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一聊“剁手”的话题。 这个双十一,相信绝大多数人都给马云的“双十一”贡献了一笔,2135亿的成交额,也再次显示了剁手党们的强大实力。 昨天早上,菜导就在听同事们聊,一方面分享自己周末都抢购了哪些心仪的商品,另一方面就是吐槽了。 今年双十一吐槽最多的,莫过于极其复杂的促销政策。不仅手机、电脑规则不同,各种购物券叠加、集能量、订金抵现金、店铺优惠、直减更是让人搞不清。 那么,为什么淘宝要搞这么复杂的套路呢?直接全场打五折不就好了么? 当然不行了!这背后,其实也有它的道理。 首先,这种复杂的促销制度,让卖家有了一次甄别客户的机会。 通过设置一个足够复杂的流程,前后铺陈数十天的时间,找出那些愿意忍受这些耗时、费力还麻烦的购物体验,只为获得更低价格的消费者。 对于这些愿意以时间和精力换来低价的消费者,卖家就通过各种手段把价格降到位,让他们最终觉得爽到了就行。 而对于另一部分不愿意耗时间来折腾的客户,就属于对价格不敏感的、对服务体验要求更高的消费者。 识别出这些客户的特性之后,卖家就可以采取“价格歧视”的策略。 所谓价格歧视,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以获得更大利润。 假如一只口红成本为40元,有四个顾客,他们愿意为这只口红支付的最高价格分别是200元、150元、100元和80元,那么卖家怎样才能赚到最多的钱? 很多人会说,要么标最高价,最求利润最大化,要么标最低价,用量取胜。 但实际上,最赚钱的方法是用200元卖给愿意出价200元的,用150元卖给愿意出价150元的——也就是把对应的标价卖给对应购买力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 “价格歧视”,即识别出不同客户的支付能力之后,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让各个消费层次的顾客尽可能愿意掏出口袋里的钱。 这一点,你明白了吗? |
|
来自: 昵称605301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