上冲之势、气血并聚于上焦,而虚于下,显得头重脚轻,上热下寒。临床表现下盘不稳、走路腿软,腿怕冷发凉,心烦易怒,头胀痛,容易脸红。

 

气机上轻下重:明显地下焦阳气被寒湿郁闭,清阳不升,气机下陷。腰部以下湿重,阴部潮湿,腿冷或沉重或浮肿,双脚冰凉。

 

气机壅遏中焦:也属于气机生发不及的一种,但双关部郁滞明显(双关独大),寸尺均不足,即脉大而短。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临床表现纳少或纳呆,大便少而不畅,胸闷滞,头昏沉,腿无力不喜运动,易疲劳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指出了人体左右乃为阴阳之道路,阴在左,阳在右;阴从左升,阴生阳气,阳气则升;阳从右降,阳气化阴,阴气则降。也就是说,在人体上,左右肢体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左侧肢体以升为主,右侧肢体以降为行,升降相因,乃成为一圆之运动。
黄元御认为整体看待脉象的升降方向,是比较客观的,如左右两寸部脉,以候于上焦之气,双关部脉候中焦之气,双尺部脉候下焦之气,没有必要机械性分配左右手与五脏六腑相关连,而是根据两手六部脉升降规律来判断升降的这种大象,即整体上把握人体一气周流之升降大象方向性,更能体现出人体内一气阴阳运动之轨迹。
脉象上,左升右降,左路阳升阴长,右路阳杀阴藏。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脉搏的跳动,它一来一往,一发一收,一升一降,从这里考虑元气的盈缩,通过感觉出“这一点气机盈缩的宗旨”,了解到人身这一元真气在运行过程中,是太过还是不及,左升右降在那个环节上出现障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其左升右降,在人体左右脉象上所体现出上、中、下三焦之气,在人体左右寸关尺上,双寸候上焦之气,双关知中焦之气,双下探下焦之气。我们知道,中焦脾胃乃后天之本,人生之关键,因左肝主升,脾气主升乃为其升之动力,从中可知其肝脾同升应在左关才是;而右关胃主降,胆木也降,胆胃在相火之下才能相克而降。正如彭子益强调一年四季以秋金之降相火为始,因胆胃之降,后天之本才能化源之开始,而后人体内之一气周流,左升右降才能流行。
     按照左侧脉主升,即左侧寸关尺,由下而上,尺肾水升肝木,肝木从水中升,到心以生君火;同样,右侧脉主降,降路是由上而下,由于左路升极君火化为相火,相火乃克肺金,即火克金,金降克木(胆),木(胆)能克土(胃),土能制水,使相火藏于水中,呈现火→金→木→土→水,即寸、关、命门三焦。通过医者高度灵敏的手指触感双侧脉之寸口这一口运行“此时心中,只觉两手按着一个圆运动的气体”, 所以当你用自己的双手在患者的双手同时把脉时,你把患者的双手看做是一个太极,通过阴阳的升降,用医者的高度敏感的双手,用总取、分取、浮中沉取等不同的方法,在患者的寸关尺上来感觉他的左升右降的一个圆运动的循环脉气,体会脉气周流时的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然后分析出病气是阴、阳、表、里,还是虚、实、寒、热。左侧为阳,阴不能化阳,则病三阴;右侧为阴,阳不能化阴,则病三阳。所以说,左不升与右不降,这是整体发病趋势。便能得知体内之真气运行状态下,升降方面是否有了异常之表现。


如果我们触脉,发现左侧脉细弱无力,右侧脉假设正常,既缓和润畅;这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左侧不升之问题,用药扶阳助火,养肝通脉,补气升提,这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处方用药上,考虑选用方剂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补中益气汤、升陷汤、大补肝汤等。反过来说,右侧不降的脉象,不是右侧脉细弱无力,反而右侧脉寸关或尺脉浮滑或沉滑有力之表现,这时左侧脉假设正常,既缓和润汤;这时我们首先要考虑降下不及的问题,即用药要考虑如何来降肺、胆、胃不降的方剂,如金水六君煎、温胆汤、理中汤、大补脾汤、下气汤、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小柴胡汤等。用方药以恢复人体内一气周流之圆运动,则疾病可愈也。


有力与无力,阴阳属性易于得知,而脉象之中升降趋势,则难于把握。所以说,人体内一气周流圆润和缓流畅之脉气,怎样才从心中感悟到呢?只有静心体悟,才能感悟到脉气中运动之态势与趋势,因为脉象中,一直在跳动的脉搏,它在流动、流通的瞬间,就反映出了即时、动态当时脉的一个信息,反应了疾病当时动态的、最准确的变化。我们所感悟到的,所摸脉的目的就是感受患者之脉气,来判断在运行过程中那个地方出现的问题。脉气就象一条河流,它一年四季春秋冬都在流,它也在跌宕起伏,或急或缓的变化着;不同的人,就好比是不同的小河,它的流水缓急不太一样,水有多有少,河床有崎岖不平,也有平坦缓和;所以我们摸脉的时候,感受是脉气,好比一股水流在河里流动的感觉,体会出脉气流动着的那种形态与气势。通过触摸两手寸口之脉象,把两个手的脉象合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一气周流运行圆轨迹图,从一气周流与圆通的角度,从整体上去把握与评判患者全身一气周流运行具体状态,把全部信息整合起来,从左升右降这样一个整体中,感悟出患者脉气周流阴阳一气在升降某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如我们感觉患者两手脉象都比较弱,就知道其阳气出现了问题,就应该去扶助阳气,以助肝阳升发,调节协助肝阳升发之力量,就是我们的目的。假如我们摸着患者脉象,右寸脉很大,而尺脉弱小,体现出上大下小之态势,提示我们其相火不降,降相火之同时,要考虑脾胃的承受能力,在运转中焦的前提下,才能达到降相火之目的。


  参考文献: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李玉宾破解中医治病密码、傅文录一气周流临证圆通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