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明之配,寒暑之位

 简单了幸福 2018-11-26
     在《黄帝内经》十篇大论里,《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中有这样一段话“太虚寥廓,肇基化元------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 幽显既位:说的是人的命运各得其时令的顺序而生,是生在阴多阴盛的位置,(即幽的时间)。还是生在阳多阳盛的时间。(即明的时间)。寒暑弛张:说的是人身中阴气和阳气,(即营气和卫气)不能脱离和失去每年二十四节气中司天、在泉更治变化的时间。天地之道且然,人身中神气活着之理亦犹然。天地间五运六气的变化尚可知,而诊一个人的脉象,有《黄帝内经》中讲的脉理,即使有持脉法则的真宗,为天下师,但是人间尙卑其道。尤其是病发有余的气,病已经形成,在司天脉口之后,为本而标,先治其本气,后治其标气。对于那些病发太过有余而又不足的气,在脉口前已经结成,都是标而本,先治其标气,后治其本气。只要是诊出两间气,即上关脉或下关脉中有病气盛,又知道是两种气相交,就要并行,独盛的气必反行。但是书中说的“幽明之配,寒暑之位”又在哪里呢?怎样理解呢?所以我不得不详细的解释一下《至真要大论74》里这大段的经文: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二十八星说:在五运六气的运转地生成中,时间到而气也到;时间到而气太过交在前; 时间到而气不及交在后,即五运六气中说的正化的气不用说了。只说早晏对化的气,只说时令至节气的时间。如时令至立夏的节气,而五运六气已经走到了,小满中气初候的气上,为未至而至的气。如 时令至立夏的节气,而五运六气还在谷雨中气末候五天的时间,为至而不至的气,故有早晏何如的问题?

这里说的早晏。不是正司化令的实气,而说的是对司化令的虚气。在正司化令中,如少阳的气司天,太一“庚”的日气一定交少阳司天之后,太阴的间气上;太一“壬”的日气一定交少阳司天之前,阳明的间气上;太一“丙”的日气一定正好交少阳司天之本宫上。

在相交的留居时,如果太一“庚”的日气交在太阴本气的表面;如果太一“丙”的寒气交在少阳的本气表面;如果太一的日气“壬”的风气交在阳明的本气表面。叫当其位正化的气。

在相交的留居时,如果太一的日气入里,“庚”的燥气交在太阴的标气处,太一的日气入里,“丙”的寒气交在少阳的标气处;太一的日气入里,“壬”的风气交在阳明的标气处。叫当其位对化的气。

以上五运六气的运行,都叫当其位,当其时,正司化令的实气,都是在同一个节气,或同一个中气里行令,同一个侯气五天中的气。诊脉时都是当时新得的病。

“岐伯说,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说的是立夏时间的气先走到了小满初候的气里,或者说是立夏时间的气,来得太迟了,太一的日气还在谷雨末候的气中。故胜气至已成了病气,这种邪气不是生在当其位的前边的时令,就是生在当其位的后边的时令。这样的气一旦愠愠发作,又必然产生另一种反气的病气,为复气。这里说的胜气和复气都是当其时,非其位的气,对司化令的气。阴气叫柔气,阳气叫刚气。当其时,非其位对司化令生成的气与当其位,当其时,说的正司正化在本气,对化在标气不是同一嘛事。如果用一年中春夏秋冬来表示,更为明白。

如:如一年中第二运第三气,夏至前“芒种”节气的第三候气的五天中,为当其位,当其时的时间论气诊脉,阳明燥气的本气司天,少阴在泉。在天的六气临御的时候,阳明司天的燥气临御在了夏天和整个天周中,少阴司天的气临御在了在泉冬天之位。厥阴司天的气临御在了秋天之位,太阴司天的气临御在了春天之位。在中华大地上,东西南北,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四个方向各个方向都有一个司天的气主管临御着大地的天气,而阳明的燥气又主管临御着整个中华大地,万物从之,由之。从也要从,不从也要从。人的脉象也要应之,应者生,违者病。

