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和超越的学说,它是生命超越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纯粹体验中的世界不是物质存在的对象,不是所谓感性,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 或者可以说,中国美学的重心就是超越感性,而寻求生命的感悟。 不是在经验的世界认识美,而是在超验的世界体会美,将世界从感性对象中拯救出来!
在中国美学中,人们感兴趣的不是外在的美的知识,也不是经由外在对象审美所产生的心理现实,而是重视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涤荡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或者说静以通天下之感,融自我与万物于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体验和超越的特点。 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中国艺术具有一种普遍的“好古”气息,泉绕古坡或孤亭兀然,有的人说这是中国崇尚传统的文化风尚所使然,其实这是误解。 这里所说的“古”,不是古代的“古”,崇尚“古”,不是为了复古,它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类的复古思潮是不同的,那是以古律今,而这里是无古无今,是通过此在和往古的转换而超越时间,它体现的是中国艺术家对永恒感的思考。
中国美学追求的是身心的安顿,它并不在意一般的审美快感,而是力图超越一般意义的悲乐观,所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在超越的境界中,获得深层的生命安慰。 中国艺术家将衰朽和新生残酷地置于一体,除了突显生命的顽强和不可战胜之外,更重要的则在于传达一种永恒的哲思。 打破时间的秩序,使得亘古的永恒就在此在的鲜活中呈现。艺术家在其中做的正是关乎时间的游戏,古是古拙苍莽,秀是鲜嫩秀丽,古记述的是衰朽,秀记述的是新生,古是无限绵长的过去,秀是当下即在的此刻。 同时,在苍古之中寓以秀丽,秀丽一点,苍莽漫山,一点精灵引领,由花而引入非花,由时而引入非时,由我眼而引入法眼,念念无住,在在无心。这正是中国艺术最精微的所在。 这些都是来自于朱志良教授的著作中国美学十五讲。 推荐理由: 这本书里讲了太多来自东方美的韵味,包括建筑之美,戏剧之美、诗歌之美、宗教之美、东方哲学的美,涵盖了朱良志先生多年对美的研读。 作为一个设计师,我真的期待用一辈子去读一本书。中国美学太美了,美在它不是简单的我们看到的美,而是我们内心中研读的美,我们内心希望去超越的美,和天地大美融合的美。强烈推荐大家看这本美学著作,《中国美学十五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