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绮语及出离

 天地虚怀xia 2018-10-15
佛陀在《中部.大空经》里说:“比库应向内稳固其心,令之宁静、专一及专注于该相同的定之相。比库如此安住时,若其心倾向于行走,他即行走,心想:当我如此走着时,没有贪婪及忧愁不善恶法会困扰我。如是,他对该过程拥有完全的明觉。

比库如此安住时,若其心倾向于站立,他即站立…若其心倾向于坐,他即坐…若其心倾向于躺卧,他即躺卧…心想:当我如此躺着时,没有贪婪及忧愁不善恶法会困扰我。如是,他对该过程拥有完全的明觉。”

什么是如此安住?他如此安住于止与观。如是,当他在走着成就其业处时,他已通过觉知成就自己的业处,而拥有完全的明觉。于此,在走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觉知‘我能够走这么久。’而应该站立,不让姿势的次序中断;在每一阶段也是如此。

接着,佛陀再说:“比库如此安住时,若其心倾向于说话,他下定决心不说这些话。它们是什么呢?这些话低劣、可厌、粗俗、卑鄙、无益、及不能导向厌离、离欲、灭尽、寂静、上等智、菩提、与涅盘;

这些话是谈王、盗贼、大臣、军队、危难、战争、食物、饮品、衣服、床、花饰、香水、亲戚、车乘、村子、城镇、都市、国家、女人、英雄、街道、井、死人、琐碎事、世界的起源、海的起源、事情是否是如此。这些话我都不说。”如是,他对这些拥有完全的明觉。

谈王,是如此谈及国王,说道:“大选出王、曼达度王、无忧法王,有如此的势力”等等。关于谈英雄、盗贼等也是如此。关于这点,谈‘某某国王是多么的英俊’等是属于世俗语,也是与八圣道和涅盘对立的兽语。

但若是谈到‘某某多么有势力的人也逃不过坏灭’,那就还是属于禅修的范围之内。关于盗贼,若谈到初天或大蔓是多么的有势力,又如此谈他们的事迹,说:“啊,是多么的英勇!”那即是世俗语,也是兽语。

关于谈战争,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说:“于巴拉达之战中,某某人被这样杀死了,某某人又这样地被创伤了。”那即是兽语;但若是说:“甚至连他们也逃不过坏灭。”那就还是符合禅修。

再者,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谈及食物等,说:“我们嚼、吃、喝、用,看起来是这样的、气味是这样的、味道是这样的、触觉是这样的食物等。”这种言谈是不当的。但若是说有意义的话:“以前我们供养诸大德看起来是这样等的食物、饮品、布、床、花饰及香水;我们如此供养佛塔”,那是适当的言语。

关于亲戚等,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说:“我们的亲戚是多么的英勇、能干”,或“以前我们乘坐这样的交通工具四处旅游”,那即是不适当的。反之,应有意义地说:“即使是我们的那些亲戚也都死了”或“以前我们供养这样的拖鞋给僧团”。

关于村子等,若谈村子好不好住,或容不容易获得钵食,或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说:“某某村的居民是多么的英勇、能干”,那即是不适当的。但若是有意义地说:“村民们对三宝有信心”或“他们已坏灭死亡”,那是适当的言语。

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谈论女人的外表、体态等,那是不当的;只有如此说:“她们对三宝有信心”或“她们已死亡”,那才是适当的。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谈论英雄,说:“名为难陀的战士是个大英雄”,那是不当的。只有如此说:“他对三宝有信心”或“他已死亡”,那才是适当的。

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谈论街边居民,说:“某某街的居民真好相处、英勇与能干”,那是不当的。只有如此说:“他们有信心”或“他们已死亡”,那才是适当的。谈井是谈及取水处,或谈及提水的女人。若是为了满足欲乐而谈论:“她很漂亮、很善于跳舞唱歌”,那是不当的。只有如此说:“她对三宝有信心”等,那才是适当的。

谈死人是谈论过世的亲戚,于此其定义和在世的亲戚相同。谈琐碎事,是谈论各种不包括在上文及下文的毫无意义言谈。谈世界的起源,是指世间论者、诡辩家言论,以及谈论“世界是由谁所造?它是某某所造”、“乌鸦是白的,因为它的骨头是白的”或“鹤是红的,因为它的血是红的”。

在此,世间论者是喜爱臆测有关生命和宇宙的哲学家。谈海的起源,是无意义地如此谈论海的起源,说道:“为什么称作海?因为它是海洋神挖出来的;因为他以其手之印章对它作了印记,说:‘海洋被我挖成了’,所以称之为海。”

谈事情是否是如此,是提出某种毫无意义的原因,以证明未来是存在的或未来是不存在的。在此,“存在”或“有”是指永恒,“不存在”或“无有”是指断灭。又,“存在”是增长,“不存在”是减损;“存在”是欲乐,“不存在”是自我折磨的苦行。加上这六种‘谈事情是否是如此’的言论,绮语一共有三十二种。

这些绮语(兽语)对止观还未成熟又脆弱的禅修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它能导致他禅修时杂念纷紊而来。所以,你应当下定决心:“在禅修期间我绝不谈这些话。”佛陀提出这三十二种兽语,是为了指出七种适当法。

