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贵有英气

 道2和 2018-11-15

作者简介:邹金灿,字鸿仪,号商木,广东阳山人也。幼承庭训,始兴于诗。及长,尤矻矻古道。治诗古文辞之学,旁涉《史》《汉》,以独立不迁、笃行不倦为职志。诗宗宋唐,作文以渊雅高古为宗。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所咏的是西晋灭吴之事。王濬是益州刺史,受晋武帝之命,在蜀地造大船,造完之后率水兵沿江直下伐吴。为了阻止晋军前进,吴帝孙皓派人在长江上横放铁索,但这并未能阻止一统的脚步,最终晋军击破东吴,结束了三国分立的局面,完成国家一统。

关于这首诗,历来传诵着这样一个典故: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相与约定写一首以“金陵怀古”为主题的诗,刘禹锡写出这首诗之后,其他几人叹为观止,都搁笔不写了。对于这个故事,学者瞿蜕园根据刘禹锡的行迹,认为并不可信。不过话说回来,这个佳话能够广为传播,其根本原因还是这首诗写得确实好。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扣题西塞山,站在东吴的角度抒发故国灭亡的感慨。这两句非常警策,又如流水般明快,但细读之下可以看出刘禹锡的用笔很讲究:人世、往事,是无形无状的东西;山形、寒流,有形有状,可见可触。如此着墨,虚实相应,是上乘的对仗。末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承接上一联的感慨,来了一个转笔,以赞同大一统的态度收结全篇。

这首诗尤为值得注目的地方,是在前四句。学者俞陛云的《诗境浅说》认为:“此诗所以推为绝唱,未有发明之者。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濬平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诗能前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

这番论述很精彩。俞氏所盛赞的沈佺期、李白诗,是否如此高妙,固然还可以再论,但这段话里的“一气贯注”“劲气直达”,却已隐约揭出了好诗应该具备的元素,这个元素就是英气。长期以来,我们都听惯了这么一句话:“见仁见智。”这句话实在害人,因为它容易抹去好诗所共同具备的元素。那些传诵至今的佳作里,固然兼备了各种风格,也囊括了各种题材,然而这些作品,都无一例外地独具一股英挺之气,使其傲立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为后人记取。

譬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这是刘长卿的代表作之一,写得悲凉入骨,但通体读来,却不会给人颓靡之感。这种感觉,是诗的独特语言所带来的。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它有着独特的表述,与平常说话的语言不同。平常说话,用语贵能精准妥帖,而诗往往是推其极而言之,语意不能有所保留,因为不如此就不足以触动人心,而不触动人心就不是好的诗句。刘长卿这首诗里,诸如“万古、惟留、独寻、空见”等字眼,都是推其极而言,为全诗灌注了一股英气。

一位真正的诗人,首先必然是一个卓尔不群之人,这意味着他是人群中最擅长运用各类独特表述方式的人。这或许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同时又不是任何一位天才所能专美的。我们看到,中国自有诗以来,即便是那些学富五车的硕学名儒,也有写不出一首传世诗作的时候。而同时我们也看到,即使是唐朝有了李杜,后世也依然有大诗人涌现。所以在“阿法狗”机器人战胜围棋名将李世石的时候,作为人类的我们,实在完全不需要担心机器人会攻陷诗歌,相反地,这个事件应该让我们更珍视人类历史上的那些诗歌天才。

——邹金灿 《唐宋诗会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