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问题戳中了天一阁副馆长的泪点?

 星河岁月 2018-11-29


“天一阁”外景  (本文图片均来自 “天一阁”博物馆)  




北书库内部陈列      



天一阁   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天一阁”被誉为藏书史上的奇迹。它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存世历史最悠久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如今,天一阁已由一座私家藏书楼发展成为一座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教、旅游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

我是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张亮,关于天一阁博物馆的历史渊源、典藏研究、文物保护等问题,欢迎向我提问。



澎友:450年来天一阁有没有发生过火灾?有没有因为防火需要而形成的独特规矩?


张亮:是的,我可以自豪的说,天一阁四个半世纪以来,从未发生火灾!

这位网友好,您如果网上搜索一下,一般会告诉你天一阁防火的几个重点:一是名字防火,因为取自郑玄《易经》注里面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二是格局防火,如藏书楼前面有水池可以随时取水救火,藏书楼建于生活区东侧,两边有小弄隔开,一旦生活区起火则火势无法蔓延至藏书楼等等。

但是我觉得还有两点更为重要:

一方面是严格的制度。实际上天一阁的第二代主人——范钦长子——范大冲以后,天一阁的管理制度日趋严格,如:不得带烟酒上楼;子孙集齐方得开锁;不准无故开门入阁;不得私领亲友登阁和打开书柜等等。这种近乎“变态”的制度尽管在今天看来十分不利于藏书发挥作用,但是在客观上竟然成为了保住藏书楼的重要保证!

另一方面,不得不说是上天的眷顾。因为一个家族再严守制度,是无法绝对保住书和楼穿越四个世纪的。从太平天国到鸦片战争,从军阀混战到日军侵华,宁波城从来没能独善其身。但天一阁确实神奇地从天灾人祸中活了下来,称她是奇迹我想不为过吧。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严守当年的传统,所有电线、灯火、电子设备均不进入藏书楼围墙之内。而藏书楼内的藏书,则已经放入了2010年投入使用的现代化库房之内,防火能力当然是古代所无法比拟的。

愿天佑宁波,我等当全力以赴,再续奇迹!



澎友:能否介绍一下天一阁的镇馆之宝?现在还在进行收集藏书吗?如果有主要通过哪些渠道?


张亮:天一阁最具有特色、最值得我们骄傲的馆藏,当属明代科举录和地方志。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包括登科录、乡试录、会试录、武举录,明代各级科举考试的考生情况、有关试卷、人事档案均有涉及。天一阁尚存明代科举录三百七十种,九成以上均为海内孤本。

天一阁也是收藏明代地方志最多的单位之一主要集中在明代中期所修编的志书,其中有一百七十二种志书,如嘉靖《真定府志》、弘治《上海志》、嘉靖《河间府志》等是当地现存方志中最早的志书。

天一阁从民国开始至今,从未停止过寻找历代散出书籍的工作,尽管十分艰难,但是我们从未放弃。

民国年间,天一阁藏书曾经从明代的七万多卷下降到一万多卷(不含乾隆所赐一万卷《古今图书集成》),建国后至今,天一阁已有古籍30万卷16万册2.2万余种,善本古籍5000余种、3万余册。

建国后我们新增古籍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捐赠,天一阁丰富的馆藏既来自于范氏天一阁的旧藏,也得益于宁波一大批收藏家的捐赠,这种捐赠仍在持续。二是征集,就是尝试通过拍卖、购买等市场化手段征集古籍。



彭友:张老师,能分享一下在天一阁工作是怎样的体验吗?


张亮:这个问题算是戳中我的泪点了。

每当我遇到痛苦和困难时,都会一个人走到天一阁前庭院的兰亭中坐一坐,看着藏书楼提醒自己:这么多苦难,如此脆弱的木头房子和纸本书籍都过来了,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澎友:现在天一阁还在收藏古籍么,阁上现在还藏书么,你们古籍数字平台做的还不错,能开放更多资源么?


张亮:天一阁一直在持续征集古籍,我从另一个方面给大家一组数据:

第一代藏书楼——天一阁(或称宝书楼),面积约480平方米,从明嘉靖末年使用至1970年代,因藏书量增加和保护古建筑本体需要不再作为书库使用。

第二代藏书楼——天一阁博物馆北书库,面积约1000平方米,从1980年代至2009年作为藏书楼使用,因藏书增加、面积不够而停止作为书库使用,现一楼用作展厅,二楼、三楼作为传统修复工作场所。

第三代藏书楼——天一阁博物馆古籍库房,主库区面积超过1300平方米,从2010年开始使用,保存条件符合现有标准,但面积还是不够,现在我们计划将所有在副库区办公的非库房管理、研究人员全部撤出,进一步增加书库使用面积,因为在天一阁,书永远比人重要。

今天下午,我的同事告诉我,从今年一月至今,我们已经征集古籍文献406种,1004册,明年的征集内容,有些已经在对接了。

关于古籍内容服务的问题,我在前面已经多次解释过了。明年即将出版的《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中,包含了天一阁馆藏的历代方志,换句话说我们已经把老本都拿出来了。数字化方面,由于古籍数量庞大而且扫描效率较低(说实话也不敢快,每一张纸都是宝贝),尽管此项工作已经开展了好几年,但依然在持续进行中,我想随着此项工作的推进,将会进一步推动我们古籍的出版和数字化公众服务工作。



万历十四年、二十三年、十七年、二十三年进士履历便 览



明朝首科 洪武四年会试录



澎友:天一阁现在存的古书还有多少,之前窃走的还能找到吗?


