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迷雾未散,免疫治疗biomaker研究仍在探索中前行

 昵称40699196 2018-11-25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肿瘤免疫治疗改变了许多瘤种的治疗格局,但PD-1/PD-L1抑制剂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治疗时间长、经济负担重、有效率低等问题,因此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筛选获益人群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与PD-1单抗疗效相关性较大的Biomarkers主要是PD-L1表达情况和肿瘤突变负荷(TMB)。目前研究情况如何?PD-L1和TMB距离真正改写临床实践还有多长的路要走?肿瘤资讯采访了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林根教授为您深入解读PD-L1和TMB作为biomaker的现在与未来。

               
林根
教授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导
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
CSWOG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仍存争议:PD-L1表达和TMB检测均问题重重

在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中,PD-L1表达、TMB等作为biomaker的应用为目前研究焦点。聚焦于PD-L1表达的检测,首先是因为目前国内国际有多个检测平台、不尽相同的cut-off值以及不同的检测试剂。目前得到最广泛认可的是22C3抗体,可预测Pembolizumab疗效,该抗体的cut-off值非常明确,用于二线治疗中设定大于等于1%,而50%则为一线治疗获益的cut-off值。但是其他的免疫治疗药物疗效与其他的抗体中并没有很好的相关性,仅仅在绝大多数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到一个趋势:PD-L1表达越高,可能PD-L1或者PD—1抑制剂的疗效越好。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PD-1/PD-L1单抗都缺乏一个明确的PD-L1阈值进行疗效预测。特别是在Checkmate026的试验中纳入了PD-L1表达大于等于5%的患者接受Nivolumab治疗,得到了一个阴性结果,在后续的回顾性研究中,即使将cut-off值设置为50%,仍然未得到阳性结果。在二线应用Atezolizumab的试验中,研究者未设置阈值,但是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无论PD-L1表达为阳性还是阴性)都能够从PD-L1抑制剂中获益,因此在以上两种药物中,PD-L1抗体检测表达情况只能作为补充诊断,而在Pembolizumab应用中,22C3则作为一个伴随诊断,这是两者的区别。以上为PD-L1表达在PD-1/PD-L1单抗单药治疗中的意义,在联合治疗中,PD-L1表达的疗效预测意义更具争议。在checkmate系列和Impower系列研究的联合治疗中未观察到PD-L1表达情况与治疗疗效之间明显相关性。

  相对于PD-L1表达,TMB目前存在的更多问题。首先,检测TMB也存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检测方法和不同的cut-off值。从最早的全外显子的测序到目前广泛开展的Panel测序,从组织到外周血,TMB发展的历程是非常曲折的。目前Atezolizumab和Nivolumab未来可能会侧重于使用TMB预测疗效,因为这两种药中PD-L1表达的预测效力可能欠佳,尚无更优选择。尽管在许多临床试验中观察到TMB对疗效存在一定的疗效预测,但是仍缺乏前瞻性的研究加以验证。Checkmate227试验实际上并非一个绝对意义上的预先设定TMB的研究,尽管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上,但我认为一方面样本量比较低,并且并不是预先设定的临床试验,因此我个人对该试验的结果持保留态度,认为该结果还不能立即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TMB作为biomaker仍存在诸多缺陷,距离真正应用于临床还任重而道远。

携手同行:TMB与PD-L1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

目前,PD-L1的表达跟TMB之间是否存在确切的相关性仍不明确,但从免疫的7个步骤而言,二者分属于免疫反应的不同步骤。PD-L1表达为最后一步,即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这个环节;而TMB代表着肿瘤的免疫原性。那实际上从既往临床试验的数据来看,高TMB跟高PD-L1人群相对独立,因此,在应用上,两者存在互补性,理论上高TMB同时PD-L1高表达的人群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应该是最大的。但从临床实践中来说,因为PD-L1表达在预测Pembolizumab一线、二线疗效的数据是最多的,且检测简单、方便、快速,所以说在临床实践中可将PD-L1检测作为一个优先选择,而费用昂贵的TMB检测则可作为参考。

任重道远:PD-L1和TMB作为biomaker改变临床实践仍道阻且长

NCCN指南是更新很快,得到全世界医生广泛的接受。许多医生开始学肿瘤时就是通过NCCN指南入门的。但由于NCCN指南更新很快,一些证据级别不高的试验、文献被纳入其中,并予以高级别推荐,相对于更稳健的ESMO指南,NCCN指南更激进一些。临床医生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去看,不能盲目以某一个专家或者某一个团队为依据。对国内来说,TMB的发展才到初级阶段,检测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其没有跟临床数据进行捆绑,例如我们没有去探索中国人群的TMB分布的情况跟国外是否相同。因此,国内公司检测的TMB可作为参考,而不能真正指导临床,希望以后能够有学术团队去推动,真正把TMB作为疗效预测标记物纳入前瞻性研究,探索出更具预测意义的cut-off值。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PD-L1表达大于等于50%的人群,若不愿意接受化疗或无法接受靶向治疗,我会建议其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作为一线的尝试,但是在二线治疗中,基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不强烈推荐病人做TMB或者PD-L1表达检测,以后可能会有更好的指标更精准地指导治疗。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我们会推荐进行TMB检测,因为不但可以提示未来获益情况,还可以提示是否会出现超进展,比如MDM2、MDM4,ERFR扩增这些基因改变。对于有条件的患者,可以推荐其进行TMB检测。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len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