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脑 鸣 脑鸣是自觉头脑中有音声鸣响的症状。 <名医类案)称“头响”,<杂病源流犀烛)称“头脑鸣响。” 古人认为,脑鸣是“雷头风”的主症,如(证治准绳杂病)云:“雷头风,头痛起 核块者是也。或云头如雷之鸣也。为风邪所客,风动则作声也。”此言头起核块脑有雷 鸣之声,临床少见。近代有报道,系脑中生肿物而作鸣,‘为脑鸣之重证。 古代鲜有单论脑鸣者,常将耳鸣脑鸣并论,如<名医类案。首风)云:“头响耳鸣, 项疼目眩,……气挟肝火。”二者可同时并见,但又有区别。本条专论脑鸣。 常见证候 髓亏脑鸣:脑鸣,头脑空痛,腰酸腿软,遗精头晕,耳鸣目眩,舌淡少苔,脉沉细弱。 心脾两虚脑鸣:脑鸣眩晕,少寐多梦,气短乏力,心悸健忘.纳呆食少,或便溏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湿热蕴蒸脑鸣:脑鸣头痛,头重如裹,肢痠困倦,眩晕,呕恶纳呆,或头生肿物。尿少而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 肝气郁滞脑鸣;脑鸣每遇恼怒为甚,两胁胀痛,心烦急躁,胸闷不舒,时作太息,口苦咽干,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1.髓亏脑鸣:体质素虚,年老肾衰,或纵欲伤精,久病肾亏,皆令肾精亏损,不能生髓,则脑髓空虚而作鸣。:肾虚阴精不能上输于脑,
则头晕目眩耳鸣;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腰酸腿软;肾主藏精,肾虚则精关不固而遗泄;舌红少苔乃肾精不足之象,脉沉细弱乃肾气虚
衰之征。治宜滋补肾精,方用左归丸、河车大造丸。
左归丸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 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左 归 丸 (《景岳全书》卷51) [组成] 大怀熟地八两(240g) 山药炒四两(120g) 枸杞四两(120g) 山茱萸肉四 两(120g)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120g) 菟丝子制四两(120g) 鹿胶敲碎,炒珠四两 (120g) 龟胶切碎,炒珠四两(120g) [用法]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汤 或淡盐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 真阴不足证。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 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病机分析] 肾藏精,主骨生髓充脑。若肾阴亏损,精髓不充,封藏失职,则头目 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阴虚阳失所制,清窍失濡,故自汗盗汗,口燥舌干,并见舌红少苔,脉细等阴虚之征。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真阴不足证的常用方。临床以头目眩晕,腰酸腿软,舌 红少苔,脉细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 滑精者,去川牛膝;无火象者,去龟甲胶;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 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 润肺止咳;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 湿;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多种老年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 老年性痴呆等)、腰肌劳损、不孕症等辨证属真阴亏损者。 [使用注意] 本方组成药物以阴柔滋润为主,久服常服,每易滞脾碍胃,故脾虚泄泻者慎用。 [验案举例] 1.疟疾 《扫叶庄医案》:脉左数搏,是先天真阴难充,则生内热,疟热再伤其阴, 与滋养甘药填阴。