张亮:天一阁现有古籍30万卷16万册2.2万余种,善本古籍5000余种、3万余册。

目前最著名的是明代地方志、科举录、政书、明代文集、家谱等。如天一阁现存明代地方志271种,其中164种是孤本,保留了原始的包背装;明代科举录有80%收藏于天一阁,现存371种,其中90%是海内孤本;还有一大批明抄本和稿抄本,如前几年研究整理的明抄本《天圣令》,虽是残本,却记载着失传的唐《令》、宋《令》,是目前传世的唐宋时期的唯一一部令典,对于研究中国的法制史及对古代东亚律令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此外,天一阁所藏字画中不乏黄庭坚、吴镇、文征明等历代名人佳作。在碑帖收藏中也有不少珍品,如神龙本《兰亭序》帖石被清代书法家翁方纲誉为“海内褚本兰亭之冠”。

由于明代之后,天一阁藏书历代都有散佚,期间又经过了四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要全部搞清楚去向并追回绝非朝夕之功。但是散佚书籍的访归工作,天一阁从未放弃,近几十年来,依靠天一阁前辈精心搜集和一些藏书家的慷慨捐赠,已经有一百多部、七百余册散佚书籍回到天一阁。

至于鉴定依据,涉及古籍版本目录学专业知识,这里说一个大概:一是天一阁现存旧目,这些历史上的书目记载着天一阁曾经有过的书;二是藏书印章,古时天一阁部分书籍是有藏书章的,如“天一阁”、“天一阁主人”“古司马氏”、“东明山人之印”等等;三是抄本风貌,天一阁有众多明代抄本,用当年的面纸、印蓝丝栏、朱丝栏或乌丝栏等,可以通过核对行格和抄写笔迹大致确定;四是外部形态,线装书的大量普及是从明代后期开始的,天一阁所藏天启之前旧本,多为包背装,蓝色或棕色封皮,较为古朴。当然实际确认工作更为复杂,这里只是提供几条大概的思路。



澎友:张老师,可否讲几个关于天一阁的奇闻异事?


张亮:那就讲一个故事吧,虽然我不太会讲故事。

在前面的回答里,我曾经提到过范家以前用芸香草除虫的事情,关于这芸香草,却还有一段凄美的故事(记载于清代谢堃《春草堂集》)。

清代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个嗜书如命的才女。有一次听到丘知府说道:“范氏天一阁内藏书甚多,而且多为罕见孤本,他们家还有一个让书籍不会生蛀虫的方法,就是使用淡绿色、半干燥的芸香草。”自此之后,钱姑娘日日夜夜心心念念想去范府看书,因听说外族人不得登楼,最后竟然想出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托丘知府为媒,嫁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为妻,希望成为范家人之后可以实现登阁读书的夙愿。

婚后,钱绣芸满怀登阁希望,对范秀才提出要上天一阁看书的要求,却被夫君告知:“范家有书不出阁、女不上楼的家规,女子登阁看书,是万万办不到的!”

钱姑娘听闻如遭雷击,神情恍惚,泪如雨下,说道:“妾身之所以嫁到你家,为的是能见到书中字、能闻到芸草香,若不能如意,此生亦无可恋。夫君若还念及夫妻之情,待我死后,请将我葬于天一阁东侧,妾身就可以瞑目了。”

不久,这位为了书而赌上一生幸福,为了书而放弃生活希望的奇女子,郁郁而终。据说,她的灵魂最终化为了书叶中的片片芸香草,永远地伴随着她所钟爱的书籍,这或许是她最好的归宿吧!

去年,天一阁的同事们曾经根据这个故事排演过微型话剧《秀芸嫁夫》,我的角色就是范邦柱秀才,当时感觉自己应该是最憋屈的那个人……



澎友:天一阁的藏书在清代有没有受“文字狱”影响,或者在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有没有受影响,删减毁坏过古籍?


张亮:关于天一阁藏书经历的苦难,确实可以用那句“风雨天一阁”来形容啊。

黄宗羲在其《天一阁藏书记》开头部分写到:“读书难,藏书犹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民国著名藏书家冯贞群先生总结天一阁藏书曾经历五次劫难:

第一劫,明清易代之时,由于社会动乱损失过一批书籍,但当时藏书“犹存十之七八”。

第二劫,乾隆皇帝编纂《四库全书》,天一阁进呈藏书六百三十八种,皇帝虽然说过要归还,但最终献出去的书却没有回来。

第三劫,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占领宁波,闯进天一阁掠走舆地类书籍数十种。

第四劫,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入宁波前后,小偷趁乱拆毁阁后墙垣,偷出藏书论斤贱卖给造纸商人。有一宁波人出千金回购了部分散出之书,藏在一处,但这些救回来的书籍却于同治二十一年的一场火灾中灰飞烟灭。

