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道文化|锡剧: 柔和抒情,清快悦耳

 燕归故乡巢 2018-11-20

门道提示: 农历十月十三

 

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锡剧最早出现于无锡东乡的羊尖严家桥一带。和门道君一起欣赏锡剧的艺术风格吧。

锡剧是由武进、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发展而成的传统戏曲剧剧种之一。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锡剧前辈王嘉大把原来的“常州滩簧”推向了较为成熟的锡剧艺术,收了多位高徒,包括武进、无锡、丹阳、宜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有梅兰珍、王兰英等名角。

 

27ba628f38424db7b8a72dc305526d73.png


大约清乾隆、嘉庆至道光年间,锡常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又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并曾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故又被称作“花鼓滩簧”。之后,滩簧戏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称为“对子戏”。

 

08e76bc6a6f9445483a1ac82a8abd8a0.png


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京、簧合班”,即是滩簧班子和京剧演员的合作。1908年后,滩簧戏进入城市,又发展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开始演出大规模戏,辛亥革命前后,常州、无锡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

 

cad488c3e7fc4749b5eb1811fef56f2f.png


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现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此时既无班社,也无班主和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演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

 

1b11f77d9176461cbd4858767fffc5a5.png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的乐队原来只有一把二胡,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箫、中胡和小提琴、大提琴参加伴奏。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

 

dec32d6ba34c4687b573fc3cf1aed49f.png?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包括老簧调、反宫老旦调以及簧调慢板、中急板、开篇、长三腔、哭腔、说头板、滚板、行路快板等板式唱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