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腰脊痛

 学中医书馆 2018-11-24

194.腰脊痛

  腰脊痛,是腰脊部疼痛的症状。因腰脊相邻、其疼痛部位或以腰部正中脊部为重,
或在脊柱两侧为甚,故一般称腰脊痛,或称为腰痛。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有腰痛症状,涉及范围较广,本条所述是以腰脊痛症状为主者。
 
  常见证候
  太阳伤寒腰脊痛:因外感风寒,发病急骤,腰脊强痛拘急,伴有头痛,项强,周身关节痛,发热,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寒湿阻腰脊痛:.腰脊痛;.多为钝痛或隐痛,伴有尻尾及下肢疼痛,疼痛时轻时重,得暖则舒,遇寒冷或阴雨天气加重,‘寒邪较甚,则疼痛较重:部位固定,甚至不能俯仰转动,脉沉紧;湿邪较重,疼痛多有沉重酸楚感,、.脉缓;风邪较重,疼痛部位游走不定,脉弦。风寒湿痹腰脊痛曰久不愈,往往伴有腰骶或下肢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肾虚腰脊痛:腰脊痛绵绵,劳累加重,伴有头晕耳鸣,脱发。牙齿松动,膝软,足跟痛。偏于肾阳虚者,畏冷,肢凉,喜暖,舌质淡胖嫩,脉沉细弱;肾阴虚者。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红,脉沉细数。
  瘀血腰脊痛: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腰痛剧烈,不能俯仰转侧,动则痛甚,若因闪扭所伤,外无肿迹可察,若因挫伤,财局部可有瘀血肿痛,舌淡红,.或有瘀斑点,脉弦紧。

  太阳伤寒腰脊痛与风寒湿阻腰脊痛:
   太阳伤寒腰脊痛如(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风寒湿阻腰脊痛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二者鉴别的要点在于,
   太阳伤寒腰脊痛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起病急,必有发热,恶寒表证;
   风寒湿阻腰脊痛是因感受风寒湿邪.起病较缓,且不具有风寒表证。
   太阳伤寒腰脊痛起病急,除腰脊强痛外,尚兼周身骨节疼痛,发热,恶寒,脉浮紧等表现。若治疗不当,肌表风寒之邪未去,经久可转为风寒湿阻腰脊痛。治当辛温解表,可用麻黄汤、九味羌活汤等方加减。

 麻  黄  汤
麻黄9克(包)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6克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
    (《伤寒论》)
    [异名]  麻黄解肌汤(《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1)。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3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
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风寒束表,肺气失宣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分析]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邪收引凝滞,伤于卫,则致卫
阳被遏,使其“温分肉”功能失调,肌表不能得到正常的温煦,故恶寒;卫气向外抗
邪,正邪相争,则发热;正邪交争于头部,经气不利,则头疼;寒邪束表,腠理闭塞,
使卫气“司开合”功能失调,汗液不能外泄则无汗。伤于营,则致营阴郁滞不畅,经脉
不通,不通则痛,故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亦主表。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
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余如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故本证属邪
实而正不虚的风寒表实证。
    [配伍意义]  本方证由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
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归
肺与膀胱经,  “乃肺经专药”(《本草纲目》卷15),  “善行肌表卫分,为发汗之主药”
(《成方便读》卷1),本方用之,开腠发汗,驱在表之风寒,以除致病之因;宣肺平喘,
泄闭郁之肺气,以复肺气之宣发,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
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  “引营分之邪,
达之肌表’,(《医方集解.发表之剂》),助麻黄解表逐邪,使发汗之功益著;温通血
脉,畅行营阴,使疼痛之证得解,此如汪琥所言:“今麻黄汤内用桂枝者,以寒伤
营,桂枝亦营中药,能通血脉而发散寒邪,兼佐麻黄而泄营卫之邪实”(《伤寒论辨
证广注》卷1)。杏仁苦而微温,“主咳逆上气”(《神农本草经》卷3),“功专降气,
气降则痰消嗽止”(《本草便读》卷3),用之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宜一降,
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能助麻,杏以止咳平
喘,又能益气和中,调和药性,故为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寒邪得散,营
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证可愈。
  本方配伍特点在于:麻、桂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行血
滞,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
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
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挟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
加苍术、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风寒袭表
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以祛风止痒。
  3.本方现代常用于感冒、发热、咳喘、水肿、痹证、鼻炎、风疹等辨证属风寒表
实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
“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
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用之得当效果颇为迅捷。使用时
尚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
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人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
表,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后不解,便当以桂枝汤代之;若汗出不透,邪气留连于皮毛骨
肉之间,又有麻桂各半与桂枝二麻黄一之妙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可谓
阅历有得之言。

