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寨镇发现圣旨碑——三河村考碑记

 雲泉 2018-11-17

朱寨镇发现圣旨碑

——三河村考碑记

古往今来,对于有社会影响的人进行褒扬不外乎树碑立传。立传流芳汗青,树碑显耀世人。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官方朝廷为普通妇女树碑立传的风潮,对一些坚贞守节的妇女进行旌表,尤其是清代,贞节牌坊和节孝石碑遍布各地。这种节孝碑,在我们今天的阜南大地上依然可寻其迹,在朱寨镇三河村常白庄,近期就发现了两块旌表的圣旨碑。

朱寨镇发现圣旨碑——三河村考碑记

三河村

什么是旌表?

旌表是古代统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所谓义夫、节妇、孝子、贤人、隐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为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

现代有人认为节孝旌表是封建糟粕,是一种桎梏,是对妇女的戕害。然而节孝旌表是历史客观存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它教化人们遵守道德,强化了规矩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社会关系,维持了社会稳定。它让一些普通草民在历史烟波中留下姓名,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11月12日,我与阜南地方文史专家杜选凌、摄影师竹庆中、入围媒体中心站长陈朋一同前往朱寨镇三河村考察两方圣旨节孝碑。


朱寨镇发现圣旨碑——三河村考碑记

查看碑帽

我们首先到三河村村室,查看了圣旨碑的其中一个碑头。该碑帽为青石雕琢,图案为双龙戏珠,中有“圣旨”二字。从石头的风化斑驳看,初步估计为清代中晚期的物件。

朱寨镇发现圣旨碑——三河村考碑记

沈氏碑

随后,我们在镇驻村干部朱德安的带领下,前往常庄查看两方石碑。我们在路边找到石碑,两方碑均已残断为两截,但文字内容完整。经辨认:一方为道光九年所立,碑文为“旌表阜邑处士朱国相之妻贾氏节孝碑”;另一方为光绪三十年所立,碑文为“旌表阜邑处士朱东川之妻沈氏节孝碑”。这两方碑的碑座均没找到,其中一个“圣旨”碑帽还被村民运到了阜阳。这两块“节孝碑”符合清代节孝碑规制的一般要求。碑身材质均为青石,高均在1.8米左右,宽80厘米,厚20厘米;上帽的为高6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

朱寨镇发现圣旨碑——三河村考碑记

碑帽一


朱寨镇发现圣旨碑——三河村考碑记

碑帽二

从两方碑的形制和内容看,完全可以认定其真实性,为晚清官方的旌表石碑。圣旨和旌表这两个词,在等级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不可随便用的,搞不好有杀头之虞。因此,我们常见一些晚清的墓碑上会有“皇清待赠”的文字,这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故去后的虚荣做法,但他们不敢僭越使用“”皇封。“皇清待赠”意思就是死后等着接受大清皇封,意淫而已。

我们从两方“节孝碑”的内容看,两个女主人的丈夫都是“处士”,所谓处士就是指古时候有道德有学问而未做过官的士人。从时间上看,道光九年的碑距今189年,光绪三十年的碑距今114年。

有位81岁的老农说:对道光碑上的朱国相的家事知道不多,但对光绪碑上的朱东川的家事略知一些。他说:朱东川妻子姓沈,南乡人。朱东川没有儿子,有两个女儿,家有50亩地。朱东川死后,其妻子守节育女,但其生活艰辛,逐渐将土地卖与他人维持生活。后女儿出嫁,家产告罄,守正病逝。

老农还说:常庄北面,也就是现在的村室南面,民国时有一个集市,叫双碑集,就是因为有这两个碑。

朱寨镇发现圣旨碑——三河村考碑记

镇领导

在我们查看石碑时,朱寨镇党委书记李祎楠及副镇长朱德森来到现场。他们询问了关于石碑的一些情况,并指示将两方石碑运至三河村村室暂存。李书记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情况:两方节孝碑的发现地叫常白庄,在其南面的湖洼里的高地就是著名的台家寺遗址,这里还是国宝龙虎尊的发现地。

常白庄其实是两个庄,东面的叫常庄,西面的叫白庄。常庄的居民大多姓朱,而白庄却没有一户姓白。从地名与姓氏分析,当地的历史变迁还是很大的。这次两方“节孝碑”的发现,说明当地的“处士”并不稀罕。另外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朱炎昭也是常庄人。这些受教程度很高的群体,证明了常白庄一带,历史上经济较发达,民众受教化程度高,传统道德受到尊重,社会风气淳朴向善。

朱寨镇发现圣旨碑——三河村考碑记

查看碑身

一方水土,一方教化,对乡风民俗的形成,对家庭道德观念建立,都产生着巨大影响。良好的社会氛围会使人心向善、遵守规矩。常白庄一带自古崇尚规矩意识和遵守道德规范,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后人。从这里走出了“时代楷模”高思杰以及美德少年马云,他们虽然受到党和国家的教育培养,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肯定受到了当地文化的熏陶,他们守规矩讲道德的意识已深深扎根于心。

朱寨镇虽然是阜南的文化大镇,但还需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历史文化不仅可资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更可以提炼文化思想,对教育群众和改善社会氛围大有裨益。


朱寨镇发现圣旨碑——三河村考碑记

摄影竹庆中

朱炎昭是谁?

朱炎昭(1832一1919),字飞仙,号鸿升,又称朱老鸿,同治3年(1864),朱炎昭赴淮宁应试,中秀才,6年(1867)中举人。光绪20年(1894年),62岁的朱炎昭才被吏部选官,担任郑州学正(正八品)。在任郑州学正17年里,曾主讲东里书院,政绩卓著,声名远播。宣统3年(1911),79岁时升任卫辉府教授(正七品)。这一年秋,辛亥革命爆发,清制瓦解,他还乡安度晚年。

朱炎昭胸怀宽阔,不拘小节,能言善辩,诙谐无羁;性格开朗,平易近人;学识渊博,处处受人敬慕。教学上能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举一反三,诲人不倦,弟子多有建树,深受学生、群众的尊重和称赞。朱炎昭虽入仕但未尽展其才,终以诗、书、画'三绝'负有盛名。著有《蔬香阁诗集》、《飞仙游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