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堪“重”负

 山的伟大 2018-11-24

减负年年喊,但家有学子却仍不禁感叹“好累”!难怪有人说中国的学生和家长是世界上最累的“职业”。繁重的“负担”夺走的不仅仅是孩子们本应天真求知的美好时光,更吞噬了那本应清澈透明的心灵世界。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心理精神障碍发病率为10%至20%,平均每100个孩子里有10到20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问题。

【孩子篇】 什么让我这么累!
“妈妈,我走了,你不用来找我了。学习已经成为压力,我不希望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太累了!你们就当没有生过我这个女儿……”这是一位11岁的小女孩在离家出走前留给妈妈的纸条,任哪个家长看到这样的纸条都会心惊:我们万般疼爱的孩子,累从何来?
“超前超深”魔咒太顽固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家纷纷陷入“超前学习”的魔咒,孩子还在幼儿园呢,就安排孩子学习拼音、数学、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初中学高中课程,小学学初中课程,幼儿园学小学课程,入园前已学加减乘除等已成为多数孩子的常态。
这种超前学习,超越孩子接受知识的实际能力,是很多孩子后来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按孩子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育实际同步学习相应阶段的知识才是最科学的。而且超前学了,入学后又回归正常的循序渐进学习,这又等于在重复学习,使正常的循序渐进学习失去了新的刺激与动力,这又成了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效果下降的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一种“超深”学习,即使按正常顺序按部就班学习,有些家长和教师出于“开发、训练学生学习智力”,立足把学习难度提升得愈高愈好,给孩子布置的作业难度远超出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致使有些家庭作业只能由家长来完成。甚至有些小学数学作业做高中数学老师的父母都做不了,这样只能造成一些孩子对学习的惧怕。
“家教辅导”拐棍太沉重
有一个很有值得深思的调查:很多地方在?p负之后,针对学校不准再办补习班,首先站出来公开反对的就是学生家长!“人家孩子都在补课,我家孩子不补补能行吗?”、“别人都上辅导班了,咱孩子不上不落下了吗?”……“跟风”、“大环境使然”的盲目课后辅导在家长中十分流行,这不仅占用了孩子大量的自主复习消化巩固的时间,不必要的重复学习也让孩子倍感压力。
学习离不开复习巩固,就像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但有成效的复习应是自主性的复习与巩固。自己琢磨消化,反复认知进而生成新的认知,不仅有利留下深刻印记,而且也十分有利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
然而,现在一些孩子课后不会复习,消化巩固须臾离不开家教、辅导这根“拐棍”。一时丢掉家教、辅导这一“拐棍”,他们学习就显得“六神无主”。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缘于孩子参加课外辅导、家教过早、太多,对课外辅导、家教产生较大的依赖性。孩子对有些课程的学习感受吃力,或学习某一课程的基础比较薄弱,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才是必要的。
“全天运转”机器太憔悴
现在的家长,只要碰到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好者,满面春风,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成绩差者则唉声叹气,灰头土脸。家长的虚荣心理也让孩子的压力如雪上加霜。此外,弹琴、书法、舞蹈、象棋、绘画、奥数、英语……不让孩子学点“特长”都不好意思说是亲孩子。有调查显示,对于各类兴趣爱好班,家长的兴趣远高于孩子,也更成为家长与别人家孩子攀比的谈资!这使得本就对课业的压力不堪重负的孩子,更是变得像个24小时全天候运转的机器,筋疲力尽。
睡眠不足、近视、不吃早餐,甚至带病上学等,不仅仅影响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反过来这些健康问题又会内化为心理压力。一项调查中,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与学习负担交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感受学习“负担非常重”睡眠达标的小学生只有一成,中学生不足两成;学习负担与视力状况的交互分析表明,学习负担与近视成正比,即心理感受学习负担越重近视的比例越高。
“黄金宝贝”本已压力重重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黄金阶段”,但青少年因其自身生理特点,本就压力重重。
(一)来自身心发展特殊阶段的压力
青少年处于一个身体发育迅速、性生理成熟以及自我意识高涨的时期。在这一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生理上的迅猛变化与心理上的相对不成熟会给他们带来种种压力:如生理发育带来的性困惑性好奇性过剩的生理发展压力、心智加速与经验不足带来的认知发展压力、情感萌动带来的情感发展压力。
(二)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
除了学习带来的压力外,平日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方面所受的困扰最多,他们常常会苦恼于“不知如何与喜欢上自己的人相处”、“与父母总不能互相理解”、“跟同学发生矛盾不知怎样解决”等等。
(三)来自于逆反心理的压力
青少年正处于 “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孩子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一方面要承受内心矛盾的煎熬;另一方面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惩罚,这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家长篇】含辛茹苦,以爱的名义!