左归丸去杞子、牛膝,加天冬、女贞。 2.腰痛 《江苏中医杂志》(1982,l:35):某男,42岁。患腰肌劳损,腰痛已两载, 经用封闭、推拿、针灸等治疗效果不显,患者腰脊酸痛,并伴见头晕、失眠、咽于、遗 精等证,诊脉弦细,两尺尤弱,苔薄中裂,舌质较红,良由肾水不足,精髓内亏,治宜 育阴补肾为主,拟予左归丸加味:鹿角片12g,熟地12g,炙龟甲12g,杞子12g,净萸 肉12g,菟丝子12g,淮山药.12g,淮牛膝9g,川石斛9g,川杜仲9g,桑寄生9g。服药 13剂,腰痛大减,睡眠转佳,眩晕、咽干等症相继消失。后以青娥丸调治善后。 3。萎缩性外阴炎 《中医药研究》(1994,3:29):某女,46岁。外阴干涩灼热,阴 道分泌物减少,房事疼痛3月。妇产科检查:外阴皮肤干燥,较肥厚,色白,皮肤光泽 消失,大阴唇、会阴以及肛门周围可见花斑样皮色,触及疼痛,无法作肛内诊。活体病 理检查:外阴鳞状上皮,未发现角化及增生。诊断为萎缩性外阴炎。经局部用药以及口 服西药效果不佳。诊见形体消瘦,面容憔悴,两侧面颊可见黑色蝶斑,头晕眼花,耳 鸣,心烦失眠,大便秘结,五心烦热,月经先期,量少,色鲜红。舌质红,苔少而干, 脉细数。证属肾阴亏损,精血内夺,治宜滋肾育精,方以左归丸加减:熟地24g,山萸 肉、天冬、淮山药、枸杞子、龟甲胶各12g,制首乌、丹参各15g,北沙参30g,酸枣 仁10g。水煎服,每日1剂。服15剂后,症状略减,续服1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 拟原方服20剂,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案1疟疾,由素体真阴亏损,阴不制阳,复因疟热再耗其阴,遂成真阴不 足,阴虚内热之证,治以滋补真阴,兼清虚热为法,故予左归丸去养肝明目,强壮筋骨 之杞子、牛膝,加药性寒凉滋阴退热之天冬、女贞子。“腰为肾之府”,故案2腰痛日 久,且伴头晕失眠,咽干遗精等从育阴补肾进治,方用左归丸加杜仲、桑寄生、石斛等 以补肾强腰,益胃生津,药进十余剂,经年之疾几愈,再予青娥丸补肾强筋以善后。案 3之证亦由肝肾阴虚而致:厥阴之脉络阴器,前后二阴为肾之窍,阴器失养以致外阴枯 干,萎缩变色;精血亏少,冲任空虚所以经量少;阴虚内热,则舌红,苔少,脉来细 数。故以左归丸加减,补肝肾、填精血而愈。 [临床报道] 萎缩性外阴炎 以左归丸作汤剂为基本方,萎缩性外阴炎15例。处 方:熟地24g,山茱萸、淮山药、枸杞子、怀牛膝、龟甲胶、菟丝子各12g,何首乌、 丹参各15g。若外阴皮肤干燥严重、阴道分泌物极少者,加玄参15g,知母10g,天冬 12g;外阴瘙痒者,加白鲜皮15g;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0g,柏子仁12g。每日l剂, 水煎3次。第1、2煎混合于早晨空腹服,第3煎于晚临睡前服。结噪:治愈8例,显 效4例。疗程最短者45天,最长者103天,平均74天uj。 [实验研究] 对MSG-大鼠胸腺及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新生期大鼠给予左旋 谷氨酸单钠(MSG)损害下丘脑弓状核(ARC),成年后大鼠除表现生长发育迟缓外, 还可见到胸腺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脾脏淋巴细胞对Con.A诱导的增殖反应减弱。左 归丸能明显改善MSG-大鼠的胸腺与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异常。提示:下丘及脑弓状核 参与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左归丸能明显改善MSG-大鼠的胸腺与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 异常[2I。
