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药不同效】3位名医巧用半夏解疑难

 中医药方便 2018-11-26

华医世界



图*熊继柏教授在讲透经方”授课


学习经方,一定要清楚药理。


同一种药材,

不同的配伍,

作用于方剂,

可以治疗不同的病症。


今天小师妹为大家整理的是刘渡舟老先生、熊继柏教授、钱伯文教授的临床用半夏医案三则,希望大家能根据药性,系统学习,提高医术,加强疗效。


三分钟读完,学会临床用半夏 

HUA YI WORLD



半夏,出自《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半夏植株


由于生用半夏有,所以我们使用半夏时多半需要炮制半夏因炮制的方法不同炮制后的半夏功效也不同


清半夏


清半夏


白矾炮制的半夏。


炮制后的半夏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

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锥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

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燥湿化痰


中医学家

刘渡舟教授


孙某,男,37岁。


初诊日期:

1993年9月26日。一年前患胃病,曾诊为“浅表性胃炎”。

现心下痞满,时时恶心,噫气频频,大便溏薄。舌苔白而腻,脉弦而带滑。


自诉有嗜酒之癖,辨证为酒湿伤及中州,脾胃升降失调,阴阳之气痞塞不通,而又痰气胶结,吴谦称为:“痰气痞”者是也。


由于此证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因此治法若单纯治寒、治热、治虚、治实皆搔不到痒处。

只宜调和脾胃,协调中州阴阳。


《金匮要略方论》指示“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疏方:


半夏15g,黄连10g,黄芩6g

干姜10g,党参10g,炙草10g

大枣7枚


患者服药4小时许,大便排泄出痰絮物,似涎如胶甚多,而恶心与噫气随之大减。服药3剂,病告痊愈。


按语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的代表方。方中用芩、连苦寒以降胃气;用干姜之辛以温脾;用参、草、枣以补虚;用半夏化痰和胃降逆以消痞。


可见该方集寒热补消之药于一体,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甘补,以达到恢复脾胃升降之目的。


尤以半夏重用为君,独具涤痰开结,和胃降逆之功,正是针对痰气痞而设。

故患者服药后大便排出痰絮物是不足为奇的。


姜半夏


姜半夏


炮制过的半夏。


炮制后的半夏为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表面棕色至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降逆止呕


全国名老中医

钱伯文教授


龚××,女48岁


甲状腺左侧发现桂圆大小一个肿核(约2.5×2cm),质较硬,表面光滑,按之不痛,

随吞咽可上下移动。同位素扫描为凉结节。


诊断为甲状腺瘤,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惟胃纳稍差、苔腻质淡、脉细涩。


辨证为痰湿凝聚,治以健脾化湿,消肿软坚之法用二陈汤和复方夏枯草膏加减。


炒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

夏枯草、当归、昆布、煅牡蛎

浙贝母、橘叶、天龙


14剂。

二诊上药服后肿核续见缩小,首方既效,仍宗上意治之原方加黄药子。


三诊服上药后,左侧肿核续见缩小,胃纳亦可,苔腻已化,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天葵子、大枣,去白术。


四诊肿块缩小至蚕豆样大嘱原方再服用,以后复查肿核消失。


按语


上述病例,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辨证治疗,分别予以海藻玉壶汤,内消瘰疬丸,复方夏枯草膏以及二陈汤等加减,均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但其一是由于侧重肝郁化火,灼伤津液,痰火胶结致成肿核

故在治疗时用子夏枯草、昆布、海藻、牡蛎等药之外,加香附、橘叶行气解郁之品,以疏肝解郁,以六味地黄丸滋阴之品以降其火,

其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不致寒凉太过而影响脾胃的运化。


其二为痰湿积滞,凝聚成核

因此除用夏枯草、昆布、牡蛎等软坚药之外,重用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等,健脾化湿之品以助消散痰凝之功,

此外天龙对腺癌也有一定的消散作用,故常常配合应用。


法半夏


法半夏


生石灰炮制过的半夏。


为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粉末淡黄色至黄色。


健脾燥湿


国医大师

熊继柏教授


张某,女,70岁,电话询诊病例。


2005年3月21日初诊:其家人电话中诉:其母患失眠长达30年之久,近10年来逐渐加重,长期靠服用安眠药维持每晚睡2~3个小时,


如果偶未及时服用安眠药,则彻夜不眠。由于长期失眠,病者常觉气短、乏力、心悸。


但近10年来,出现明显的恶寒畏冷症状,一身畏冷,

尤其是脘腹部特别感觉寒冷,即使是在暑热炎天,也必须用棉毯裹腹。


且一定要进热饮热食,若饮食的温度稍低,则下咽之后立觉腹部寒冷如冰。

患者一再申述,这种恶寒畏冷较失眠更难忍受。


辨证:阳虚失眠


治法:温阳安神


主方:半夏秫米汤合桂枝加龙牡汤。

处方:


法半夏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

龙齿30克,生牡蛎30克,炙甘草10克

大枣10克,生姜3片

糯小米30克(纱布包同煎)


15剂,日1剂,水煎服。


4月23日二诊

病家电话中诉称:服上方15剂后,觉效果较好,主要是寒冷有所减轻,睡眠亦觉改善。

遂自将前方再取15剂,现已服完30剂,取效明显,要求再予处方。


详询其症状,失眠明显减轻,饮食已不再需要高温,腹部仍感畏寒,但其冷势大减,原所裹棉毯近日已经撤除。

询其口不干渴,小便不黄,大便正常,嘱以原方再进30剂。


5月25日三诊

病家电话致谢,诉其母失眠已大大改善,现已停止服用安眠西药。

恶寒症状已完全解除,饮食已正常,精神亦明显转佳。


但素有腰痛、足跟痛等疾,要求再予处方,一并治疗,并进一步巩固疗效。

遂再拟原方加减。

处方:


法半夏10克,桂枝4克,白芍10克

龙齿30克,生牡蛎30克,炙甘草10克

大枣10克,杜仲20克,补骨脂20克

糯小米30克


嘱再进30剂,以获痊愈。


按语


长期失眠而并见严重的恶寒畏冷,且畏进一切凉饮冷食,其阳虚证象已很显然,故断其为阳虚失眠


《灵枢·邪客》指出:“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


并指出:“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本案所取半夏秫米汤,实遵《内经》之旨。


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本用治阳虚而不能固摄阴精的失精家。

此本《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之义,故借用之,温阳以安神也


此外还有化痰消食用的半夏曲,

用于湿痰兼阴虚者的青盐半夏,

功善清热化痰的竹沥半夏等等。

你在临床中又是怎样用半夏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