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15)老子是如何描述得道之人的精神境界?

 石头永宁 2018-11-23

《道德经》 第十五章,本章老子主要描述得“道”之人的精神境界。他们小心谨慎,做事又警觉、洒脱、质朴、旷达,且不自满,并能不断吐故纳新,自我完善。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经(15)老子是如何描述得道之人的精神境界?

【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谁能真正理解得“道”人微妙通达的高深。非常人所能认出,谁能使浑浊静下来,慢慢澄清尘和埃?谁能使寂静动起来,生命之花缓缓开呢?得“道”之人不自满,吐故纳新永不断。)

道德经(15)老子是如何描述得道之人的精神境界?

《道德经》第十六章,本章充满了辩证法思想。老子以清静之心观察世界,万物生长,死亡;死亡又孕育着新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懂得这个规律,就不会强作妄为(蛮干),就能终身避免危险。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15)老子是如何描述得道之人的精神境界?

【大意】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返回根本叫虚静,而虚静又孕育着新生命。孕育新生是有规律的,不懂规律是要闯祸的,如蛮干定会弄出坏结果来。认识规律心要宽容,心地宽容才能大公。用公心去处事定能周全,这些都是最自然。合乎自然的那就是“道”,只要懂得这一点,我们的终身就不会有危险。)

文献参考——《资治通鉴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