河车大造丸 方剂来源 明。《本草纲目》引《诸证辨疑》。原名大造丸。 组成与用法 紫河车工具 龟板60克 黄柏45克 杜仲45克 牛膝36克 麦冬36克 天冬36克 生地(入砂仁末18克,茯苓60 克,同酒煮7次,去茯苓不用)75克 人参36克 将地黄杵为膏,余药为末,和膏加酒为丸,如小豆大;每服6—9 克,曰服2次,开水或淡盐汤送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养阴填精,补肺益肾。主治肺痨虚损,咳嗽潮 热,形体消瘦,神疲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现代临床 常闲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肺结核;又用 于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男子不育等病症。例如; (1)哮喘 用于小儿哮喘缓解期。一般服药2—3个月后,健康 状况有显著改善,偶有感冒或气候变化时,哮喘亦不再复发,或发作时 症状显著减轻(《江苏中医}1963年第工期)。 (2)眩晕 本方加减,治疗数十例。疗效较为满意。其中眩晕甚, 加钩藤;呕吐,加半夏、竹茹,心神不安,加枣仁;口不渴,去麦冬。无紫河 车,用胎盘组织液肌内注射以代之(《湖南医药杂志》1984年第4期)。 (3)男子不育 本方加减,治疗106例。 1个月为1个疗程。结 果。经4个疗程后,无精子者5例,治疗后,妻子受孕2例,精子活动率 低者24例,治疗后活动率增加的有2土例,妻子受孕16例,精于活动 力差者31例,经治好转24例,妻子受孕20例;精于少者5例,治疗后, 精子增多的有2例;精液少者10例,治疗后增加者6例,妻子受孕2 例,前列腺炎18例,治疗后炎症消失者10例,妻子受孕7例,精液不液 化4例,转正常2例,妻子受孕2例;不射精者4例,药后均射精,妻子 受孕;外阴发育不良3例及精子畸形4例,均无效(《辽宁中医杂志》1990年第10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肺肾阴虚,虚损劳伤。方用血肉有情之 品紫河车、龟板滋阴填精,黄柏、茯苓、麦冬泻火除蒸,为其配伍特点。临 床应用以久病虚损、形体消瘦、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为其辨证要点。 食少便溏或中焦有湿浊、痰阻者慎用。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杂病源流犀烛}大造丸,由紫河车、生地、龟板、天冬、麦冬、黄 柏、牛膝、当归、人参、五味子组成;功能滋阴泻火,固肾益气,主治阴虚遗精。 (2)《症因脉治》大造丸,方由熟地、枸杞、菟丝子、杜仲、山药、茯 苓、紫河车组成,功能补益肝肾,主治肝肾虚损.腰酸腰痛。
2.心脾两虚脑鸣与髓亏脑鸣:二者皆为虚证。后者肾亏髓海不足,故脑鸣兼见腰酸、腿软、遗精。心脾两虚脑鸣起于劳倦过度或久病亏损,
气血亏虚,不能上荣清窍,故脑鸣眩晕。血不养心故少寐多梦,心悸健忘;中气不足则气短乏力、食少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皆气
血不足之征。治当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
归脾汤 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归 脾 汤 , (《正体类要》卷下) . [异名] 归脾散(《古今医鉴》卷8)、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u)、归脾饮(《痘 学真传》卷7)、归脾养营汤(《疡科心得集》卷上)。 [组成] 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龙眼肉 远志 酸枣仁炒各一钱(各3g) 木香五分(].5g) 甘草炙三分(1g) 人参一钱(3g)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0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临床运用] .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不足的常用方,临床运用时应以心悸失眠,体 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 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 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本方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证者。