九味羌活汤
羌活9克 防风9克 苍术9克 细辛3克(后下) 川芎6克 白芷6克 生地黄6克 黄芩6克 甘草6克   
1.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
2.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
3.如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加枳壳。
4.无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黄芩当酌情裁减。
5.里热甚而烦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卷上)
    [异名]  大羌活汤(《经验秘方》,录自《医方类聚》卷62)、羌活冲和汤(《伤寒全
生集》卷2)、冲和汤(《古今医统大全》卷14)、神解散(《寿世保元》卷2)、羌活散
(《嵩崖尊生全书》卷15)。
    [组成]  羌活一两半(9g)  防风一两半(9g)  苍术一两半(9g)  细辛五分(3g)
川芎一两(6g)  白芷一两(6g)  生地黄一两(6g)  黄芩一两(6g)  甘草一两(6g)
    [用法]  上九味,哎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
不用汤投之。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
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主治四时感冒风寒湿邪,表实无汗而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剂。
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如肢
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可去滋
腻之生地黄,加枳壳行气化湿宽胸;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芩又当酌情裁减;里热甚
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3.本方现代常用于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荨麻疹
等辨证属于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候者。
    [使用注意]
    1.临床应用本方,尚须据病情轻重,辅以羹粥。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
本方,药后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
服本方即可微发其汗。
    2.本方虽有生地、黄芩之寒,但总属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风寒湿阻腰脊痛因风寒湿邪客袭腰部,经脉气血滞涩不通,而发为腰脊痛。若风邪为主,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治疗当祛风散寒除湿,可服羌活汤。

羌活汤
处方羌活 独活 柴胡 防风
功能主治治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寒邪为主,则腰脊痛重,部位固定不移,遇暖减轻,遇寒加剧,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可用姜附汤加减。

