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国武卒精锐冠于天下,为何屡败于秦国,因为秦国搞的是这种制度

 半梦书斋 2018-11-27

战国末期是秦国独强,在中期是齐秦两霸,但是在早期,是魏国为霸主的天下,魏国处于中原,东有齐,西有秦,南有楚,北有赵,就算和小兄弟韩国关系也不算和睦,为何能称霸呢?很重要的就是魏国的武卒。

魏国武卒是魏国搞出来的精锐部队,《汉书》中记载:“魏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盈)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如此,则其地虽广,其税必寡,其气力数年而衰。是危国之兵也。

魏国武卒精锐冠于天下,为何屡败于秦国,因为秦国搞的是这种制度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魏国的武卒能做到:身穿三套拥身甲、能拉开十二石的弩、背着能装五十只箭矢的器具、把戈扛在肩上头戴盔帽、腰挂利剑、带三天的干粮半天疾行一百里。这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中最强悍的步兵,即便在中国古代史上论单兵能力,能比得上武卒的也不多,所以魏国靠武卒在一开始打遍天下无敌手,成就霸业。

但是为何魏国后期衰落了,尤其是屡败于秦国呢?这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魏国武卒的原因,魏国武卒强是强,但是他这种强大是有代价的,魏国入选武卒的,就免除他家的徭役和宅田税,退役后依然享受上述权利。

这本质上就是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尤其是小贵族的待遇,只是没有贵族待遇那么好,也用不着贵族那么多讲究和礼仪,所以诸侯国养士养贵族大概只能养几千,而魏国武卒能几万,春秋有几千这样的士就能称霸,而魏国能靠几万武卒称霸便没有什么稀奇了。

魏国武卒精锐冠于天下,为何屡败于秦国,因为秦国搞的是这种制度

可是问题武卒的问题也很大,这样的培养太贵了,荀子就认为此制的缺点是士卒的体力保持不了几年,但优待条件不便剥夺,又不能不补选。于是,受到优待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的税收必然越来越少。因此荀子判断:“此危国之兵也。”

另外一方面原因,秦国是使用了另外一种养兵的方式,《汉书》认为秦之锐士比魏国之武卒还要强,秦国采取奖励耕战制度,秦人要发家,只有靠军功,秦人为了斩首可以不顾一切拼死作战,所以秦之锐士比魏之武卒还要强势。

表面上这是奖励耕战,军功第一的制度,但实际上呢,这就是一种全民皆兵的动员兵制,这是当时最先进的兵制,从历史角度上看也是如此,魏国的武卒相当于职业兵制度,军队以精锐为主,军队少而精,这在短时期的战斗中是占据优势的,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军事史都证明了这点。

魏国武卒精锐冠于天下,为何屡败于秦国,因为秦国搞的是这种制度

但是呢,在长期征战中,最终都是动员兵制取代了职业兵制度,举个例子,近代欧洲,一开始作战都是以少量军队作战为主,军队打赢了,就赢了,可是从普鲁士开始,法国拿破仑时期壮大的全民动员制一下子就把这些职业兵打的落花流水,到了一战更加进化成总体战,国家作战看的是国力和人口,而不是少量精锐。

回到战国时期,也是一样的,一开始战国初期的作战还是延续了春秋的作战模式,以精锐为主,魏国的武卒只是取代了春秋的士成为精锐。但是战国中后期的作战规模越来越大,动不动几十万,这时的作战看的不是少量精锐,而是整体国力和动员能力了,在这方面,秦国国力最强,动员能力,在奖励军功制度下,动员能力也是最强的,所以秦国能越打越强,即便失败一次,马上能动员兵力卷土重来,和之前的兵没有多少区别。而魏国不行,魏国打仗靠的是精锐,这次打赢了,下次也打赢了,但是精锐会越来越少,一旦遭遇大的败仗,根本无法得到补充。

所以秦国能拉出一波波的士兵进攻,越打越强,而魏国总共就那么一点兵,越打越弱,所以魏国遭遇马陵之战这种大败仗后,就一蹶不振,而秦国打了败仗总能卷土重来,说到底这就是全面动员兵制对职业精兵制度的全面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