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选‖华北细石器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二)

 萨满巫师 2018-11-17

3 宽台面细石器技术的发展

在25 ka BP之后,华北地区细石器遗存分布出现进一步扩展的趋势。原来华北石核-石片工业分布区的范围内,细石器工业逐渐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从已发现的材料来看,宽台面类型细石器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应该是由华北南部开始,尤其是以船型石核为代表的细石核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过程更具代表性。船型细石核的出现,及其与前一阶段其它类型宽台面细石核技术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厘清。但从华北地区石核-石片技术传统的工艺特点来看,选用块状毛坯,单台面平行剥片技术存在已久,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宽台面的船型细石核技术并没有很大障碍。尤其是在如晋南塔水河及邻近地区以燧石为原料的石片石器工业中,很容易见到以厚石片的腹面为台面平行剥片的标本。这当是华北地区船型细石器技术的产生基础。

从已发现的细石器考古资料看,以船型细石核占据主导地位的细石器组合当以柿子滩29地点6层时代为最早。该层发现石制品有5600多件,普通石核只发现6件,但细石核却多达54件。细石核出现的比例远高于该遗址的第7文化层。细石核类型也出现明显变化,船型细石核有40件,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余为半锥形,也属于宽台面类。细石叶有800余件,与普通石片的数量相差不大,但石叶却仅发现1件。由第6层向上,各文化层所发现的细石器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细石核类型,皆仅见船型,成为24-18ka BP阶段,柿子滩细石器工业最突出的特点。

柿子滩遗址S29地点第6、5、4文化层出土石制品

柿子滩14地点3个文化层的时代,从2.3 ka BP左右开始,延续到1.8 ka BP左右,各层的细石核亦都是船型。

柿子滩遗址S14地点第2文化层出土石制品(1、2为细石核)

柿子滩遗址S14地点第4文化层出土石制品(1、3为细石核)

柿子滩5地点揭露出4个文化层,其早期3个文化层的测年数据也分布在20-21.5 ka BP左右,也均是船型细石核。仅是最晚期,为10 ka BP前后,发现1件漏斗形细石核,已不见船型细石核。

柿子滩遗址S5地点第4文化层出土细石核(S5:628)

柿子滩遗址S5地点第2文化层出土细石核(S5:127)

柿子滩遗址S5地点第2文化层出土细石核(S5:136)

柿子滩遗址S5地点第1文化层出土细石核(S5:480)

与吉县相邻的蒲县薛关遗址发掘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该遗址发现的细石器组合也很典型。在已发表的材料中,细石核数量很多,但划分为船型者有53件,宽楔形19件,半锥状10件,及少量锥状及漏斗状。该遗址碳14年代数据经校正后,也应为16 ka BP左右。

薛关遗址出土细石核

类似发现在华北北部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出现的时代可能要稍晚于晋南地区,如在2000年前后发现的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东缘的二道梁遗址等。还有更早在冀东北昌黎汀泗涧滦县东灰山等遗址也曾发现以船型细石核为特色的细石器遗存。到目前已发现船型细石核技术的分布,从冀东北向西经过北京延庆与河北怀来,已经和泥河湾盆地连接起来。这些发现之中,尤以二道梁遗址的文化内涵最为清楚,并有14C年代测定数据,校正后为21 ka BP左右。该遗址应该是当时人类一次短暂活动所遗。在发掘区内发现石制品上千件,有细石核15件,均为船型类。细石叶也有百余件。同时也发现20多件普通石核,及数百件石片。还有多件典型的雕刻器,以及琢背刀、边刮器等。这些工具的毛坯多是石叶,显示这个石器工业也应用石叶技术。

二道梁遗址出土细石核

二道梁遗址出土细石叶

船型细石叶技术传统向西的发展,已经发现的有甘肃张家川县石峡口第1地点。这个遗址发掘面积很小,但发现的细石器遗存仍较丰富。在第1文化层400多件石制品中,有细石核9件,细石叶15件。第2文化层共发现203件石制品,细石核有14件,细石叶33件。两个文化层的细石核区别不大,多以不规则形小石块为毛坯,简单修理即开始压制剥取细石叶,虽可分类为锥形、柱状与楔形等,但整体技术并无很大区别,均与上述的船型细石核技术传统接近。该遗址碳14年代测定数据,校正后也在17.2-18.5 ka BP之间。