姜附汤
处方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挟风不仁,加防风15克;兼湿肿满,加白术15克;筋脉挛急,加木瓜15克;肢节疼痛,加桂心15克。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湿邪为主,腰痛沉重酸楚,其脉沉缓,即<金匮要略)所谓“肾着”,详见腰重条。风寒湿阻腰脊痛久病兼虚,气血不足,则需益肝肾、补气血,挟正祛邪,可用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
独活9克 桑寄生6克 杜仲6克 牛膝6克 细辛6克 秦艽6克 茯苓6克 肉桂心6克 防风6克 川芎6克 人参6克 甘草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干地黄6克  
1.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何首乌、白花蛇、地龙 、红花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较;
2.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祛寒;
3.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仲;
4.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备急千金要方》卷8)
[异名]  独活汤《圣济总录》卷162、万金汤(《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1)。
[组成]  独活三两(9g)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
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两(各6g)
    [用法]  上十五味,哎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喜虚下利
者,除干地黄。服汤,取蒴藿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
取茎,熬,卧之佳。诸处风湿,亦用此法。患腹痛,不得转动,及腰脚挛痛,不得屈
伸,痹弱者,宜服此汤,除风消血也(现代用法:水煎服,日服二次)。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
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分析]  “夫风湿寒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气袭人经络,人于筋脉、皮
肉、肌肤,久而不已,则人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3)。本证为感受风寒湿邪
而患痹证,经久不愈,邪气未除,肝肾已损,气血已耗。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主
筋,膝为筋之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故肢节屈伸不利。又风寒湿邪客于
腰膝筋骨,故腰膝疼痛,畏寒喜温,或麻木不仁。《儒门事亲》卷1说:“夫痹之为状,
麻木不仁,以风、湿、寒三气合而成之。”《素问。痹论》谓:“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
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素问.逆调论》言:“营气虚则不仁,
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心悸气短,脉细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由此
可见,风寒湿邪痹着于筋骨,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为本证的基本病机。
    [配伍意义]  本方为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而设,故以祛风湿,止痹
痛,益肝肾,补气血立法。方中以独活为君药,取其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本
草备要》卷1谓;独活“气缓善搜,人足少阴气分以理伏风”。《药品化义》亦云:“独
活能宣通气道,自顶至膝,以散肾经伏风,凡颈项难舒,臀腿疼痛,两足痿痹,不能动
移,非此莫能效也。”臣以细辛散阴经风寒,搜筋骨风湿,通络止痛,《实用药性字典》
云“细辛为风痛要药,功能深入以散风祛寒”;防风祛风以胜湿,《长沙药解》称其“引
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经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秦艽除风湿舒
筋,《名医别录》卷2言其“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古人称防风、秦艽为“风药中
润剂,散药中补剂”,有祛邪而不伤正之妙;肉桂心温里祛寒,通利血脉。佐以桑寄生、
牛膝、杜仲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养血活血,即所谓“治
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成方便读》卷2);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使气血足而风湿除,肝肾强,痹痛愈。
    本方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故取独活和桑寄生二药,命名本方。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有祛
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义。
    [类方比较]  独活寄生汤与蠲痹汤,两方均用防风、当归、芍药、甘草,具有祛风
除湿止痛之功,治疗痹证麻木不仁等。其不同点,独活寄生汤以独活为君,配伍秦艽、
细辛、肉桂、桑寄生、杜仲、牛膝、人参、茯苓、地黄、川芎等祛风散寒,补肝肾,益
血之品,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症见腰膝疼痛,畏寒喜温,心悸气短
等,而以下部痹证为主。蠲痹汤以羌活为君,配黄芪、姜黄以益气和营,主治风痹,营
卫两虚,症见身体烦疼,项背拘急,肩臂肘痛等,以上部痹证为主。
    [临床应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治证以风寒湿邪痹着筋骨,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主要病机,
临床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痹证疼痛较剧者,酌加制川乌、制首乌、白花蛇、地龙、红花等以助
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效;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湿阳祛寒;湿邪偏盛者,去
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重者,可减地黄、人参。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颈腰椎骨质
增生、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小儿麻痹症、慢性布氏杆菌病、颞颌关节功
能紊乱综合征、新产腹痛腰背痛、隐性脊椎裂、湿疹等辨证属风寒湿痹着日久,正气不足者。
    [使用注意]  本方由辛散燥湿及扶正之品组成,对于痹证属湿热实证者。非其所宜。

