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眠“问”与“答”

 成靖 2018-11-23

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主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超过30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睡、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激惹、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等)。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1个月)、亚急性失眠(1~6个月)、慢性失眠(≥6个月)



如何从生活入手,预防失眠呢?


睡前4~6h内避免接触咖啡、浓茶或吸烟等兴奋物质;

睡前不要饮酒,特别是不能利用酒精帮助入睡;

每日规律安排适度的体育锻炼,睡前3~4h内应避免剧烈运动;

睡前不宜暴饮暴食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睡前1h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刊和影视节目;

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保持适宜的光线及温度;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失眠的干预措施有哪些?

心理治疗: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和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

药物治疗:疗效明显,但也有潜在风险。

物理治疗:光照治疗、芳香治疗、按摩,因物理治疗缺乏令人信服的大样本对照研究,只能作为补充治疗方式。

中医治疗:历史悠久但难以评估。

短期失眠患者应积极寻找并消除可能的诱发因素,若无法完成CBT-I应早期应用药物治疗。慢性失眠患者在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的基础上,首选CBT-I。


治疗失眠的主要药物有哪些?


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分为苯二氮䓬类(代表药: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地西泮、劳拉西泮等)和非苯二氮䓬类(代表药:吡唑坦、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非苯二氮䓬类与苯二氮䓬类相比半衰期相对较短,一般不产生日间困倦,产生药物依赖的风险较低。


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可参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可改善时差变化所致睡眠觉醒障碍等失眠症状,但普通褪黑素治疗失眠的证据不足,故不推荐将普通褪黑素作为催眠药物使用。临床常用雷美替胺(褪黑素MT1和MT2受体激动剂,未在我国上市)和阿戈美拉汀(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5-羟色胺2C受体拮抗剂,已在我国上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可作为不能耐受其他催眠药物的患者和已发生药物依赖患者的替代治疗。


抗抑郁药物:在失眠伴随抑郁、焦虑时较有效。代表药有多塞平(改善慢性失眠,无戒断效应)、阿米替林(老年患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慎用,不首选)、米氮平(适合睡眠表浅和早醒的失眠患者)。


妊娠或哺乳期失眠怎么办?


妊娠期或哺乳期失眠患者首先睡眠卫生教育,推荐CBT-I。

心理治疗不满意可选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哺乳期如确需用药时应谨慎,不能确定药物是否通过哺乳影响婴儿时应当停止哺乳后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2.苏亮,陆峥. 2017年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世界临床药物,2018,39(4):217-222.


如果您在用药过程中还有疑问,欢迎您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个体化用药管理门诊(A座1楼患者服务中心药品咨询窗口),由资深药师为您详细解答。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官方微信
健康微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