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统武术—“身体之道”(上)

 tjboyue 2018-11-17

李文彬的师傅、形意拳宗匠尚云祥尽管被同行称为“铁脚佛”,甚至受到了另一个名气更大、酷爱创拳的同行在著作中恭维:“再加向上工夫,炼神还虚,打破虚空脱出真身,永久不坏,所谓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进于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矣。近日深得其理者,吾友尚云祥其庶几乎”,但一生不做玄虚语,他的门下也没有一个将国术弄成了“武术玄学”。不过据韩伯言、李仲轩等尚门弟子回忆,尚云祥面相如佛,心性修为很高,这是“身体悟了”的自然结果。也就是说,尚云祥并非拒绝“与道合真”,他只是拒绝离开身体来谈论“道”。当代八极拳高手黄剑明说:“功离己体,无物可求。”同样的思路,道离己体,更不可求。无论是道,还是功,都要从这个身体中去求。“脱胎换骨”,也是这个身体。至于道教所追求的修炼元神、显化婴儿,为恪守本分的国术家所不论。

国术如此重视身体,也必须从身体开始。它的一切经验和技法都来自对身体的探索。尽管从明清到民国,无论是太极的王宗岳、八卦的程廷华,还是形意的薛颠,在著作中均喜援引无极、太极、阴阳、五行这些中国传统哲学术语以释拳,仿佛国术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国古代哲学。

实则国术并非预先存在一套理论基础,再从中衍生出具体技法,而是在生成中自行产生了许多独特认知,但国术家们并没有独立的话语体系来表达,便从道家、儒家、佛家学说中借用了一些词语。这些词语某种程度上帮助他们顺畅地进行表达和推广,尤其是对于文化程度高的精英阶层无疑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但另一方面,它也会造成对国术的误读和遮蔽,为某些人将国术发展成一种“武术玄学”提供了路径。国术探讨身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身体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但这种探讨是在动作和感受中进行的。它会产生一种认识论,却是基于身体操练的认识论,而非头脑中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

国术家们很早就体认到身体是一种自足的存在,所谓“本自具足”。但佛家使用这个概念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而令国术家们着迷的则是身体的整全性。但这种整全性是需要艰苦而恰当的训练才能呈现和保持的。如何呈现和保持,是国术两大阵营的分野所在。

一大阵营选择通过外物来激发、显示这种整全性。他们借助沙子、木头、竹子、砖头、石头、成叠的纸,还有各种配方保密的药水,来磨砺筋骨和招式。但将这一阵营统称为“外家”,则未免抹杀了他们的探索性和多样性。他们也讲究“练气”,在外物和所谓“内气”的砥砺中发展出了“桶子功”“铁布衫”一类骇人的功夫,但这类功夫往往呈现出一种静态的、被动的形态,而在真实搏斗中,站立不动等着对方拳脚加身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其实际效果与义和团的神拳战士口念咒语等着洋枪打来相差无几。

还有一些动态的功夫也同样骇人,甚至是局部有效的,比如“铁砂掌”“鹰爪功”。局部有效是指这方面的名家确实可以劈断青砖、捏碎厚皮核桃,但在实际搏斗中,只要是训练有素的对手,没有谁会把身体送上来让对方恰到好处地劈个正着或者捏到要害,而身体也不是青砖和核桃,而是高度灵活且富有弹性的。过分注重局部的锻炼,反而会损害身体的整全性,实战中将给对方可乘之机。在1929年的杭州国术游艺大会上,夺冠热门人选铁砂掌名家刘高升被曹晏海击败,就是一个生动有力的例证。那种专练一条腿或者两根指头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情形,只能出现在武侠小说中(上)。(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