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似简单的心电图,背后却暗藏“杀机”!丨深度解析

 神笔马良2155 2018-11-22

不想错过每日推送?


电生理的世界,还真的是千奇百怪,风平浪静的心电图背后往往暗藏杀机……



审稿 | 李学斌

作者 | 何金山

来源 |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 病例回顾


病例挑战


73岁老年女性,既往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史,本次因间断黑曚伴乏力就诊,否认胸痛,无心悸、意识丧失,入院心电图如图1。


图1:患者入院心电图,为方便分析,依次标记了QRS波为1、2、3、4、5、6,并测量了相应的RR间期


■ 问题1:该患者房室传导阻滞的程度?


■ 问题2:同为左束支传导阻滞,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宽度和形态的QRS波?


■ 问题3:该患者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


■ 问题4:进一步需要完善什么检查?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 病例解析


曾经历次考试,让我恼火的不是问题太难不会做,而是看起来很熟悉的题目做不对,当我们熟悉的人或者事物突然变得陌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恐惧和震惊。所以对于这种具有成为陌生人潜质的熟人,我们就要熟悉再熟悉,让其成为真正的熟人——比如房室传导阻滞


问题1:房室传导阻滞的程度如何?



首先来看图1,数一数P波和QRS波的数目。显然,P波多于QRS波,确定为房室传导阻滞无疑,再来看房室传导阻滞的程度。


  • PR间期不是固定延长,P波数目大于QRS波,显然不是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 没有典型的PR间期延长,而后QRS波脱落现象,不是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 没有P波突然不下传,而其前后PR间期固定的现象,也不符合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那么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吗?


我们知道,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所有的P波均不能下传至心室,因而心房和心室无关;房室分离,PP间期固定,RR间期固定。


而图1中第5个QRS波,明显提前,且QRS波更宽,形态发生了变化,不符合RR间期固定不变的规律,不支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


这异常的第5跳,可以是窦律下传,可以是室早,但结合其前存在P波,PR间期在160-180ms,更加倾向于其为窦律下传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整个心电图内只有一个P波下传了心室,可以说非常接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了,个人觉得定一个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应该没有问题。



问题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宽度和形态的QRS波?


图1中的QRS波共有3种形态,1、2、4、6相对QRS波相对窄,5最宽,3介于两者之间,3种QRS波均为左束支或类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结合前面的分析,5为自身窦律下传产生的QRS波,1、2、4、6则为室性逸搏心律,那么介于两者之间的3,显然为自身窦律下传和室性逸搏产生的融合波


融合波的存在,也证实了,该患者还能有自身窦律下传至心室,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问题3: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在哪?


着眼于第5跳,其PR间期为160 ms,自身下传的QRS波呈现左束支阻滞的形态,均提示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下


我们知道正常的房室传导时间由两部分组成,心房至希氏束的时间(AH间期)以及希氏束至心室的时间(HV间期),AH间期主要由房室结传导时间组成,HV间期主要由希氏束和束支传导时间组成,AH间期的正常范围为50-120 ms,HV间期为35-55 ms。


可见,相比于希氏束和束支,房室结的传导时间具有更大的弹性变化范围,发生异常之后,房室结的传导时间可延长很多,达300、400甚至500 ms,而希氏束及束支的传导时间,最长也就100 ms多一些。


对于房室传导时间(AH HV)仅160 ms即发生了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再加上窦律时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高度怀疑其阻滞点在希氏束以下



既然认定了阻滞点在希氏束以下,那么该逸搏心律考虑为室性逸搏心律,室性逸搏心律vs 自身下传伴左束支传导阻滞,为什么反而自身下传的QRS波更宽呢?



左束支阻滞时,心房激动只能先沿右束支下传心室,左室激动延迟,整个心室有先右后左的顺序,因而使得整个QRS波变宽(图2)。


图2:蓝色星号代表完全性左束支激动方向,红色星号代表室性逸搏激动方向,室性逸搏更加靠近间隔,左右室激动同步性更好,因而QRS波群更窄。


而对于室性逸搏心律,我们注意到:


  • 窦律下传时(第5跳)II导联直立,III、aVF导联均倒置,而室性逸搏时II、III、aVF导联均直立,说明室性逸搏点靠前;

  • 相比自身窦律,室性逸搏心律的QRS波更窄,说明其更加靠近间隔。


综合起来,该逸搏点位于右室侧靠近前间隔的位置,相比左束支传导阻滞,其左右室激动更加同步,因而QRS波更窄。



问题4:进一步需要完善什么检查?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进一步的检查中,最重要的有三个:


  • 其一为心脏超声,明确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该患者心脏超声提示左室扩大,EF值30%;

  • 其二为动态心电图,进一步明确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评估有无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

  • 其三为电生理检查,测量HV间期,证实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下,当然,这最好在起搏器植入的时候进行。


在进一步的检查中,已经透漏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希氏束以下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植入起搏器,但仅仅普通的双腔起搏器就可以吗?


患者当前EF值30%,既往陈旧性心肌梗死,符合ICD进行猝死的一级预防指证,且在其EF明显降低的情况下,普通起搏器植入后,大量的右室起搏,可能进一步损害心功能。综上,建议植入CRT-D。


从诊断到治疗,从体表到心内,我们期待彻底消除对房室传导组织的陌生感,让每一个房室传导阻滞,都成为熟人!


参考文献:

[1] The only EKG book you’ll ever need(sixth edition), Malcolm S. Thaler.

[2] 临床心电图学第5版,黄宛。

[3] 周氏心电图学第6版,郭继鸿主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