  肾虚腰脊痛:腰为肾之外候。<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即指肾虚腰脊痛。肾虚腰脊痛,或因年老肾气衰减,或因起居失节,房劳过度所致。肾虚又有肾阴、肾阳之分,肾阳虚腰脊痛,则畏寒喜暖,肢凉,便溏,甚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治当温补肾阳。肾阴虚腰脊痛,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当滋补肾阴。
   肾虚腰脊痛,可用斑龙丸。
斑龙丸
    方剂来源  明。{景岳全书》。
    组成与用法  鹿角胶250克  鹿角霜250克  柏子仁250克  菟
丝子250克  熟地黄250克  白茯苓120克  补骨脂120克
    先将鹿角胶溶化,余药共研细末,以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服2—3克,日服2—3次,空腹淡盐汤或酒送下。也可改作汤剂水煎
服,用量须酌减至汤剂常规用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腰膝无力,怕冷,阳
痿早泄,滑精,小便余沥不尽。夜尿频多,舌淡嫩苔薄白,脉虚软无力者。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症,精液异常症,性机能减退
症,不孕症,夜尿增多症,糖尿病等病症。例如:
    (1)前列腺肥大症  以本方加肉桂为基础方,可治疗老年人前列
腺肥大引起的尿后余沥不尽症。如小便混浊者,加萆藓、益智仁;小便
不畅者,加牛膝、车前子。
    (2)精液异常症  以本方加天门冬、人参为基础方,治疗遗精以
及精于数量不足、存活率低、活动力差,或精液不化以及无精于等精液
异常症。如见少腹冷痛者,加小茴香、台乌药、上肉桂;大便溏薄者,加
附子、白术、淮山药(《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性机能减退症  以本方加枸杞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为基
础方,治疗男子阳痿早泄、女子性欲淡漠等性机能减退症,以及由此而
造成的不孕、不育症。如见下肢清冷者,加肉桂、肉苁蓉、锁阳;毛发枯
槁、经血稀少者,加当归、龟板、紫石英、石楠叶;带下清稀如水者,加芡实,淮山药。
    (4)糖尿病  以本方加淮山药、山茱萸、芡实、金樱子为基础方,治
疗糖尿病引起的尿频尿多、尿色清长、饮一溲二、腰酸肢软、神疲乏力
等症。如见口干欲饮者,加天花粉、鳖甲;目花头晕者,加枸杞子、白芍。
    (5)夜尿增多症  以本方加五味子、山茱萸、益智仁为基础方,治
疗老年性夜尿增多症。如见气短面浮神惫者,加人参、淮山药、白术;
大便溏薄者,去柏子仁,加附子、肉桂;尿后淋沥失禁者,加五倍子、桑螵蛸、煅牡蛎。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遗精阳痿,尿频尿多症。方用
鹿角胶、鹿角霜大补元阳,配以熟地黄、菟丝子、补骨脂温肾填精固涩,
再以柏子仁、茯苓养心通益为佐;温中有润、补而兼涩,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尿频尿多、夜间尤甚、尿色清长、形寒肢冷、面咣无华、阳痿
滑泄、腰酸带下清稀如水、苔薄白舌淡嫩,脉细软无力,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阳损及阴者,加龟板、鳖甲、枸杞子,心肾两虚
者,加麦冬、人参、远志;脾肾两虚者,加淮山药、芡实、石莲肉。
  凡见咽干口燥、舌红苔黄等属阴虚火旺者,忌用本方;纳呆口苦、胸
闷苔腻者,也不宜服用。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医学正传》引<青囊集》斑龙丸,由
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柏子仁、熟地黄组成;功能温阳补肾;主治肾亏体虚,遗精阳痿。

  肾阳虚腰脊痛,可用右归丸;

 右  归  丸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鹿角胶6克 菟丝子6克 姜杜仲6克 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景岳全书》卷51)
    [组成]  大怀熟地八两(240g)  山药炒四两(120g)  山茱萸微炒三两(90g)  枸杞微
炒四两(120g)  鹿角胶炒珠四两(120g)  菟丝子制四两(120g)  杜仲姜汤炒四两(120g)
当归三两(90g)  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60—120g)  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60—180g)
    [用法]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
汤或淡盐汤送下;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
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
    [主治]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
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常用方。临床以神疲乏力,畏寒肢
冷,腰膝酸软,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原书谓:“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二三两、或五六两,随
人虚实以为增减;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如飧泄肾泄不
止,加北五味子三两、肉豆蔻三两(面炒,去油用);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
吞酸,皆脾胃虚寒之证,加干姜三四两(炒黄用);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二两(汤泡
半日,炒用);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连皮)四两;如阴虚阳痿,加巴戟肉四两、肉
苁蓉三两,或加黄狗外肾一二付,以酒煮烂捣人之。”(《景岳全书》卷51),此外,便
溏者,可去当归。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老年骨质疏松症、精少不育症,以及贫血、
白细胞减少症等辨证属肾阳不足者。
    [使用注意]  本方纯补无泻,故对肾虚而有湿浊者,不宜应用。