[验案举例] 1.心悸怔忡 《南雅堂医案》: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 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归脾汤。 《续名医类案》卷27: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诊 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 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二十剂,即以此 方作丸,服之痊愈。 2。心痛 《南雅堂医案》: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 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 《脉诀汇辨》: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八月初五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诊其 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三钱、官桂二钱,煎服之。不逾时痛减,续进一剂,痛竟止。 3.失眠 《中医杂志》(1955,2:30):某男,41岁。曾患肺结核及肋膜炎。现因工 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夜间只能睡一二小时,身体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经常 头痛眩晕。查体格中等,稍赢瘦,颜色苍白,脉搏稍弱。投与归脾汤,重用酸枣仁四 钱,连服三剂,诸症好转。 《内蒙古中医药》(1984,1:44):刘某,女,51岁。平素多忧多虑,起初入睡困 难,多梦易醒,反复发作,遂致彻夜不能入睡,随之月经失调,淋漓不断已二年。近日 面浮,午后潮热,双下肢浮肿,面色白黄无华,舌体胖,苔白中厚,脉象双寸关大而无 力,尺脉沉弱。此证系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虚血失统摄,治当健脾益气, 养心宁神,归脾汤去当归,加真珠母15g,白芍12g,水煎,服6剂。服药后自觉症状 稍有减轻,继用上方加味,后服归脾丸调养而愈。 4.痿证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4:62):某男,17岁。因下肢肌肉活动无力, 双手指不能伸握20天就诊。症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给予归脾汤加伸筋草30g、活血藤30g治疗。服6剂后,双手指已恢复正常,又给归脾 丸1盒以巩固疗效。 5.便血 《清代名医医案大全.曹仁伯医案》:便血之前,先见盗汗,盗汗之来,由 于寒热,寒热虽已,而盗汗便血之证不除,脉小而数,气阴两虚之病也。归脾汤去桂 圆,加丹皮、山栀、地榆、桑叶。 6。紫癜 《北京中医》(1953,5:13):某女,23岁。素无其他疾患,惟月经有时不 调。1950年秋即觉心动悸,胃纳不佳,关节酸痛,精神疲倦,下肢皮肤时常出血,有 紫斑点,乃住院,以西药治疗4个月病况无甚转变。现面色苍白,委靡倦怠,月经不 调,食欲不佳,声低微,心动悸,四肢无力,睡眠不佳、关节酸痛,下肢有紫斑点如环 状,大小不一,躯干及上肢较少。乃处以归脾汤作煎剂,每日一服,诸症减轻,继续进 剂至3星期,诸症若失,已照常工作。 7.项疽 《得心集医案》:黄荣青,项外结喉之间,忽生硬疽。延医调治,与疏风 化痰之剂,疽形渐长,按之坚而不痛,不寒不热,不痒不疼。由于思虑郁结,营卫留 滞,以致气结不行,当进益气和营之药,不治而治也。连服归脾数十余剂,其核疽白化 而消。 8.崩漏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产后百脉空虚,气血俱伤,冲任不振,半丹血来 甚涌,所谓冲伤血崩是也。寒热,乳房作胀,五心烦热,诸虚迭见,日以益甚,脉来弦 数无神,先从太阴阳明主治,冀其胃开进食,诸虚可复,归脾汤去木香,加枸杞子。 9.带下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4:60):马某,女,33岁。近一年来白带多, 蹲下时白带滴流而下,质清稀,无臭味。