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认为,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决定人的生,长,壮,老

 觅书时代 2018-11-18

心肺功能是运动员选材的一项重要指标,心肺功能好说明运动员能够承受更大的负荷,从而能够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中医学认为,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决定人的生、长、壮、老、已。因此提高心肺功能、固肾壮腰就是在提高我们身体的本钱。一个人如果有良好的心肺功能、充足的肾中精气,那么其就能承担更多、更重的工作负荷,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在现代社会,就会脱颖而出。阴阳五行疗法是中国古代唯物哲学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有先天阴阳五行与后天阴阳五行之分,它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孪生、发展和变化。

今天向大家推荐的就是既有调和心肺、又能固肾壮腰,同样也是既简单又易学,既省时又省力,于办公室和家中都可练习的健身气功动作。中医理论,即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首先,并步站立,周身放松,两手自然垂于体侧,眼看前方。接着,随着吸气,提肛收腹,重心移至右脚,右腿半蹲,左脚向左开一大步,脚尖朝前,两腿随之伸直;同时,两拳变掌坐腕前推,两臂自然伸直,手腕大抵与肩齐平,两掌之间的距离与肩同宽,掌指朝上,眼看双掌。接下来,随着呼气,松腹松肛,身体左转,左腿屈膝下蹲,右腿伸直,脚跟侧蹬;同时,两手先轻握拳随身体左转平移至身后,左臂放松,高与肩平,右臂弯曲,右拳屈于左胸前,眼看左拳。中医把人的皮、肉、筋、骨、脉称为“五体”。现代医学所说的软组织就类似于筋的范畴。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还是现代的体操、健身操,甚至如今流行的瑜伽,都有很多拉筋健身的步骤。

不停,身体继续稍左转,两拳紧握,手抠劳宫,左臂伸直,左拳侧伸,右拳拉至右胸前,沉髋舒胸,眼看左拳。然后,随着吸气,提肛收腹,身体向右转正,右脚脚跟内旋使脚尖朝前,继而重心移于右脚,右腿弯曲;同时,两拳变掌随两臂内旋顺势平移至身前,两臂伸直,高与肩平,掌心朝下,眼看两掌。最后,随着呼气,松腹松肛,左脚向右脚并拢,两腿由屈逐渐伸直;同时,两掌下落随之握拳收于腰侧,拳心朝上,眼平视前方。气功(炁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身,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这个动作之所以能够帮助我们调和心肺、固肾壮腰,是因为:1. 两手握拳,瞬间点抠劳宫,有助于清心降火;拉弓射箭,有助于舒胸畅气,调和心肺。2. 意守命门和脚跟侧蹬捻动涌泉,有助于滋阴补肾,固肾壮腰。俗语有种说法叫“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意思是筋骨好了,能增强身体免疫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说法虽然夸张,但筋对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动作左、右交换各做1次,以2遍为一组,做4~5组即可。

气功健身方法是《易筋经》第三势的“掌托天门”: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胃升降失常,会影响到消化吸收功能,甚至出现其他脏腑的疾病。传统功法中,认为双肩为中焦气血流通的要津,《医学入门》中“开关法”和“起脾法”均是用松肩的方法以调理脾胃之气。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该动作通过两臂交替上举下按,一松一紧的上下对拉,肩胛骨开合有序,腹肌也随之松紧交替,动作中唿气配合,使中焦脾胃二脏得到按摩与疏通,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同时,这个动作也能刺激位于胸、胁、腹、背部的相关经络和穴位,尤其是脾经、胃经、肝经、胆经。五行学说认为木克土,而肝属木,脾属土,当肝胆出现问题就会克制脾胃。练习此式不但能对脾经、胃经进行有效的刺激和疏通,还通过牵拉疏通了肝胆经,进一步增强对脾胃功能的调理。古代经络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分经脉和络脉,其中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