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诗记】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下)

 真友书屋 2018-11-19

屈子祠


祠堂的占地面积不小,我感觉在十亩地以上。沿着参观路线,一进一进地向内走,有几间展室内用展板的形式介绍着屈原的生平以及历代名人对屈原的歌咏。在几处墙壁上嵌着多块古代的刻石,还有几间展厅里展览着一些古代的器物。其中一张放大的照片底下写着:“汨罗晒尸墩,原名‘三尺墩’,屈原遗体打捞上来的地方,后更名‘晒尸墩’。”我马上问司机,这个地方在哪里?他告诉我说,此处没有任何的标志,只是一片沙滩。他又跟我说,屈原的尸体打捞上来时,已经被鱼吃掉了半个脸,于是皇帝下令用黄金给他铸造了另半个脸,但因为怕盗墓贼挖掘,于是在山上修了许多假坟,究竟哪个是真的,至今无人知晓。



《史记》中的“屈原传记”抄在了这里


屈原画像


祠堂


祠堂内的神龛


警世钟


第一进院落


历史名人咏屈原


屈子祠正门的右侧是屈原碑林,其占地面积比屈子祠还要大许多,里面建了很多组仿古建筑。在里面浏览一番,这里的刻石大多是名人所书屈原的作品。从碑林内参观出来,看到祠堂的左侧还有一个楚园,进内视之,没有遇到工作人员。其中有一间房被布置成了会议室的模样,看来这里是屈子祠的工作场所。而楚园右侧的一块小高地上,建造了一处小景区,叫“独醒亭”,这个亭子的来由必定是出自那首著名的《渔父》:


屈原碑林入口处


汨罗江


碑林内的屈原像


碑廊与碑亭


历史的丰碑


名家题字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形容枯槁,面容憔悴,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父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濯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槽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者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于言。


楚园


独醒亭


这首诗中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应该就是这独醒亭的出处,而渔父对屈原的回答却有着与时俱进的务实,他认为水清可以洗头,水浑可以洗脚,无论身处顺世还是乱世,都能找到生存的方式,但屈原认为人不应当这样地生活,于是他就在这里跳江自杀了。


第二进院落


嵌在墙上的刻石


展板及实物


游国恩推断,屈原所任的左徒,应当是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这么说来,他应当是副总理的职位。屈原对楚怀王忠心耿耿,那时秦国有着侵略性的扩张,屈原建议楚怀王应当联合他国,共同地抗击秦国。怀王最初对屈原十分信任,对他的主张多有采纳,但这种信任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称:“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这里所说的“草稿”,指的是屈原所写的《宪令》。他写出此文之后,被上官大夫靳尚听到了,靳尚让屈原把这个草稿给自己,屈原不干,于是靳尚就跟怀王说,现在朝中的各种文本起草都是屈原来做,但每次发布出去之后,屈原都说:这件事除了我,没人能干。怀王认为这是屈原自我膨胀的表现,这让他很生气,于是渐渐地疏远了屈原。


屈原总计被流放了两次,这件事在《史记》里没有记载,汉刘向《新序·节士》中有这样一段话:“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


屈原为了能对抗强秦,于是出使齐国,与之结盟,秦国觉得齐楚两国结盟对自己不利,于是就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带着大批的财宝贿赂靳尚等人,他买通了楚国上层的各种关系,于是这些受贿者共同到皇帝那里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觉得,这么多人都认为屈原不好,即使他再有本领,也说明了他不会搞好同事关系,于是就把屈原流放到了外地。


《楚辞》十七卷《附录》一卷,明凌毓枬刻朱墨套印本,卷首


关于这第一次流放地究竟在哪里,相关专家也有不同的意见。戴震在《屈原赋注》卷四中引用了方晞原的说法:“屈子始放,莫详其地。以是篇(指《抽思》)考之,盖在汉北。”另外蒋骥在《山带阁楚辞》中也有同样的认定:“此篇盖原怀王时斥居汉北所作也。”


屈原被流放之后,张仪觉得达到了目的,于是就开始用离间计使楚国与齐国断交,而后发生的事情渐渐让楚怀王意识到:当年屈原主张的联齐抗秦方略是正确的。楚怀王开始后悔把屈原疏远与流放,于是他把屈原从汉北召回,《新序》上说:“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屈原使齐还”)”陆侃如、冯沅君考证出楚怀王派屈原与齐国修好的这个时段,是屈原32、33岁的年龄。到屈原84岁的那一年,又第二次被放逐,那一次,他就住在了玉笥山上,这也是后代在此给他立祠的原因。屈原再次被流放时,就发生了前面他跟渔父之间的对话,而后为此自杀。


《楚辞章句》十七卷,明正德十三年黄省曾、高弟刻本,卷首


那么他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说:“屈原是亲齐派,政府中的主流派则是亲秦派。由于反对派的谗言,他被楚王疏远、放逐,于是自杀了。”看来真理有时候在少数人手中,可能是一场悲剧,但很多问题换一个立场来看,就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比如说楚怀王坚定地相信屈原的判断,最终联合他国同心协力抗击强秦,那么中国也就不可能有着秦国统一全国的局面了。屈原的忠诚绝对彪炳史册,然而他的作为究竟对不对呢?如果以各为其主的角度来解释,那么张仪的作为不也同样没有问题吗?