但是,当客气太一的日气合到芒种末候的时候,六戊、六癸的日气一定是合到了厥阴间气司天之位又入了里,交在了秋天的时间里;六甲、六己的日气一定是合到了太阴间气司天之位又入了里,交在了春天的时间里。这就是说,夏天芒种的夏气,戊火,癸火的气太过又有余,先时交到了秋天时令的凉气中。夏天芒种的湿气“甲”,湿气“己”太过有余的气,在芒种的后时,郁在了春天的阳气中,来得太晚,太迟了。所以胜气有微有甚,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或先时而至。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都在四维。

以夏天为准,论气,秋天是夏天的四维,为始于阳,终于阴凉;春天是夏天的四维,始于温,终于暑。同理:以冬天为准,初夏是冬天的四维,始于寒,终于温;冬天是长夏和秋天的四维,始于凉,终于寒。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只要是用干支把五运六气表示出来,再用“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方法,人天合一,谨按四维论气,干支代表的气,就像侦察员侦察气候一样,其始可知,其终可见,故“斥候皆归”。凡是这样生成的气,化成的气,胜气盛,反气必生,反气也必胜。胜气盛,报复的气也跟着生。故“复以萌也”。诊脉同样是诊到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人迎脉大于尺脉。在《灵枢经》中,正司化气为实气生成的病与对司化气为虚气生成的病,都明显的区别开了。如《终始九》中说,“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为少阴在泉为尺脉,病在足少阳,为正化。“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为少阴在泉为尺脉,病在手少阳,为对化。“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 为少阳在泉为尺脉,病在足太阳,为正化。“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为少阳在泉为尺脉,病在手太阳,为对化。“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 为太阴在泉为尺脉,病在足阳明,为正化。“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为太阴在泉为尺脉,病在手阳明,为对化。

 帝曰差有数乎?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大寒的中气是本年与上一年的分界线。按照“超不过九”,叫“超气”,为开始至大寒论年气,为时令没到本年,而五运六气先到了本年;五运六气后时为“接不过五”,叫“接气”, 为开始至大寒论年气,为大寒的中气在上一年,而五运六气还没有到本年。只有时令至大寒日,五运六气也正好至大寒日,叫正气正好至本年。五运六气的运行与节气之间都有早晏。按月令看,差了三十天。按侯气论,差了十五天。故五运六气的运转行至节气和中气的时间有一个天数的差。故五运六气的运转一日行一度,一度为一天。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

天地间五运六气的运行与节气有一个早晏数的差,而司天在泉的寸脉和尺脉的脉象,总是按照“超不过九”,“接不过五”,子午卯酉日为节气、中气开始的第一天,为脉象随着更治而变化,人的生命才会正常。人的脉象总是象节气到而时令也正好到,更换司天的脉象,在泉的脉象,晷刻不差。所以正常的节气或中气开始的时间,都是从符头为甲己,地支为子午卯酉的日子开始。故时间的差同正常诊脉的方法一样。到节气子午卯酉的符头的那一天,五运六气与时令的那个气差,就在气运行的五步一右迁和六步一相会中按时消去了。所以人活着,脉象总是由着五运六气的变化而更换着。

凡不是按照节气到,而时令也正好到,更换司天的脉象,在泉的脉象的人,当然必然出现病气的脉象。

如果春运是当其位,肝脏定位为东方,统帅人身十一藏,共60天,六气所临,五运所至非其位,肾水位的沉脉胜过当其位司天的寸脉,故“春不沉”。为 去而已去,或不去的脉象;阴气塞住,来晚的气,为病气;

如果夏运是当其位,心脏定位为南方,统帅人身十一藏,共60天,六气所临,五运所至非其位,肝木位的弦脉胜过当其位司天寸脉,故“夏不弦”。为 去而已去,又不去的脉象;为阳气塞住,为来晚的气,为病气;

