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医读片】女,46岁,2月前时无明显原因发现右耳下肿物【071】

 zskyteacher 2018-11-15

患者,女,46岁。

现病史:2月前时无明显原因发现右耳下肿物,质硬,大小 约2cmx3㎝,固定,伴胀满感,无进行性肿大,无 面瘫,未在意,未治疗。

历史检查:鹤壁市人民医院行颈部CT扫描提示:1.右侧腮腺深叶占位,考虑①混合瘤②腺淋巴瘤③神经 源性肿瘤及其他

既往史:6年前因“子宫癌”行子宫全切术,术后恢复可。4年前因“鼻翼肿物”行“肿物切除术” 。患“高血压”3年,患“糖尿病”2年。


手术方式:右侧面神经解剖术+右侧腮腺及肿物切除术+右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手术简要过程:右侧耳屏前、颌下弧形切开皮肤、皮下及部分颈阔肌;沿腮腺包膜向前分离至腮腺前缘,向后分离至胸锁乳突肌,可见腮腺后缘肿物与胸锁乳突肌部分粘连;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颊支、颧支、颞支并逆行解剖分离至面神经总干,暴露肿物,可见肿物与二腹肌后腹粘连,小心分离,注意保护面神经,在正常组织内游离暴露肿物,可见肿物突入鼓乳裂,压迫茎乳孔,与面神经关系密切,注意保护面神经,小心分离摘除肿物,让患者家属查看肿物并送快速冰冻,冰冻结果右侧腮腺恶性肿瘤,可见右侧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给予沿胸锁乳突肌深面向下分离,暴露颈鞘,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自下向上清扫肿大淋巴结及结缔组织,解剖副神经,沿副神经深面自后向前清扫淋巴结及结缔组织。


粘液表皮样癌( MEC )

      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肿瘤,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22.7%,其中70%~85% 发生于腮腺。

       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也是腮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占腮腺恶性肿瘤的首位,主要来源于腺体及小涎腺腺管的上皮细胞。其常见的好发部位为腮腺及口腔内的小腺体,其中发生于腮腺者最多,发生于颌下腺、舌下腺较少。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为一侧腮腺无痛性膨隆和浸润性生长包块,生长缓慢,扁平状,少数肿瘤突出于皮肤表面,质地中等,肿瘤多与皮肤粘连,多数为单结节,少数为多结节,17%出现疼痛,部分肿瘤表面出现溃烂,4%有面神经或三叉经功能障碍。

       高分化的粘液表皮样癌在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上可与良性肿瘤近似, 鉴别困难。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临床触诊多表现为质地偏硬、活动度不良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 部分可在颈部触及肿大淋巴结。术中多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 无完整包膜, 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不清。

影像表现

 CT 平扫:多呈不规则形、多分叶,与周围正常腮腺分界不清;密度较高的软组织肿块影;易出现囊变坏死,病灶内部可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

    CT增强:粘液表皮样癌的瘤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丰富的血管网,明显强化特点,可呈环形强化。  病灶可侵蚀破坏茎突骨质;常于患侧颈动脉鞘区见到多发肿大淋巴结。

   肿瘤合并感染时, CT 图像上肿瘤形态及边界特点往往被掩盖,表现出炎性浸润特点,临床也表现为红肿热痛的炎性症状,此时粘液表皮样癌与炎性病变如脓肿极难鉴别。

鉴别诊断

1.腺样囊性癌,

多发生在小唾液腺;50~60岁多见;生长缓慢,发现时病灶常较大;早期易侵犯神经,疼痛、面部麻木和面瘫。神经周转移为特性,有些可出现“跳跃性”生长;易发生肺转移,淋巴结转移少见。CT: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不均匀明显强化,可见多发、小的囊变区,伴邻近骨质浸润性破坏。


2.腮腺淋巴瘤:

腮腺淋巴瘤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腮腺内肿块;病灶多位于腮腺内或腮腺旁淋巴结,单侧或双侧发病;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可见中心坏死,钙化及出血少见;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腮腺实质,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腮腺旁肿块。


3.多形性腺瘤,

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青壮年,女性偏多。病程较长,生长缓慢,常无意或体检时发现腮腺内无痛性肿块,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活动,界限清楚。腮腺混合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5cm,包膜较完整,边界清楚。10%可见恶变,可见组织易碎,包膜消失,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4.腺淋巴瘤,

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 Warthin 瘤,几乎只发生在腮腺,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好发于中老年人,5 0 ~70 岁为发病高峰,男明显多于女,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有文献认为吸烟者比非吸烟者发病率高 8 倍。 腮腺腺淋巴瘤一般无出血及钙化。腺淋巴瘤的 CT 特征: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 肿瘤多发常见。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整,包膜完整。较大肿瘤呈分叶状,少数呈哑铃状。平扫多为均匀软组织密度,部分可见多发低密度区。(3) 增强: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强化程度迅速减低,呈“快进快出”特征性表现。病灶边缘可见包绕血管影为贴 边血管征,也是腺淋巴瘤的一个特点。 (4) 囊变:囊变是腺淋巴瘤的常见表现,可为大小不一灶性囊变或病灶中心广泛囊变,这与腺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密切相关。


 5.基底细胞腺瘤 

罕见,50~60Y发病最多,40Y以下少见,好发于女性,多为单发于腮腺浅叶,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 CT实性区与肌肉密度相近,发生在浅叶的多为实性,发生在深叶的囊变常见(多位于中心)。肿瘤血供丰富,动脉期实性部分显著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等于或略高于动脉期,与肿瘤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静脉有关。MRI为等T1稍长T2信号。


6.基底细胞腺癌:

    基底细胞腺癌的病理所见与基底细胞腺瘤相似。主要不同的是基底细胞腺癌呈现侵袭性和破坏性的生长方式;肉眼观察可见肿瘤无被膜,镜下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而基底细胞腺瘤包膜完整,这是鉴别诊断的关键之一,现多行细胞免疫标记进行鉴别。  

     病期长短不一,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以小腺体最常见。发生于腮腺时对面神经常有侵犯;病变广泛者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部分病例亦可发生远处转移;预后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术后易于复发,但部分肿瘤发展不是很快,患者可带瘤生存较长时间。


7.鳃裂囊肿

临床常于下颌角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内侧触及表面光滑、质软肿物, 可有波动感。CT 扫描示病灶多呈边界锐利的圆形或椭圆形囊性肿块, 其内常为水样低密度, 当患者经外用药物敷治或并发感染、出血时囊内容物可较高, 达40~50HU, 增强扫描病灶囊壁多呈明显均匀强化, 囊壁完整且薄, 厚薄均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