石峡口遗址第1地点出土石制品

(2、3、8为楔形细石核;4、9为锥形细石核;5、10为柱形细石核)

向南到中原地区,在西施遗址之后尚有一段时间空白。两个有年代数据的发现,一处是许昌灵井,年代在13 ka BP左右。另一处新密李家沟为10.5 ka BP。

灵井遗址出土细石核及细石核毛坯

灵井遗址出土细石核

李家沟遗址南区出土细石核、细石叶

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舞阳大岗遗址,虽然经过正式发掘,但尚无年代测定数据,根据地层与文化遗存的特点判断,大致也与前两者相近。从已发表的材料看,几处发现的细石核也多是以不规则形小石块为毛坯,已有的分类为船型、锥形、角锥形与楔形等,皆为宽台面类型。

大岗遗址出土细石叶、细石核与石核

向东到鲁西南、苏北地区,自1980年代以来,已经调查发现的细石器地点甚多,不少调查材料也已经发表,遗憾的是多为地表采集,经过正式发掘,有可靠地层依据的很少,更缺少绝对年代数据。不过就已经发表资料观察,这一地区细石器遗存也具有较为一致的技术特色,即不规则形块状毛坯的船型细石核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如在山东郯城黑龙潭遗址调查所获细石器,绝大部分细石核分类为船底形,仅少量为锥形与柱形等。该地点地层保存不好,就残存地层观察,细石器的时代大致应该属于晚更新世末期。其他工作较多的地点,如临沂凤凰岭的发现,则船底形细石核的比例降低,同时发现的还有锥形、棱柱形、楔形与漏斗形等不同类型。但总体也还是属于不规则形块状毛坯、宽台面的细石器传统。

黑龙潭遗址采集的船底形石核

黑龙潭遗址采集的锥形石核与柱形石核

综上所述,华北地区以不规则小石块为毛坯的船型细石核技术,是继细石器技术在该地区出现之后,首先在晋西南的柿子滩等地发展起来并逐渐向周边扩散。向北到达泥河湾盆地,并继续向东到冀东北。向西可达甘肃陇东的张家川石峡口遗址及宁夏灵武水洞沟12地点等。向南已发现的舞阳大岗遗址则属淮河流域。向东广泛分布到鲁西南、苏北地区。随着末次冰期最盛期海平面下降,大陆架大面积出露的渤、黄、东三海平原区,也应该是以船型细石核技术为代表的细石器分布区。这一推测,可以得到在日本西南部,靠近三海平原区的九州岛与本州岛西南部更新世末期细石器发现的支持。由此来看,船型细石器技术恰好可以视作为联结华北地区,渤海、黄海至东海北部被淹没的大陆架区,以及朝鲜半岛至日本列岛西南部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人群与文化的纽带。

4 窄台面细石器技术流行的时空变化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王择义先生在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桑干河畔调查发现细石器。70年代初期,盖培、卫奇先生开始在虎头梁村附近发掘了9个细石器地点。1995-199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合作,在虎头梁至西水地村附近相继发掘了于家沟、瓜地梁与马鞍山等遗址,发现数量更多的细石器文化遗存,包括用火、石器加工场等遗迹、数以万计的石制品与动物骨骼及碎片,还有装饰品等反映史前人类精神生活的遗物等。这次发掘还发现了比细石器遗存时代更早的石片石器遗存,以及晚于虎头梁型的更晚阶段的细石器。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合作,再次对虎头梁地区的细石器遗址进行发掘。但后两次发掘资料尚未发表。

虎头梁遗址自发现以来,即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虎头梁遗址的发掘报告,以及阳原石核的动态类型学研究等成果,对虎头梁型细石器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华北乃至东北亚等更大范围内的细石器遗存进行比较。这些研究显示,虎头梁型细石器技术,以其独特的选坯、预制石核与剥取细石叶等一系列加工环节构成的操作链,与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北部至东北亚广大地区的细石器技术十分相似。如最具代表性的涌别细石核技术,选用片状素材,主要以两面加工技术预制薄片状细石核毛坯,继而打制出台面与剥片工作面,然后连续剥取细石叶。这一特点明显有别于华北地区较早阶段流行的不规则形块状毛坯、宽台面细石核技术类型。