这是因为,当比库的止观禅还未成熟又脆弱时,为了守护它们,他需要七种适当之法。它们是:一、住所(适合禅修的住所);二、去处(适合托钵的村庄);三、言论(十种适当的言论);四、人(善友或良师);五、适合的食物;六、适合的气候;七、适合的身体姿势。

在《中部.大空经》中,佛陀再说道:“反之,他下定决心:我当说与消除贪欲有关,有助于解脱心,能导向厌离、离欲、灭尽、寂静、上等智、菩提与涅盘的言语,那即是:一、少欲论。二、知足论。三、离群隐居论。四、远离社群论。五、精进事论。六、持戒论。七、定论。八、慧论。九、解脱论。十、解脱知见论。

比库如此安住时,若其心倾向于思考,他下定决心:这些思惟低劣、可厌、粗俗、卑鄙、无益、及不能导向厌离、离欲、灭尽、寂静、上等智、菩提与涅盘;这些思惟是欲贪思惟、瞋恨思惟与伤害思惟。这些思惟我都不想。

反之,他下定决心:圣洁及能导向解脱,能带领依它们实行者趣向完全灭苦的出离思惟、无恨思惟与无害思惟:这些思惟我当想。如是,他对这些拥有完全的明觉。”什么是出离思惟?

一、想要出家为沙弥或比库的思惟是出离思惟,因为它是脱离世俗生活之道。二、初禅:若比库能够证得初禅,其初禅称为出离思惟,因为它是脱离欲界之道。三、涅盘:若比库证得涅盘,其证悟也称为出离思惟,因为此证悟令他能够脱离生死轮回。

四、观智:一切的观智都能暂时断除烦恼。当比库在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时,他能暂时断除了烦恼。五、一切善法:一切善法都能断除不善法。若比库有系统地修习戒、定、慧三学,当其五根成熟时,他即能证悟涅盘。此三学能够产生及护持善法。比库应当培育上述五种思惟,以成就出离思惟。

尤其是当他正在修习止禅或观禅时,该出离思惟是常存于其心中的。对入出息念似相等止禅目标的寻,以及对观禅目标名、色与其因的寻,也称为出离思惟。所以当你正在修习止禅或观禅时,该出离思惟是常存于你心中的。

若比库能够散播慈爱给某人或一切有情直至证入禅那,其慈心即是最高等的无恨思惟。由于慈心是希望带给一切有情幸福快乐,所以有助于去除瞋恨。若比库能够散播悲心给某人或一切有情直至证入禅那,其悲心即是最高等的无害思惟。悲心是在看到众生遭受苦难时颤动的悲愍心。它是希望拔除他人之苦,而与残忍对立。

若比库想要在今世证悟涅盘,他即应作诸如此类的思惟。如是,你应当专心修定(止禅),例如修习入出息念。你应当观照五蕴及它们之因的三相(观禅);应当在瞋恨及害意生起于心中时,散播慈爱与悲悯给予一切众生。

在《中部.大空经》里,佛陀又说道:“阿难,有此五欲之弦。是那五个?眼所识知的颜色,是所望、所欲、可喜、可爱、与欲乐有关及能诱发贪欲。耳所识知的声…鼻所识知的香…舌所识知的味…身所识知的触,是所望、所欲、可喜、可爱、与欲乐有关及能诱发贪欲。这些是五欲之弦。”

至此,佛陀已指出了达至证悟入流道和一来道的修行方法。如今他再指出欲证悟不来道所应有的观智,以达到断除欲欲,即断除对欲乐之贪欲。于经中,佛陀说:“于此,比库应当时常如此省察自心:我的心是否有在某些时候对五欲之弦感到动摇?

若如此省察时,他觉知:我的心的确有时候会对五欲之弦感到动摇。因此,他明了:我还未断除追求五欲之弦的贪欲。但若在省察之下,他觉知:我的心不会在任何时候对五欲之弦感到动摇。因此,他明了:我已断除了追求五欲之弦的贪欲。如是,他对该事拥有完全的明觉。”

若他觉知还未断除五欲之弦,他即会致力精进,而通过不来道智断除它们。应如何办到这点?禅修者应当辨识名法、色法及它们的因。随后照见它们的无常、苦、无我相的本质,进而轮流地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这即是观禅。

他应以同样的方法观照过去与未来的行法。应一时观过去、一时观未来、一时观现在、一时观内、一时观外。当五根成熟时,就可能证得不来道果。于经中,佛陀进而开示趣向阿拉汉之道:“阿难,有此五取蕴,比库应当如此观照它们的生灭: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灭尽;如是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

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灭尽;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之生起、如是识之灭尽。”这段经文,指出欲证悟阿罗汉道所应有的观智,以达到断除“是我”的我慢,即会基于色法或受等而说“是我”的潜在意念。

趣向入流道与阿拉汉道之间的行道并没有差别。不管是为了证悟入流道或阿拉汉道,人们都必须观照上述的五蕴。但入流圣者只是部份地了解五蕴,阿拉汉则是透彻地了解五蕴。——摘自帕奥禅师开示的《菩提资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