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受法箓,自太上以降,老祖天师创教以来,即成道教之传统,已有近两千的历史了。东汉时期,教祖张道陵在阳平山修道,设立二十四治区,天授正一盟威经箓二十四品,分属二十四治气,督察二十四治区鬼神官吏。每逢三会日,即正月初五、七月初七、十月初五,这三天登坛授法箓。这是史载授箓的起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正一道八万余众,被曹操迁移到北方,正一道意外得以在北方开枝散叶,但是长期处于群龙无首、无序发展的状态。南方正一道,随着第四代天师张盛回归龙虎山,修治祖师玄坛,每逢三元日,开坛授箓,开科范以为常。第四代天师直至第十四天师张慈正时期,基本处于潜修状态。 在三国两晋时期,天师道分别侧重,在北方民间、南方贵族阶层发展,宗派传衍开始分化,集中表现就是道门迭出。与此相应的是,不同道门的斋醮活动,因缺少高层建筑的统筹,也相应呈现多元化。三国两晋时期,道教还处于源头时期发展阶段,源头上的多元化,事实很不利于本土宗教力量的扎根和壮大。这个重大缺陷、严重危害,到了南北朝时期,通过寇谦之的改革、陆修静的整肃,多元化态势,逐渐合成三大法坛,即茅山上清坛、阁皂山灵宝法坛、龙虎山正一宗坛,各自开坛传箓,三山符箓之称谓,源头在此。 在改革、整肃旧天师道的过程中,寇谦之、陆修静整理编造了诸多法箓,以便适应更细化的传衍和斋醮活动的事实,并对众多法箓进行了体系化。当时北魏北周统治者多受道教之法箓,以祈神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造经活动。这个造经活动,跟我们今天所授的箓,是密切相关的,有兴趣的,可以深入理解,能够帮助我们,在奉大道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高,避免陷入迷信的泥沼。 在正一道发展历程中,让龙虎山天师道符箓大显于世的时期,是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嗣教时期,因唐玄宗亲自召见,箓牒正式列入朝廷官方管理的范畴。隋唐以来,历代高道、众多道众十分重视法箓,得道成真者皆认为,太上所传之法箓,承载了天地至理,如能虔诚持诵法箓中的,天、地、人曹之尊讳,自然界的一切,包括日、月、星,水、火、风,山川、湖泊等,均受治于我,天神护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扰。法箓成为道教法师辅正驱邪、治病救人、助国禳灾的主要途径。因此在道门中被视为至宝,不是一心务道的弟子,不能传授。没有取得前置法箓的道士,更不能超阶越受,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和礼仪程序,传授法箓遂成为道教的重要科范。 到了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三山符箓混而为一,由龙虎山统管天下符箓授受。南宋嘉熙三年(1309年),宋理宗敕封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至此,江南三大符箓道派(正一天师、茅山上清、阁皂灵宝)才正式宣告属龙虎山张天师统领。至正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基本统一了中国,为收拾民心,赐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二品银印,命主江南道教。此后,元朝历代皇帝基本上,都按元世祖忽必烈之例,赐封张天师的。元大德八年(1301年),成宗加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箓”。今天嗣汉天师府西侧的万法宗坛,是元朝时期,正一天师道统领三山符箓的历史明证。 在正一道授受符箓的传承过程中,有两本经书,是授箓历史的关键节点,即《三洞修道仪》和《天坛玉格》。 五代刘宋时期的刘若初所撰的《三洞修道仪》称:箓有一百二十阶。但是正一法箓流传人间者实为二十四阶,或称为二十四品、二十四品箓阶,是因老祖天师立二十四治,以应二十四气而出的。《三洞修道仪》所列正一至大洞诸品箓共七等:七等是正一盟威箓二十四品。凡初欲学道,男七岁号箓生弟子,女十岁号南生弟子。受三戒五戒后,而已成夫妇者,男称清真弟子,女称清信弟子。禀承戒律稍精后,方求入道,誓戒三师,称智慧十戒弟子。得授初真八十一戒,称太上初真弟子,号白简道士。受正一箓后,则称太上盟威弟子,即正一法师。六等是自正一授金刚洞神箓,为洞神部道士,称太上洞神法师。五等是自修洞神有功后,迁授太上高玄箓,为高玄部道士,称太上紫虚高玄弟子,号高玄法师。四等是自高玄部迁授太上升玄箓,为升玄部道士,称太上灵宝升玄内教弟子,号升玄真一法师。三等是自升玄迁授中玄箓,为中盟洞玄部道士,称太上灵宝洞玄弟子,号无上洞玄法师。二等是自修洞玄迁授三洞宝箓二十四阶,为三洞部道士,称三洞法师。一等是自修三洞法后,次参上清金阙,清静修法,应为得道者,为大洞部道士,称上清大洞三景弟子,号无上三洞法师。 清朝顺治年间,第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对明清时期的正一道授箓仪轨,整理成《天坛玉格》。明清两朝的授箓,是在《三洞修道仪》的基础上,将品箓简化为五级,即:第五级是,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为正六品、七品衔。第四级是,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为正四品、五品衔。第三级是,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为正三品衔。第二级是,加升《上清大洞经箓》,正二品衔。第一级是,晋升《上清三洞经箓》,为正一品衔。并规定升授或加授者,须凭道功德行,依阶升加,按传统规定,每三年可晋升一级。若无功德不得升迁,但功德超群者,或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可破格升授。妄欲升迁,反遭天遣。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诸多原因,授箓仪典中断了近百年,直到公元1991年才逐步恢复。公元2000年,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根据中国道教协会的指示,专门成立了天师经箓整理小组,先后到江西、浙江、福建、江苏等地搜集到大量民间珍藏的“天师经箓”。在此基础上,依据第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撰序的《天坛玉格》,并结合当代授箓的实际情况,重新整理出《太上三五都功经箓》,就是今天我们所用、我将要讲解的版本。 (作者/曾广亮 编辑/朱小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