   肾阴虚腰脊痛,可用左归丸。

 左  归  丸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 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景岳全书》卷51)
    [组成]  大怀熟地八两(240g)  山药炒四两(120g)  枸杞四两(120g)  山茱萸肉四
两(120g)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120g)  菟丝子制四两(120g)  鹿胶敲碎,炒珠四两
(120g)  龟胶切碎,炒珠四两(120g)
    [用法]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汤
或淡盐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  真阴不足证。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真阴不足证的常用方。临床以头目眩晕,腰酸腿软,舌
红少苔,脉细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  滑精者,去川牛膝;无火象者,去龟甲胶;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
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
润肺止咳;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
湿;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多种老年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
老年性痴呆等)、腰肌劳损、不孕症等辨证属真阴亏损者。
    [使用注意]  本方组成药物以阴柔滋润为主,久服常服,每易滞脾碍胃,故脾虚泄泻者慎用。
  瘀血腰痛:因闪挫而致,起病突然,有明显的外伤史。若因闪扭所致者,则称为闪腰腰痛。腰部无明显肿胀,剧烈刺痛,是因闪扭后经脉气滞不通所致,治疗应以行气止痛为主,可用立效散。

立效散
处方牙消0.03克 雄黄0.015克 麝香0.015克
制法上药研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治闪挫腰疼,不能屈伸者。
用法用量以少许点入眼中,令人扶患者,周围行数次,腰痛如失。如未效,再点再行,疼止为度。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七

若因跌扑挫伤腰痛,受损伤部位常常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肿胀,或肤色青紫,局部压痛,活动障碍,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亦可用趁痛散。

桃红四物汤
酒当归9克 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桃仁9克 红花6克
(《医垒元戎》,录自《玉机微义》卷3工。原名“加味四物汤”)  即四
物汤加桃仁(9g)  红花(6g)  水煎服。功用:养血活血。主治: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
块,色紫稠粘,腹痛等。
    本方原名“加味四物汤”,见载于《玉机微义》卷31引《医垒元戎》,《医宗金鉴》
卷44收录此方时改其名为“桃红四物汤”,《方症会要》卷2又称其为“四物加桃仁红
花汤”。桃仁、红花为活血化瘀要药,加入四物汤则使原方行血之力大增,原书专治
“瘀血腰痛”,后世逐渐将其扩大应用于辨证属于血瘀兼有血虚证候的多种疾病,其中尤
以妇科病证更为常用。

趁痛散
处方没药30克(细研)杜仲45克(炒断丝)延胡索30克 当归30克(洗,焙)肉桂(去粗皮)30克 萆薢3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主寒湿相搏,攻注腰脚疼痛,行步少力,筋脉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时用酒调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四

趁痛散
处方当归半两,官桂半两,白术半两,牛膝半两,甘草(炙)3钱,黄耆半两,独活半两,羌活半两,生姜半两,桑寄生(或续断)半两。
功能主治产后血滞,筋脉拘挛,腰背强直,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上药每服4钱,水煎去滓,空心热服。
摘录《便览》卷四
 腰脊痛一症,新病多实证,久病多虚证。<景岳全书)说:“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其有实邪而为腰脊痛者,亦不过十中之二三耳。”腰脊痛以肾阳虚损者居多, <沈氏尊生书)云:“诸般腰痛,其源皆属肾虚,若有外邪,须除其邪,如无,一于补肾而已。”
  [文献别录]
   <景岳全书.腰痛):“余尝治一董翁者,年逾六旬,资禀素壮,因好饮火酒,‘以致湿热聚于太阳,忽病腰痛不可忍,至求自尽,其甚可知。余为诊之,则六脉洪滑之甚,且小水不通而膀胱胀急。遂以大分清饮倍加黄柏龙胆草,一剂而小水顿通,小水通而腰痛如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