第五劫,1914年上海几个书商雇佣盗贼薛继渭(天一阁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名字),从屋顶揭瓦破椽进入书楼,偷去藏书一千多部,后来商务印书馆搜回了数百种放于涵芬楼,1923年遭日军轰炸焚毁。

经过这五次大的劫难加上零星散佚,民国后期的藏书已经不及原藏五分之一。即便是剩余部分的保存情况也相当不妙。

雪上加霜的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天一阁书楼因台风袭击,东墙倾倒。此时范氏族人已无力维护书楼,宁波地方士绅、藏书家和官员一起成立了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后成立天一阁管理委员会),之后修楼、编书目、迁建尊经阁、建设明州碑林乃至抗日时期书籍的转移保护等工作,均有范氏族人、民间力量和政府部门的全力合作。

建国后天一阁得到妥善保护,当年参与天一阁保护的宁波藏书家均将自己毕生所藏捐献给天一阁,这才成就了今天的三十万卷。

令人庆幸的是,天一阁不仅仅保住了书与楼,民国时北侧迁入了宁波府学尊经阁,从民国至今宁波区域人们发现石碑石刻第一反应就是送到天一阁,近几十年来我们园内还迁入了宁波历史上多个著名藏书楼和精美传统建筑……如今的天一阁用“南国书城”来概括,恐怕更为恰当了!



澎友:最开始知道天一阁是看了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当时说是并不对外开放,书也无法借阅是么?


张亮:您好,天一阁景区是对外开放的,但因为天一阁所处是明代的地层,地势较低,宁波每年经历较大台风后往往会有不少积水区域,为游客安全着想,积水严重时会暂时停止开放。

范钦老先生的藏书楼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楼庭院对外开放,二楼由于保护需要,目前除了我馆维护人员之外,确实不对外开放,还请见谅。

另外,请允许我再次声明,天一阁不是图书馆而是博物馆,她的藏品尽管是书籍,但却是脆弱的需要全力保护的珍惜古籍,除非研究版本目录的特殊需要,我们的古籍是不轻易拿出来的。

我在前面的回复中已经说过,古籍内容的大众化服务,我们主要是出版书籍和电子化阅读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您可参见我前面的回答。



澎友:请问天一阁有APP吗,能网上查看目录和摘要么?


张亮:天一阁有APP,在苹果应用商店和百度应用、豌豆荚等搜索“天一阁博物馆”即可下载,我们的APP结合天一阁园内的无线WIFI,可以实现语音导览、游线定位等一系列功能。当然,其功能主要集中在旅游方面。如果要了解古籍电子版的内容,还是需要进入我们的官网,或者直接来我馆的古籍阅览室。昨日有网友反应我们主页上的古籍阅览功能最近不能使用,我了解了一下,主要原因是服务器正在升级,对此带来的不便我深表歉意,我们典藏部和网络部门的同事正在全力以赴,尽快完成工作,以恢复相关功能!



澎友:张馆长,您好,宁波向来素有“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美誉,天一阁也是我们宁波的一张文化名片。对于生活在宁波,又仰慕天一阁读书环境的人,可否由天一阁牵头,定期举办一些读书会的活动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城市文化氛围?


张亮:您说的很有道理,目前天一阁已经在开展诸如国学堂、悦读会、传家宝等活动,邀请名家讲座,开展读书交流,传承传统技艺,今年我们更是借助建阁楼四百五十年之机,邀请九国研究汉籍的专家,共同探讨“明代书籍与文学”,并提出“天一阁共识”:

我们认为,文字、书写、造纸、印刷、出版,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连接着人类历史的过去与未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书籍永远是人类与动物具有本质区别的直观证明,也是人类文明中最值得珍视的部分之一。

我们相信,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纸本书文化,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独特的物理质感和清雅的书卷气息,而具有难以替代的历史地位。与此相连的藏书文化,是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之一,具有现代电子技术无法比拟、蕴含着历史与个人温情的特殊价值,当代社会对之应有充分的敬意。因此加强对古代纸本书籍的保护和研究,并积极推动当代纸本书籍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依然是全球文化人据以抵御愚昧、粗俗的重要使命之一。

我们建议,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各国的文博、图书、教育、科研、出版等各类文化机构,应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建立定期的学术人文交流机制,合作推进世界范围内与书籍文化相关的课题研究,并努力将有关的研究成果向全社会推广普及,共同营造书香社会、君子世界的良好氛围。

我们希望,作为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能在客观条件成熟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天一阁所藏连续实录中国传统文官选拔考试制度与结果的系列古籍——明代登科录,能尽早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天一阁文化内涵的发掘与拓展,将成为人类悠久的藏书文化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象征,并带动海内外各界对纸本书籍文化的重视、研究与发展……

当然,目前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希望各位网友给我们更多的建议和意见。





有答案的新闻社区

澎湃问吧

长按,找到你要的新闻答案



Tip1:澎湃问吧是什么?  对话框回复“问吧

Tip2:如何在澎湃问吧提问对话框回复“提问”

Tip3:如何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对话框回复“下载


在天一阁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