涌别技法

(无法忍受片头中二动画的,请直接拖至2分18秒处)

已发表的虎头梁 1970年代发掘资料中,除了少量盘状与两极石核外,有楔形细石核236件。这些楔形细石核多是采用两面技术预制毛坯,也有选用片状素材,单面预制成坯,两者均可归为涌别细石器技术。除预制细石核毛坯技术外,虎头梁遗址的石器组合中,还有矛头、尖状器等也都采用两面器技术加工,构成这一细石器技术传统的显著特色。最近的加速器碳14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其在流行时代主要在17-14 ka BP左右。

虎头梁遗址出土楔形石核

类似虎头梁型细石器技术的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首先是泥河湾盆地内,与虎头梁隔桑干河相望的籍箕滩村附近再有发现。这个新发现的细石器遗址群被研究者称为虎头梁细石器的“姊妹文化”。向西到山西境内有阳高县尉家小堡遗址,也发现典型的虎头梁技术类型的细石器,甚至石器原料也是粉红色的石英岩,反映出两者应有很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河北省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的展开,在泥河湾盆地向东的怀来盆地也发现这种细石器技术存在的线索。

籍箕滩遗址出土楔形石核

籍箕滩遗址出土楔形石核

籍箕滩遗址出土楔形石核

尉家小堡遗址出土细石核

涌别楔形细石核技术在东北地区的分布地域更为广泛,时代跨度也应该更长。遗憾的是,这些发现多数仅为调查采集,系统进行过发掘,有确切地层关系者则较少见。近年来在吉林和龙大洞遗址与黑龙江桃山遗址等新发掘与研究使得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大洞遗址位于长白山南麓,是一处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大型露天遗址。最近调查发现有5000多件石制品,其中细石核有13件,包括楔形10件,船型3件。楔形细石核皆属涌别类型,其中的III型与IV型从描述与图示来看,当与日本北海道发现的兰越型楔形石核相近。II型的细石核则与北海道的忍路子类型相近。船型细石核则与华北地区的同类制品一致。结合遗址21ka BP的14C年代数据来看,这里的III  IV及II型细石核也当与北海道的兰越与忍路子型细石核流行时间接近。船型细石核的时代则与华北地区同类技术流行时间一致。

大洞遗址出土细石核

桃山遗址已公布的发掘材料也较为详细,可以代表虎头梁型楔形石核技术在东北地区晚期的发展情况。最新测年结果显示,桃山遗址3个文化层的年代,最早两个在19-14 ka BP之间,最晚的文化已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较晚阶段,仅在5ka BP左右。但这几个文化层均发现有典型的楔形石核,或楔形石核加工过程的相关产品,如带有明显两面加工特征的修理台面产生的削片。这些情况说明,与华北北部泥河湾盆地及邻近地区短暂流行的楔形石核细石器文化相比,典型楔形石核技术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沿用的时代更为漫长。不过就其他细石器遗存情况观察,黑龙江及邻近的内蒙古地区进入全新世以后,细石器技术的主体也已被锥形细石核技术所取代,楔形细石核已经并不多见。

桃山遗址出土楔形石核

涌别楔形细石核技术也被称为北方系的细石器传统,按照已发现遗址的年代,有一个由北向南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到北海道等东北日本地区,涌别细石核的时代最早可以追踪到25 ka BP左右。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与吉林地区的发现,如和龙大洞遗址,也可早到21ka BP左右。但到华北北部的泥河湾盆地,则只有17-14 ka BP左右。以涌别细石器技术为代表的北方系细石器技术传统的南迁,可能也就止步于泥河湾盆地。再向南虽然还可见到楔形石核被发现的报导,但除去宽台面的楔形细石核技术,真正属于片状毛坯、两面加工的涌别细石核技术实际很难见到。零星发现可能只是技术交流等偶然因素所致,而不太可能是北方人群或文化整体移动扩散。到距今万年前后,北方系的细石器技术,则出现明显的北撤过程。泥河湾盆地等地又有锥形等宽台面技术的细石器文化重现。这一过程正好与冰后期气候转暖过程相一致,两者的耦合关系也十分明显。



(未完待续)


(文字转载自王幼平:《华北细石器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人类学学报》网络版2018-11-7;图片转载自遗址简报及部分研究类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