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汝窑瓷器几个误传的甄别和鉴定要点

 易定天下 2018-11-21

东北大学材料物理化学研究所 邹壮辉 

【摘要】:汝窑瓷器生产的时间不是从唐代开始,也不是只有徽宗时期的20年,而是从宋仁宗到宋亡的104年。宋早期生产的汝窑瓷是莹润肥厚的天蓝色亮釉,晚期生产的汝窑瓷是亚光乳浊釉;乳浊釉不是认定宋代汝窑瓷的必要条件。声如磬特征是相对古代厚胎瓷器声音闷哑而言,汝窑瓷的部分晶化瓷胎不可能像现在薄胎瓷这样声音悦耳。宋代汝窑瓷和明仿、清仿汝窑瓷的明显差别是胎厚和胎的晶化程度,明清瓷器厚如盆。

汝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存世量的稀少更显其珍贵,一直受到博物馆、私人藏家和古董商人的关注。现在官方认可的汝窑瓷存世量是已知的67件半,其中台北故宫21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还有在中国内陆的两件以及某博物馆里的半件。但是,很多人认为汝窑瓷的存世量绝不止这67件半。事实上,近40年来中国建设的动土方量超过了此前五千年人类挖掘土方量的总和,且集中于历代人口集中的繁华地区,必然有些文物出土,也必然有些文物通过非官方途径离开了出土地点而流散于民间,这些真品汝窑瓷器和历朝历代仿制的汝窑瓷器混杂在一起,令博物馆讳莫如深,令收藏家坐卧不宁,也给了造假者和不法商贩谋取暴利的机会,而关于汝窑瓷器的文字记载却存在一些谬误,使得博物学家们不能正确地辨别真伪而一律认为“不真”或“存疑”。最严重的是,一旦某件真品被误判为仿品,它可能从此从地球上消失,损失惨重。所以,我们有必要面对现实、澄清关于汝窑瓷的一些误传和误解而准确地鉴别汝窑瓷器。

汝窑瓷的生产时间

生产时间决定汝窑瓷的原始产量,也决定了它的存世量。汝窑瓷的生产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始于唐代,依据是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发现了一个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缸,被认定是唐代早期产品。另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另一种说法是“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也就是说仅仅在徽宗时代生产汝窑瓷,依据是现存馆藏品都属于这种产品。

这两种说法都有些疑问。汝窑仅开窑二十年之说明显错误,因为欧阳修在《归田集》中对汝窑曾有论述,而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宋代初中期(1007年-1072年人,表明这时已经有汝窑产品了。汝窑始于唐代说实质是认为汝州附近出产的天蓝釉瓷器都属于汝窑,不当。汝窑瓷除了天蓝釉还有香灰胎和薄胎两个特征,胎很厚的唐代天蓝釉器不是汝窑器,而且唐代到宋,这类瓷器的生产中断了。传说的五代时期柴窑器和汝窑极其相似。虽然没找到标准柴窑器,其历史存在不可否认。所以,汝窑的祖先就是柴窑。但是,柴窑从五代末期到宋代初期中断了生产,汝窑的生产时间不能确定为从柴窑开始。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柴窑停烧,却未见汝窑记载;到了宋太宗赵匡义时代,也没有汝窑记载。也就是,从960年到998年汝窑瓷器尚未出现。此时距柴窑停烧40年左右,原先柴窑工匠一部分南下创烧了湖田窑,一部分留在当地创烧了汝窑,这是符合逻辑的推测。湖田窑把薄胎做到了极致,但限于原料发色不好;汝窑的胎厚不如湖田窑,但发色极似柴窑,湖田窑和汝窑应属同宗。宋真宗在位25年即:998——1023年;宋仁宗在位41年1023——1064年,这段时间正是欧阳修所处的时期。可以确认:汝窑瓷器开始生产的时间是宋仁宗时代,也可能是宋真宗晚期。从1023年开始生产,到1127年北宋亡结束,总计生产汝窑瓷的时间是104年。

汝窑瓷器几个误传的甄别和鉴定要点 

1:北宋汝窑天蓝釉出戟尊照片

汝窑瓷器几个误传的甄别和鉴定要点 

2:北宋汝窑出戟尊底部照片

1、2是宋仁宗款天蓝釉汝窑出戟尊,作者购买时刚出土不久,带原泥浆用塑料袋封装,瓷胎已经疏松软化变形,可证明汝窑在仁宗时期已经生产了。

关于汝窑瓷器的亚光“乳浊釉”说

现存在各博物馆里的汝窑瓷器绝大多数是亚光乳浊釉,于是人们都认为汝窑瓷器都是亚光乳浊釉,鉴定师们都认为只有亚光乳浊釉瓷器才是汝窑器,造假者们也都老老实实按照亚光乳浊釉生产假汝窑瓷器。这是一种全民性的偏见。

