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息肉的一种,指的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包括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多发生在中年以后,大约有25%~80%的发生率。 临床上,息肉既可单独出现,也可成千上百的聚合,其中“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是癌前病变的一种,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58岁的张大爷最近总是被排便问题所困扰,不仅经常便秘不说,还时有便血的症状,本以为是自己的痔疮病犯了,结果到医院一查,却显示自己患有大肠息肉,是大肠息肉导致的排便性状改变。 医生说:张大爷的息肉病理类型为腺瘤样息肉,直径超过了1cm,而且有侧向发育,这种息肉极易发生恶变,所以建议及时切除。 一听到要手术,张大爷连忙否决,害怕会有因为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肠穿孔。但随着医学的发展, 这种几率连0.01%都没有,可张大爷就是不听,匆忙办完手续出院了。 其实,多数息肉是无害的,但是一查到腺瘤性息肉,就要格外引起注意,研究发现,有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 这种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恶变的风险特别高,从一个腺瘤性息肉到大肠癌,往往就是5-10年左右的时间。 因此,一旦发现,还是谨遵医嘱,小心会拖成大病。 不过说到底,人们还是最惧怕肠息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肠癌,其实,肠癌发生前,身体还会伴有4种异常! 异常一、大便形状改变 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是肠癌的一个重要信号, 平时要多加留意。 当便便变细或稀烂时,就很可能不正常了。因为正常的直肠和肛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直径,所以大便排出来比较粗。 相反,突然间变细或稀烂,就有可能肠道长有肿瘤,压迫到了便便。 异常二、腹痛 多数肠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不适等表现,尤其进食后,疼痛异常加重,还可能伴有间歇性腹泻或便秘。 一般情况下,右半结肠癌疼痛 常反射至脐上部;左半结肠癌疼痛 常反射至脐下部。 异常三、排便改变 肠癌会导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二者互相交替;排便次数增加或减少;排便时可能腹部绞痛,便后缓解。 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但如果你超过4~5次,就一定要小心了。 异常四、放屁次数增多 如果动物性蛋白质或脂肪的摄入量太多时,超出了小肠消化吸收的范围,进入大肠这个“发酵罐”中,过多的营养物质就会导致菌群失调,大量合成胺类物质,胺即致癌物。 胺,或为液体,或为挥发性气体,十分臭。所以,人们吃得太多太好,肠道负担太重,就会放臭屁。比如每天放屁超过了20次,放屁很臭,还有腹泻、便秘交替等症状,就要警惕肠癌了。 肠息肉患者,平日里做好这5点,肠道健康,癌症不来扰! 第一点:戒掉烟酒瘾 烟、酒是目前已被证实的一级致癌物,是可以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长期吸烟或饮酒的人,容易对肠道造成持续性的刺激诱发肠息肉。 研究表明,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死于结肠癌的风险性要高34%,吸烟的年头越长,结肠直肠癌的死亡率越高;而在女性中,风险性大约要高43%。 所以,即使烟酒瘾再大,也要学会戒掉。 第二点:多食膳食纤维 研究发现,每天摄入35g以上的粗纤维,可使结肠癌的发生率降低40%。平日里适当增加菠菜、白菜、火龙果等食物的摄入。 补充粗纤维,可以每天1-2杯 蒲公英大麦青汁
蒲公英,是最好的排毒草,可以帮助排出“肠毒”,具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及矿物质,对消化不良、便秘都有改善的作用。并且蒲公英清热解毒,对于上火导致的人体便秘情况,都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大麦苗,富含粗纤维,有软化粪便,增加肠道益生菌数量,调节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同时,粗纤维还能在肠道内吸水膨胀,刺激肠壁,加快肠道蠕动,吸附更多有害物质,促进废物排出,有助于预防肠癌。 二者搭配,可以补充粗纤维,预防改善便秘;同时,还能调节体内酸碱平衡,预防肠癌。 第三点:运动增加肠蠕动 长期久坐是导致肠癌的重要因素,久坐缺乏运动,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在结肠内滞留并刺激肠黏膜,诱发肠癌。 所以,久坐的人每天可以抽出特定的时间进行锻炼,有助于延缓肠道老化,加速代谢排便等。 每天运动30分钟就可以使容易癌变的肠道息肉减少1/3。 注意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打太极等方式。 第四点:少宵夜刺激 研究显示,吃夜宵时,受饥饿影响,更多的人会选择吃肉、蛋等高蛋白食物,而摄入过多蛋白质,身体吸收不了,会滞留在肠道中变质,产生氨、吲哚、硫化氢等毒素,刺激肠壁,增加癌症的发生率。 所以,平时尽量不吃宵夜,减少辛辣、肉类食物的刺激,多吃蔬菜和水果等清淡饮食。 第五点:重视肠镜检查 调查显示,肠癌发病多为五六十岁以上人群,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肠癌行列。大肠癌早期发现90%可以治愈,所以提前筛查非常必要。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隔两三年,做一次肠镜。 尤其是体重过于肥胖者;经常性腹泻,且连续3个月以上的人;经常吃高脂、高热量食物、生活不规律、吸烟嗜酒、熬夜、情绪不稳定的人,更要重视肠镜检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