作为诗人的屈原,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绝对地位高大,宇文所安在《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称:“在屈原这里,我们见到了中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文学作者。”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称赞他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他的诗作则全部收在《楚辞》一书中。


端午节及赛龙舟都已成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吃粽子的来由介绍


《楚辞》所收除了屈原的作品,也有其他人的诗作,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同样有着崇高的地位,袁行霈说:“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看来《楚辞》有着《诗经》同样的地位,但宇文所安却认为这两书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与《诗经》不同,《楚辞》从未得到过帝国的官方承认,但它对后来整个中国文学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意义重大的。”(《剑桥中国文学史》)


但鲁迅认为《楚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甚至超过了《诗经》,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到:“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晒尸墩”照片


这些古铜剑不知跟屈原有着怎样的关联


除了官方的是否认可之外,《楚辞》和《诗经》还有怎样的区别呢?宇文所安说:“《楚辞》与之前的《诗经》相比,在主题、意象、语言、韵律等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或许是音乐风格上的不同。……就音乐的节拍与多样性而言,它明显不同于《诗经》中‘雅颂’诗歌庄重、舒缓的旋律。”而后宇文所安以《九歌》为例,从节奏上对《楚辞》进行了分析:


《九歌》也许是《楚辞》中的最早组诗,其典型的对句由彼此对等的两行诗组成,每行有四、五或六个字,外加一个节奏助词“兮”,通常位于第二、第三音节之后。在《离骚》中,这一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兮”字被移置第一行末,每行之中还添入别的助词(通常不是同一个字);这样一来,由十个字组成的流畅长句(外加三个助词)足以承担一种叙事风格。这一灵动的节奏,因第一节拍之后的短暂停顿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哒,哒—哒,助词,哒—哒,兮,

哒,哒—哒,助词,哒—哒。


对于这一点,游国恩也有同样的判断,他在《中国文学史讲义》中称:“盖《九歌》句法短促,每句皆用兮字,且悉位于句中,兮字下恒承以二字或三字短句。(《国殇》《山鬼》二篇全为七言,其构造为四三句法。)此与《离骚》等篇之形式俱以六七字为句,每间句用一兮字于句末者,根本不同。”


而吉川幸次郎也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其在《中国诗史》中说:“《诗经》的句子,是以四字或四音节为基调的朴素的句子,但《楚辞》则基本上都是六字以上的句子。而且在《诗经》中只是很少出现的‘兮’字,在《楚辞》中也被作为使节奏显得活泼而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频繁地使用着。”那为何会有这种变化呢?吉川认为:“据说,《楚辞》不像《诗经》的诗歌那样是被歌唱的,而是被朗诵的。也就是说,文学脱离了音乐,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当代作品


招魂堂


因此,游国恩认为《九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其评价说:“予故谓《九歌》者,实风骚间之过渡作品。屈赋之近祖,亦楚辞之先驱也。”


屈原的代表作,当然是《离骚》,这首诗很长,有近两千五百字。关于这首诗为什么起名叫“离骚”,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解读,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那意思是别离的忧愁。而班固在《离骚赞序》中则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而扬雄则认为,“离骚”的意思就是牢骚。到了现代,钱锺书则认为“离”是离开,“骚”是忧愁,而“离骚”二字则是排解忧愁的意思。因为这首诗太长,所以我仅能引用其中的段落: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首长诗中还有很多句子成为了后世常常引用者,比如“恐美人之迟暮”等等,屈原在《离骚》中把君王比喻成美人,把自己比喻为香草。《离骚》受到了后世高度的夸赞,比如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说:“其文宏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专有一篇《辨骚》,其认为《离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没有遇到工作人员


对于这首诗的价值,宇文所安说:“从《离骚》开始,并通过祖述屈骚传统者的发展,形成了后来成为西汉赋之标志的新的诗歌语汇:巨细无遗地逐一罗列各种自然现象,并用双声叠韵词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


即便如此,历史上也有人怀疑这《离骚》究竟是不是屈原的作品。清代经学家廖平在《楚词讲义·序》中称:“《秦本纪》始皇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即《楚词》也。……当日始皇有博士七十人,命题之后,各有呈撰,年湮岁远,遗佚姓氏。”


以上是廖平对《楚辞》的怀疑,他认为《楚辞》产生于秦始皇时代,这显然就否定了屈原为《楚辞》一书的作者之一。而后廖平又对《离骚》进行了长文分析,其结论也同样如上,但他的这种判定显然没有受到后世学者的肯定。怀疑精神固然可贵,但将上古的各种问题都统统予以否定,我不知道这会不会陷入另一种历史虚无。


其实我对屈原作品更为熟悉者,则是他的《国殇》: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这首诗写得极有气势,是中学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章,诗中所表现出的气势给人以极其的振奋,尤其诗中的最后一句,可谓是英雄的赞歌,每当我背诵这首诗时,都会让我中心潜在的英雄主义得以尽情地抒发。


望江台


参观完屈子祠,我请司机把我送回汨罗长途车站。等到了车站时,我才想起整个的过程中都没有跟司机谈及车资,这种做法在我的寻访过程中却很少见。既然已经如此,我也只好任他开价吧。司机告诉我,前往屈子祠单程的价格,平时都是收60元,但他之前送了一位客人前往屈子祠镇,所以他不应当再收我这么多钱,更何况跟我在路上聊得很愉快,所以他说我给100元就可以了。司机如此的公道,这让我没有料想到,我又想起同往此镇的那位妇女,看来在汨罗市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屈子标牌,但屈原人格魅力的余绪一直影响到了今天,这让我大感欣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