就诊时面色无华,全身无力,背寒肢麻,舌质 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脾气虚弱,寒湿带下,方用归脾汤治疗,3剂后,白带即止。 按语:案1、3为心脾气血两虚,心失所养而见心悸、失眠、怔忡,用本方益气补 血,养心安神而效。案5、6、8之血证均由脾虚血失统摄而致,亦以本方为主,或兼内 热而加清热凉血之品,或虑动血而去木香,皆获良效。案2心痛缘于气血虚损,心失所 养,故以归脾汤化裁,其一加石菖蒲以开通心窍,其二重用人参再加肉桂大补气血之 虚,药证相合,收效甚捷。案4因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痿软不用;案7因气血 不足,营卫涩滞,气结不行而成项疽;案9由脾气虚弱,湿浊下注而发为带下,虽然见 症不一,但均属气血两虚之证,故以归脾汤补益气血,健脾助运,扶正培本而取效。 [临床报道] 1.消化性溃疡 用本方重用木香,治疗消化性溃疡10例,3例1天痛止;6例均 在3天内痛止;1例10天痛减。一般服药2—3天精神开始好转,面色逐渐红润,脉渐 有力,血便渐止。观察2年以上均未见复发。 . 2.神经衰弱 用归脾丸治疗神经衰弱100例。结果:显效工9例,改善72例,无效 9例。临床实践表明,归脾丸对病程短、病情轻者疗效好。对各种抑郁、倦怠、催眠状 态及工作能力低下的病例疗效好;对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如好急躁、易怒的病例,则效 果不满意。用药时间一般需2—4月,用药总量1000—2000g,但对病程短、病情轻者,剂量可酌减。 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以本方为主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5 例,其中病程1—3年者29例,4—6年者6例。结果:完全缓解(血小板计数大于10 万/M3,出血已止,临床症状消失)15例;基本缓解(血小板计数8—10万/mm3, 出血已止,临床症状基本消失)10例;进步(血小板计数比原来上升2万以上,出血部 分停止,临床症状部分消失)9例;无效(血小板计数未增高,出血未止,临床症状未消失)1例;总有效率97.2%。 4.血吸虫病兼心脏杂音 对于血吸虫病兼有心脏杂音者,以西药锑剂为主,同时 以归脾丸辅助治疗。结果84例中,一级杂音55例,用药后杂音消失20例,不变者35 例;二级杂音24例,用药后杂音消失1例,改善8例,不变15例;三级杂音5例,用 药后改善3例,不变2例。当心脏杂音改善或消失后,可进行锑剂治疗血吸虫病L43。 5.更年期综合征 应用本方去龙眼肉,加白芍lOg,煅龙牡各15g为基本方,治疗 更年期综合征18例,面赤者加地骨皮或粉丹皮lOg;情绪不稳,易激动者加浮小麦 30g;水肿者加茯苓皮6g。结果治愈13例,好转5例L5j。 6.崩漏 用本方加减治疗中年崩漏46例,结果:痊愈(流血停止,1年内未复发) 31例;显效(流血停止,半年内未复发)6例;好转(流血减少,或短期停止,不久又 复发)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本组病例最少服药5剂,最多35剂,大 多为10--20剂L6,。另治疗崩漏20例,其中u例属脾虚型,用本方治疗皆获痊愈。一 般服药3—9剂出血全部停止,兼症逐步消失。有1例出血已3个月之久,用本方3剂 后症状减轻,出血减少,服至12剂获愈l”。 7.视疲劳 用归脾汤并结合全身及眼部的不同证候加减,治疗视疲劳39例。疗效 评定标准:持续用视力半小时以上,无视疲劳出现,停药后观察半年以上无复发者为治 愈;持续用视力半小时以上,出现较前减轻的视疲劳者为显效;视疲劳不同程度减轻者 为有效。结果治愈17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7例,服药9—53剂。多数20剂左右(8)。 8.脑外伤后综合征 用本方加减治脑外伤后遗综合征88例,均为脑震荡、脑挫伤 等闭合性颅脑损伤,治疗后仍有头痛、头晕、昏胀、健忘、失眠、耳鸣、注意力不集 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苔白脉细等症状者。以本方治疗后,痊愈41例(45。5%), 显效30例(34%),好转17例(20.5%)。多数病例服药在30剂以下L9)。 9.慢性苯中毒 用本方治疗慢性苯中毒27例,气虚发热,月经不调者重用黄芪 30g;月经淋漓者加阿胶、女贞子、旱莲草;舌有瘀点加丹参、泽兰。结果痊愈6例好转21例[10j