身为局外人,如果你只道孩子累,那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孩子累只是累在表面,家长累才是累在本质。孩子不轻松,做父母的却总是比孩子更累,更不轻松。
错位教育拧巴犯规
教育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什么叫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就是不超前、不滞后,不是总在做错位的教育。
具体说就是,婴儿期把孩子交给别人带、不陪伴,没有培养安全型母婴依恋;孩子一两岁时,过多立规矩、不顾孩子的各种敏感期,为了培养“品德”而和孩子无谓地较劲;孩子四五岁时,他的大脑开始有执行控制能力了,但家长该给的界限却没有给,该培养自理能力,让孩子自由地玩和交往,却不做,而把重心放在超前学小学知识上了;上学后,又把孩子的成长、独立看作失控,越发加紧管控……如此拧巴,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怎么会不累呢? 攀比心理伤人伤己
不能很好地的沟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加之粗暴的语言,夸大孩子行为造成的后果,会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同时,也会加剧家长的焦虑心理。
很多家长动不动就用“别人家孩子”跟自家孩子比,无论内心还是行为上,都以“别人家孩子”作标准,且不顾自己家孩子水平如何,一味强调“别人家孩子”如何优秀;“别人家孩子”处处闪光,自家孩子一无是处,弄得孩子不高兴,大人打不起精神。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如果用作比较尺度的参照标准不切实际,不仅正面功效会失效,还会影响到幸福感、情绪以及认知。家长担心孩子将来面临激烈竞争本无可厚非,但在孩子认知发展期过分强调不安全感,只会给孩子留下深刻阴影,甚至让他们把这个理念传递给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酝酿发酵成“中国特色的生存危机感”。
越位教育贻害无穷
爱子心切,很多家长想给孩子“爱的蜜罐”,不但学业上全程监督,成了批改作业的“助教”,有时甚至越俎代庖,亲力亲为,为孩子屏蔽所有可能出现的失败,身累的同时心更累。
专家表示,学校教育以共性为主,家庭教育则应以素养、个性化培养为重,而非知识教育。道德的言传身教、平等交流的家庭氛围、良好的阅读环境、责任教育等,都对孩子的品性养成极有好处。家长成为“助教”或是“学习警察”,会增加家庭成员间不信任感,不提倡家长全程陪读,过度监督。
为孩子创造零压力、零失败、零负面情绪的生态环境同样不值得提倡。所有孩子成长中遇到的挫败和负面的东西其实都有价值,在儿童时期,经历轻微的压力、适度的积极的应急事件,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家长要做的不是为孩子屏蔽问题,而是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带领他一起去面对,一起去学习怎么面对压力和失败,怎么解决问题。
【双赢篇】聪明陪伴,快乐学习
“不陪孩子写作业时,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陪孩子写作业,鸡飞狗跳、呜嗷乱叫”,不陪孩子写作业吧,老师还得要求签字;陪孩子写作业吧,整天闹得大人孩子都生气。到底该咋办呢?“学习”这道题,到底该怎么解?
低年级 陪着写作业肯定更好
心理学上有个“观众效应”,就是说,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当事人的工作效率会发生明显变化。这个“观众效应”在孩子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有大人在场的情况下,孩子无论写作业还是做家务,效率都会提高;如果没有大人在场,有些事磨蹭起来没完没了。
比如说,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写作业的时候,还是比较认真、积极的,但是一回到家就管不住自己了,一会想看电视,一会想吃水果。低年级的孩子,身心发育本来就不成熟,自律能力跟大人比起来更是差很多,所以说,过于相信小孩子的自觉性,其实有点不靠谱。
另外,一二年级的孩子正是握笔姿势、坐姿、用眼距离等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果写作业时没有家长的陪伴、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对孩子身体发育很不利。
孩子要的是陪伴 不是监工
很多父母在陪孩子??作业时,完全是一副“监工”的派头,聚精会神地盯着孩子的作业。不停地说,“这个横线长一点”、“用橡皮的时候别那么用力”、“又错了,怎么不好好想想再动笔呢”诸如此类的话在孩子耳边说个不停。
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很负责任,其实不过是对孩子的干扰,不但不会对孩子写作业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他不知所措。“监工”的时候,你已经是他的负担,是造成他消极的重要因素。
陪孩子写作业 陪的是习惯
孩子的学习习惯对成绩的影响很明显,但是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习惯,所以陪写作业是个很好的时机。尤其对于年纪比较小,或性格本身比较浮躁或比较散漫的孩子,如果放任不管,他们很可能自主养成很多坏习惯。与其日后花时间慢慢修正或弥补,不如抓住这个关键的机会,从写作业开始,帮助孩子培养好的习惯。包括固定时间做作业、“复习―写作业―预习”的学习顺序、独立思考、整理书包等好习惯。
教育好孩子 需要好榜样
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言传身教,让孩子耳濡目染。这就是家庭氛围的影响。试想一下,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父母一直在一旁看电视、玩微信,那孩子写作业还能安心吗?而如果父母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陪在一旁做正向的事情,比如工作、看书,自然也会把这种“静心”传递给他。
所以,每当我们嫌弃孩子不听话、不写作业、爱玩手机、不爱读书时,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真的是孩子的好榜样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