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暮夕月”与中秋节起源

 沪学 2018-11-18

在中华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最富于诗情画意的。夜幕降临,皎月当空,大地披纱,万物静谧。千家万户,男女老幼,移步桂庭,设坛祝祭,品饼赏月,饮酒赋诗。老人们在月光下笑逐颜开,享受着子孙满堂,合家团聚的幸福和安逸;年轻人在月色里漫步缠绵,感受着生活的美好和爱情的甜蜜;孩子们在月影下追逐嬉戏,放纵着自由和欢笑,其情满满,其乐融融。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里有详尽记载:“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于铺席之家,亦登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至于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宵不绝……”中秋节,让中国人的心头充溢久久的暖意,充满浓浓的亲情。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应该说,是华夏民族岁时节日系统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从上古时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变而来的敬月习俗,以及流传几千年的祭月之风,它实际上是华夏民族的“祭月之节”。这个节日保存着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学思考,蕴含着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说法,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吴刚折桂的美好传说,还有月饼起源与元末起义之事等等,无一不是附着在中秋节上面的美丽传说,这些美好传说与故事,又进一步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隋唐时代,特别是盛唐的繁荣,逐渐激发了民间在仲秋祭月时节的玩赏之风,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诗歌勃兴,科举开考,无数背井离乡的士子,在丹桂飘香的时节由“举头望明月”的月神祭祀,由纪而祭,由祭而庆。人们并不十分刻意追求在秋夕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就成了这一秋月祭赏之节最佳的选择。唐代文人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该是多么优雅的活动啊,天上的一轮明月逐渐披上了人情的薄纱。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也为民间富户所效仿。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节日。但宋代山河破碎,外敌侵扰,中秋的节义有了更不一般的内涵,中秋的圆月弥足珍贵,“团圆”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出来,“祭月”与“团圆”,才使中秋节的习俗内涵变得完整而更富意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祭月情感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期盼合二为一,奠定了中秋节日文化的基本内涵。中秋节,是“祭月节”,也是“团圆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学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端: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自然气候对中国的农事活动影响巨大,所谓靠天吃饭,信天由人,而春播、秋收都是头等大事。在春播的时候,需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这种祭祀活动被称为“春祈”。同样,在秋收的时候,也要祭祀土地神,答谢神的护佑,这便是“秋报”。八月十五是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拜土地,所以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第二种说法认为,中秋节源于中国人古老的日月崇拜。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在古人的心目中,太阳与月亮代表着世界的两极。“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一个叫“太阳”,一个叫“太阴”,代表着阴阳两极,在时间上分属日夜。日月是构建历法体系的基础,季节上分属春秋,空间方位上属东西,五行中属水与火,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因此古人很重视对日月的祭祀。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祭日在“春分”,祭月在“秋分”。一年中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秦汉时期,日月祭祀实乃皇家的礼制,与一般民众没有什么关系。月亮对于平民来说,是一种外在的神秘的支配力量,无法接近它,祭祀它。因此华夏文化系统内民间祭月的习俗,在汉魏典籍中不见著录,更不用说出现以拜月为中心的节日。

民俗史上,唐代是一个重要的朝代,许多民俗节日到唐代都为之一变,那些充满神圣色彩的祭祀习俗逐渐消解,而民众的娱乐成分大为增加,特别是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时代文化的进步,神秘色彩明显消解,娱乐成分明显增加。唐代又是一个具有博大气象包容的朝代,精神浪漫、气象恢弘,中秋赏月玩月从神坛上走下来,逐渐走到民间。

而今,中秋节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发展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忽视了中秋节的团圆价值,再精美的月饼,再炫目的中秋华彩,也会黯淡了真正的月光;如果仅仅把中秋节变成“月饼节”“聚会节”,丢掉了节日的灵魂,其中的中国气派、中华韵味、华夏历史、民族范儿就无从体现,也无从谈起。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