如果冬运是当其位,肾脏定位在北方,统帅人身十一藏,共60天,六气所临,五运所至非其位,肺金位的涩脉胜过当其位司天的寸脉故“冬不涩”。为 去而已去,又不去的脉象;阴气塞住,来晚的气,为病气;

如果秋运是当其位,肺脏定位为西方,统帅人身十一藏,共60天,六气所临,五运所至非其位,心脏夏天位的浮脉胜过当其位司天的寸脉,故“秋不数”。为 去而已去,又不去的脉象;为阳气塞住,为来晚的气,为病气;故谓四塞的脉。都是闭塞而无所行的脉象。都是在当其位重见的脉,重复参合的脉,都是司天的气已去而脉气尚还在,故为非其位又应的脉,为病的脉象。

还有长夏,初夏的时间,各有60天都是同理。

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中医诊脉都要“以所临的脏位,命其病者也”。都是以五脏定位,象天地间五运六气运转一样,六气所御,司天为寸脉,在泉的气位尺脉,四间气为上关脉下关脉,把人的脉气合到五运六气的运转中,五运所至,气不相得为病,相得为和,为不病。先以六气所临五脏,而后再论五脏的病。五运六气以司天的气与间气相守,司天的气为王气,间气为从气。人的寸脉为真气脉,关脉为从气脉。司天的寸脉不能失守,关脉与寸脉如果不能权衡。司天的脉为动,关脉为静。阴阳的气,静而生化,动变为苛疾病气起。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在一年五运六气的运转中,正月和六月两月合为少阳,二月和五月两月合为太阳,三月和四月两月合为阳明,这是以冬天的时令为准,为当其位,说前半年的六个月中,两个阳月相合,阳与阳气相合,都合成了阳气,都合在了非其位冬令前的六个月中。所以说阳就是明,两阳相交为明,为暑,为重阳。故“两阳合明,故曰明”。叫始于阳,终于阳。

七月和十二月两月合为少阴,八月和十一月两月合为太阴,九月和十月两月合为厥阴,这是以冬天的时令为准,为当其位,说后半年的六个月中,两个阴月相合,阴与阴气相合,都合成了阴气,都合在了非其位冬令后的六个月中。所以说阴就是幽,两阴相交为幽,为寒,为重阴。故“两阴交尽,故曰幽”。叫始于阴,终于阴。

以上这叫“幽和明”,“寒和暑”即幽显既位,寒暑弛张。

帝曰分至何如?

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在非其位的相交中,当阴和阳,即幽和明,寒和暑,再和到一起时,是怎样呢?

阴气交到阳气上为到。阳气交到阴气上为到。两气没交到一起,不叫至。两气相交,必须用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合于天光的方法,才能使阴与阳,阳与阴,阳与阳,阴与阴合到一起。在幽明与寒暑的相交中,说的是司天主气的时间,而气交在了在泉主气的时间;在泉主气的时间,而气交在了司天主气的时间。即以寸脉为准,寸脉失守,人迎大于寸脉;以尺脉为准,尺脉失守,人迎大于尺脉。

2018年夏至气是下降的,太阴在泉,第一天是公历6.16,己卯日湿土的气交在了少阴又入了里,交在了夏至后的初夏中,为气的开始,这叫正交。时至夏至,气也至夏至。6.17.庚辰日的气交在了太阴又入了里,交在了夏至的夏天中,气的开始,这叫正交。时至夏至,气也至夏至。6.18.辛巳日的气交在了少阳又入了里,交在了夏至前方的长夏中,为气的开始,这叫正交。时至夏至,气也至夏至。这叫当其时,当其位的气,为正司化令的实气。都是夏至的气,为至则气同的气。

6.19日,为壬午日的风气交在了阳明又入了里,交在了秋天,在当其位夏至的时令,而气交在了秋天,这叫把夏至的气分开了,为之分。这叫气动生乖忤。6.20.日,为癸未日的火气交在了厥阴又入了里,交在了春天,在当气位夏至的时令,而气交在了春天,这叫把夏至的气分开了,为之分,动生乖忤。这叫当其时,非其位的气,为对司化令的虚气。把夏至的气分开了,为之分。

