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日谈谈糖:平衡生活,无需“恐糖”

 東泰山人 2018-11-19

不少人下意识地将糖尿病与糖联系在一起,认为是“吃糖造成的糖尿病”。虽然都有个“糖”字,其实糖尿病是人体协调系统出了问题,是一个“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疾病。


因而,预防糖尿病也必须从健康生活方式入手,不能简单以“吃糖“和”不吃糖“来解决。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在此,特邀权威专家跟大家聊聊糖以及相关正确的生活方式。


1

糖尿病高发,全民进入“恐糖”时代




根据中国调查数据,2002年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约为2.6%,2013年增长为10.9%。2016年,约9千万中国人患糖尿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周脉耕等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中青年(15-49岁)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加,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

其实,人体内有一套血糖的控制系统。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被分解成葡萄糖,它们进入血液后成为血糖,升高的血糖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但是,如果“控糖系统”出现问题时,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就成为糖尿病了。 


由此看来,糖尿病虽然表现在“血糖“上,但实际上是人体协调系统发生了问题,并不是简单”吃糖”或“不吃糖“可以解决的。导致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因素是日常不良生活方式 :过量吃肉、吃高油高脂的食物、吸烟酗酒、运动量不足等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经过日积月累,导致了体内代谢异常,引起糖尿病。


均衡饮食,适度锻炼,戒烟少酒才是预防糖尿病的“大招”。


2

恐糖,令人陷入两难之境




不少年轻人“谈糖色变”,“恐糖”情绪不断蔓延,甚至达到“戒糖”的地步。真所谓过犹不及。其实,甜食是人类本初想要追寻的味道。

 

专家指出:


  • 吃甜食时,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并刺激神经末梢,让人感到兴奋,进而产生渴望;


  • 当能量供给受限时,糖能快速令人体恢复体力,维持血糖稳定;


  • 适当的糖摄取,可以节约蛋白质,避免脂肪大量分解产生的酮堆积和酮中毒。


  • 此外,甜食还能缓解压力,提高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效果与抗抑郁药等同。 


正因为糖带来的这些快乐,令人在情感和理智间难以取舍。不快乐地割舍糖?内疚地享受甜?怎样做才能健康美味兼得呢?


3

过分恐糖,不如科学控糖




找到“理智”与“情感”的平衡点,科学控糖,理性享用甜食,才是应该倡导的生活方式。而以下一波“控糖小贴士”可以助你享受甜蜜的同时,轻松摆脱“负罪感”。


查明白:糖摄入指标

控糖第一步,即先要明白控的“量”具体是多少。很多食物中天然含糖, 而“添加糖”是指除了食物中天然带有的糖分外,在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的糖。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50克糖,带来一天的甜蜜小确幸,你了解了吗?


看清楚:食品含糖量

想要避免糖和热量摄入过多,还要有一双慧眼明察秋毫。我国法规要求,几乎所有食品包装上都标注营养成分表,公示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的含量,以及这些营养素占每日参考量的百分比。一般营养成分表都以100克或者100毫升为单位,可以根据食用的总量轻松计算摄入的能量和含糖量。


慧选择:低糖、小包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