3.肝气郁滞脑鸣与湿热蕴蒸脑鸣:二者皆为实证。 后者起于过食厚味醇酒, 日久湿热蕴积,上壅头部,瘀滞经络,酿成肿物,出现脑鸣。 肝气郁滞脑鸣起于盛怒之后,肝气郁滞,升降失调,清窍不利,故作脑鸣。 辨证时湿热蕴蒸脑鸣常有头痛逐渐加剧,固定不移,眩晕、呕恶,或头生肿物,舌苔黄腻等症;肝气郁滞脑鸣,多随恼怒而加剧,且伴胁
胀、胸闷等肝郁之症,两证不难鉴别。 湿热蕴蒸者治疗上可用清热化湿,解毒行瘀通络法,方用内疏黄连汤佐以活血行瘀之品,如怀疑脑生肿物时,要注意随访检查。
内疏黄连汤 别名黄连内疏汤(《外科心法》卷七)。 处方黄连 芍药 当归 槟榔 木香 黄芩 山栀子 薄荷 桔梗 甘草各30克 连翘60克 制法上药除槟榔、木香为细末外,余并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疮疡热毒炽盛,肿硬木闷,根盘深大,皮色不变,呕哕烦热,大便秽结,脉象沉实者。 用法用量每服30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先服一二服。以后每服加大黄3~6克,以利为度。 备注方中黄连、黄芩、栀子清里热以解毒;连翘、薄荷、桔梗解表热而消肿;当归、白芍活血和营;槟榔、木香行气散结;大黄通便泻火;甘
草调和诸药配合同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
肝气郁滞治宜疏肝解郁,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并注意情绪变化。
加味逍遥散 (《内科摘要》卷下) 当归 芍药 茯苓 白术炒 柴胡各一钱(各 3g) 牡丹皮 山栀炒 甘草炙各五分(各1.5g) 水煎服。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 脾,清热凉血。主治:肝脾血虚,内有郁热。潮热晡热,自汗盗汗,腹胁作痛,头昏目 暗,怔忡不宁,颊赤口干;妇人月经不调,发热咳嗽;或阴中作痛,或阴门肿胀;小儿 El舌生疮,胸乳膨胀;外证遍身瘙痒,或虚热生疮。 该方系逍遥散加丹皮、栀子组成,后世又称之为丹栀逍遥散。丹、栀两味皆能清热 凉血,其中栀子尚可泻火除烦,丹皮亦能活血散瘀。主治虽似逍遥散证,但对兼有郁火 者尤为适宜。 。 逍 遥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9) [异名] 逍遥汤(《圣济总录》卷163)。 [组成] 甘草微炙赤半两(15g)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白芍药 白 术 柴胡去苗各一两(各30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 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共为散,每服6—9g,加煨姜、薄荷少许 共煎汤温服,日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亦有丸剂,每 服6—9g,日服2次)。 [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 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质淡红,脉弦而虚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调肝养血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临床应用时应 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以疏肝解郁;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3.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 者,均可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 肝郁多因情志不遂所致,治疗时须嘱患者心情达观,方能获效。否 则,药“逍遥”而人不逍遥,终无济也。 [验案举例] 1。呕吐 《南雅堂医案》卷3:呕吐时作时止,每吐必尽倾而出,症系肝郁,治法 宜开郁平肝,庶木气条达,则其患自平。仿逍遥散法:柴胡一钱,白芍药三钱,白术三 钱,当归身二钱,白茯苓三钱,陈皮八分,甘草五分,生姜两片。 2.月经不调 《南雅堂医案》卷8:经水不调,咳嗽,潮热往来,骨蒸劳热,口干,