上图属仁宗款的汝窑尊是仁宗的后代生产的。皇帝的封号都是其死后由后代追加的,属仁宗款的瓷器一定不是仁宗本朝的产品,但距离仁宗时代不久。从照片可以看出,它不是亚光乳浊釉。清代学者梁同书古窑器考》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显然,梁同书描述的汝窑瓷器“汁水莹厚如脂”、“较官窑尤滋润”绝非亚光乳浊釉,而是莹润的亮釉,这是玛瑙入釉的特征,也就是图1的特征。

 汝窑瓷器几个误传的甄别和鉴定要点


3:北宋晚期亚光乳浊釉汝窑琵琶瓶

3是北宋晚期生产的亚光乳浊釉汝窑琵琶瓶,看不到“汁水莹厚如堆脂”、“较官窑尤滋润”。各大博物馆里的汝窑器也都看不见“汁水莹厚如堆脂”、“较官窑尤滋润”。这说明梁同书说的汝窑器我们没见过,或见过但不认为其属于汝窑。现在我们可以认定:汝窑瓷器有亚光乳浊釉的,也有图1这种亮釉的。

其实,看过图3或各博物馆里那些汝窑瓷器,我们都曾想过:这样的汝窑瓷怎么能排到官窑瓷前面呢?它没有官窑甚至哥窑瓷器那么漂亮。现在找到了答案:我们以往所见的乳浊釉汝窑瓷器不是最好、最精彩的汝窑器。这不难理解。汝窑开始创烧于宋朝的鼎盛时期,不计成本,玛瑙入釉,到了宋朝晚期国力衰弱,不一定还是玛瑙入釉了,毕竟玛瑙的资源成本、开采成本和加工成本都很高,大块的玛瑙不会舍得砸碎了入釉,替代品也会出现。于是,原本的肥厚莹润的亮釉变成了干薄的乳浊釉,天蓝、天青色少见而大多偏白,这与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记载的“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相吻合。总之,早期用料昂贵,釉肥且发色好,易开片,成品率低;晚期用料不及早期,但工艺有所进步,釉薄且发色不好,而做工精细,少有开片,成品率高。早期的存世少而晚期的多。

关于“汝窑瓷看上去就像没烧透”一说

很多人看了博物馆里的汝窑瓷器后,感觉就是没烧透。这个感觉是正确的,它就是没烧透。但是还有人说:敲打汝窑器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声如磬。声如磬是烧透的完全结晶体的特征。那么究竟是声如磬还是没烧透呢?

    古代烧窑的燃料是木材,很难达到1200度以上的瓷胎晶化温度,烧结体只有部分晶化。另外,汝窑是薄胎瓷,一旦温度太高就塌胎了成为废品,所以烧不透是工艺上的要求。至于声如磬一说,我认为是相对于宋以前和其他窑口的厚胎瓷器声音沉闷而言,不能把声如磬和现代全结晶薄胎瓷器相比。

关于仿制品的识别

宋代以前的瓷器是容易识别的,不上仪器也可以达到100%的准确率,因为经过近千年老化的胎釉和新瓷做旧有很大的差别。你砸碎一块石头,把断口做旧,怎么可能做到和经过千百年风化的岩石表面一样?

那么鉴定汝窑瓷器的难点在哪?在于古代就有汝窑的仿品,明代、清代、现代都有仿品。明代仿汝窑始于宣德官窑,署宣德官窑款。清雍正朝再度仿汝窑,主要仿宋汝的天青色,不仿造型。古代仿制汝窑瓷不是为了买卖暴利,主要是供给宫廷使用,民间小窑也仿不出汝窑瓷。从瓷胎老化程度看,明代和宋代的瓷器有差别但不是特别明显,明代晚期和清代早期的仿品也没有明显的老化差别,所以现在流行从制式、开片、气泡、发色等细微特征进行鉴别,很容易出错。识别汝窑真伪的最重要特征是瓷胎的厚度和不完全晶化的香灰色。薄胎瓷在宋代出现并伴随着宋代的结束而消失。明清时期的所谓薄胎瓷器都是很厚的,根本仿不出薄胎。民国时期赵汝珍在《古董辨疑》称康乾瓷器厚如盆”,可见一斑。真正仿出宋代汝窑水平的瓷器是建国后的60年代。所以,一件汝窑瓷器摆在面前,先看新老,这是很容易的事。如果是老旧瓷器,再看瓷胎厚度和结晶程度就可以了。确定不是建国后仿制的新瓷器,如果是厚胎或是全结晶白胎,属于明清仿品;如果是香灰白色的部分结晶薄胎,就是到代的宋汝窑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