故“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当夏至的气分开的开始,如6.19日,为壬午日的风气交在了阳明又入了里,交在了秋天时,壬的风气为阳,又始于夏至的阳气,行的是本气。而终于秋令,秋令是标气。故始于暑,终于凉。所以叫先治标,后治本。明幽之配而相见,先明后幽,先阳后阴,阳气有余又从阳气中分出,至秋不得气。成了幽明之配。壬风始于夏,终于秋,成了暑凉之位,即与寒暑之位同理。6.20.日,为癸未日的火气交在了厥阴又入了里,交在了春天,在当其时气位,夏至的时令,而气交在了春天。这是时令到了夏天夏至的中气,而五运六气的日气癸未还在芒种末候厥阴本气的时间,成了至而不至的气。所以叫先治本,后治标。虽然是始于火,又终于火,应该“两明”相见,在夏至后又得气,是被阴气塞住了,来得太迟了。故两阴相见为阳尽,为厥阴。两阳相见为阴尽,为阳明。始于阳,终于阴;始于阴,终于阳。这里所说的阴阳都是虚气,故“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都是对司化令的虚气。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当我们知道了在冬至看气,春气始于前;夏至看气,秋气始于前;在秋分看气,夏气始于后;春分看气,冬至始于后。六气临御,六气往复,主气时有很多时间是不正常的。应该是司天的天上主气,以寸脉为准,随其攸利;在泉的天下主气,以尺脉为准,随其攸利。但是当出现了“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的虚气,都要以邪气入里,以五脏的精去为准,论其天理,论邪气诊脉。故“正其味,则其要”。

少阴的本气司天,为当其时的气失守,少阳的标气之主气,先甘后咸;太阴司天的本气为当其时的气失守,阳明的标气之主,先辛后酸;少阳的本气司天为当其时的气失守,太阳的标气之主,先咸后苦;阳明的本气司天为当其时的气失守,厥阴的标气阴气之主,先酸后辛;太阳的本气寒气司天为当其时的气失守,少阴的火气之主,先甘后咸;厥阴的本气风气司天为当其时的气失守,太阴的标气之主,先苦后甘。这都叫气动生乖忤,气动生出了不顺从司天的气,都是生出了不和睦的气,都是要先消去的气,先治去的气。故“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在五气的交合,盈虚更作,论六气分治,五运六气的运转中,在用寸脉,和尺脉的诊病中,《至真要大论篇七十四》是从6574,这十篇大论中,运用五运六气运转,最真实,最直接,最具体,最能体现天道与医理实际相结合的一篇文章。五运六气运转的方法,排法,查法,相交和分开,真是到了最后全面用病情说真事、验病情的一篇文章。我认为“胜复之变”这一大段也是《至真要大论篇七十四》最难说明白的一段。故细细的诠释一遍。如果《至真要大论篇七十四》这篇文章看明白,当然,也就看明白了《内经》的十篇大论了,《黄帝内经》其它71篇文章都不在话下。故74篇,是到了真理全都要把它说明白的时候了。我认为难就难在,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浑束为一”,许多复杂的问题都融合归纳到一起了。在诊脉时,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象引绳,关脉和寸脉上下阴阳不同,但又同出一气,同入同出,诊的是五脏。《灵枢经·外揣》都是用形容的方法讲述问题。《甲乙经·经脉第一上工,中工,下工》只用按其本,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论病。《医宗金鉴》胜复歌,运气所至先后时歌,天时地化歌都同《内经》无新意。马莳把幽明说成东南西北为幽明相交,西南东北为寒暑相交,事虽明,但非常粗略。所谓胜至,论复气的胜复之动,如果没有看明白,还说五运六气的运用,都是自吹自擂。尤其是敢用电视讲课的大家们,尤其是所谓“土郎中”,所谓的“中医药的教授”,更应该自明。我们把它译一遍,如遇到会运用者,欢迎给我们提出批评指正。

拄其间  锷未残     

 2018.11.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