大小便不爽,血虚干燥使然,拟用逍遥散。 3.血风疮,《外科发挥》卷8:一妇人患此作痒,五心烦热,以逍遥散数剂而止。 4。牙痛 《校注妇人良方》卷24:一妇人发热齿痛,日晡益甚,月水不调,此脾经 血虚,用逍遥散加升麻寻愈。后因怒复痛,仍以前药加川芎而痊。 按语:以上4例,系前贤所治,叙述虽简,但寓意了然。案1为肝气犯胃,气逆作 呕,以本方加陈皮理气健脾,既助柴胡疏肝,又增生姜和中,致使肝气调达,胃气自 降,症遂缓解。案2之月经不调,乃血虚有热引发,原属逍遥散主治范围。案3、案4 系本方的引伸应用,皆为妇人所患。而妇女疾病多与肝郁有关,特别是案4,伴有月经 不调,愈后又因怒再发,故均以逍遥散化裁获效。 5.郁证 《历代名方精编》:某女,60岁,农民。1977年6月25日初诊:上月因 丧侄而悲恸成病,右胁及中脘胀满,纳谷少思,左关脉弦,余部皆缓,舌苔糙腻。此属 郁证,治宜逍遥散法。方用:柴胡4。5g,炒当归9g,炒白芍9g,炒白术9g,茯苓12g, 甘草3g丹皮6g,黑山栀9g,香附9g,郁金9g,青陈皮各6g,生大麦芽30g。4剂。 6月30日复诊:脘胁胀满明显好转,纳食增多,脉缓,苔薄白,再用前法善后调理。 前方去丹皮、黑山栀,加佛手4.5g。再服5剂而安。 按语:高年丧侄悲恸,肝木不能条达,肝体失于柔和,致肝气郁滞,又肝病传脾, 而成肝脾不和之证,故见右胁及中脘胀满,纳谷少思;左关脉弦,余部皆缓,舌苔糙 腻,亦肝脾不和之征。治当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方用逍遥散化裁,加丹皮、山栀以杜 其化热之潜;加香附、郁金、青陈皮、生大麦芽以增疏肝理气化滞之效。方证的对,自能调理而安。 ’ 6。黑变病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某女,36岁。初诊:1979年10月13 日。主诉:两年前颜面变黑,逐渐加重,颜面、口唇、齿龈现均呈黑色,肢体疲倦,食 欲不振,两肋及两侧太阳穴时痛,某医院内科诊断为阿狄森病,治疗无效而转中医就 诊。诊查:近查尿17.羟3.5mg/24小时。面部颜色发黑而干燥,口唇、齿龈均呈黑色, 尤以额部及眼周围为甚,耳廓亦现黑色,形体消瘦,神情疲惫,舌苔白薄,舌有诸多黑 斑。语言清利,气息不足。腹部柔软,无压痛,肝脾末扪及。脉沉缓无力。辨证:黑变 病。证属肝郁脾虚,水反侮土。治法:疏肝健脾,实土制水,消退色素。以逍遥散合保 元汤加味。处方:当归lOg,白芍lOg,茯苓lOg,白术9g,甘草9gL柴胡9g,黄芪 lOg,党参lOg,白芷lOg,川芎12g,白僵蚕9g,白鲜皮lOg。水煎服。每日1剂。上 方药进3剂,头痛止,出现手足心热。原方加胡黄连9g。又进药3剂,两胁痛及手足 心热消失,但出现胃中嘈杂,午后疲倦甚,头痛,脉沉细。10月20日以原方去僵蚕、 胡黄连、白芍,加苍术lOg、升麻6g(补中益气汤)。连服药15剂。儿月3日复诊时, 肢体疲倦明显好转,头疼消失,颜面、口唇、齿龈色黑均明显变浅,舌上黑斑消退,脉 象由沉细转缓而有力,但又觉项部发紧,查尿17.羟4.9mg/24小时。效不更方,上方 加葛根15g。进3剂后,项部发紧感消失,却又腹胀,原方加大腹皮9g。又进9剂,腹 胀消失,颜面、口唇、齿龈黑色基本消退,继进原方药16剂。1979年12月11曰复诊 时,精神疲倦消失,食欲胃纳转佳,形体丰腴,脉沉缓转有力,颜面、口唇、齿龈色黑 完全消退,面色转红润。至此痊愈,原方药再进6剂,以巩固疗效。随访5年,未复 发。 近代有人将脑鸣在临床上区分为:真性脑鸣(他人亦可听到)及假性脑鸣(仅为病人主观感觉)。显然真性脑鸣预后不佳。 [文献别录] <证治要诀.眩晕):“头上有鸟雀啾啾之声,……此头脑挟风所为也。”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心悸荡漾,头中鸣,七八年中频发不止,起居饮食如常。此肝胆内风自动,宜镇静之品。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有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曰天蚁,宜茶末吹鼻,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