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非:呼唤风格

 采菊东篱630 2018-11-30

一.风格——语文教学的灵魂

风格即人

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着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人文教育的本质是精神之学,教育者首先必须是善于思考的人。教师是思想者,才具备教育者的素质,教师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才能胜任语文教育。没有思考精神的教师,不大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风格。现今的评价机制在客观上没能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而至今还有人认为教学不需要教学个性,这些,是对教育的亵渎,也是缺乏人道精神的。教师的课没有特色,没有吸引学生的魅力,也就如作家没有风格一样;——所不同的是你可以不读这位作家的大作,但是学生不能不在课堂接受文化教育,而且他还没有选择教师的权利!

这些年听课、评课,也看了一些评课的文章,颇有感受,虽然思虑不周,然而还是想一吐为快。问题是:语文教师要不要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大家都在关注新的《课程标准》,课标是课程的标准,并不是具体教法的标准;新课标出来了,新教材出现了,教法难道可以一成不变?我们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然而对待教师,似乎很少有人重视这一问题。

我回忆上大学时候的见闻。那时候文革结束,高校教学开始走向正规,教师上课,都拿出浑身解数。无论课程异同,教学风格各异。如中国古代文学史,先后有8位老师上,每人上一部分。让我大开眼界:有的连上4节课,气如雄辩,唾沫横飞;有的长于旁征博引,竖行板书,一个问题连引十多种说法;有的说词忽然发了瘾,当堂吟唱,余音绕梁;也有的上着课进了自己的境界,念念有词,旁若无人;有的捧着书本从容地念上一节课,末了忽然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上课只逼学生提问题,如答记者问;有的信马由缰,黑板上一个字也不写,吹到下课才如梦方醒……

按现今中学评课的标准,这些教授讲师的课都只能算“差课”,只能得C或D。可是20多年过去了,当年老师们上课的风采依然清晰地保存在我的脑海中。我从来没有觉得谁的课不好,在我看来,正是那风格迥异的课,才让我懂得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汲取丰富的知识,让我懂得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让我懂得一个学习者要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而我在后来的教学中逐渐明白:一个见识了不同教学风格的学生,可能更善于学习。

胡适与鲁迅是同时代人,他们的性格与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教育风格上也不同。胡适热情,好为人师,循循善诱,他总是教育青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鲁迅冷峻,善于引导青年去发现问题,让青年自己寻找出路。而毫无疑问,他们不同的风格都影响了一大批后来有成就的学生。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体现个人风格,一如写文章,或质朴无华,或清丽温婉,或大气磅薄,或机敏厚重……总能让读者有个印象。中学教师应当有建立自己的课堂风格的追求,否则你的学生在未来的年代中很可能是平庸的人。参加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写,主编洪宗礼先生要求对单元课文综合出题,我出过这样一道题目:

本单元5篇文章都堪称经典作品。作者所处的背景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体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同的表现风格。季羡林是学者,他的文章集毕生治学的体会,自有过来人的一番甘苦,诚恳而平实;罗曼·罗兰是作家,他的文章激情澎湃,像喷发的诗;罗家伦是教育家、学者,他分析问题严谨,同时又富有趣味;培根应当算是言论家,他惜墨如金,语句像格言;圣贤孟子真理在握,雄辩而从容……请考虑一下:从现有的写作积累看,在表达情感方面,你日后可能与哪位大师的风格比较接近?

我原先担心有些离经叛道,洪先生难以接受,后来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的确,对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已经形成共识。但是话说回来,我们在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与自立意识,可是作为教师有没有自信与自立意识呢?有没有建立自己教学风格的愿望呢?多年来,语文教师屈从于世俗的评价,忧谗畏讥,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教学上也搞“无一句无来处”,言必称宗师权威,自己在学生面前都站不直,又怎么能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发展个性?

我认为,教师在从教一个时期后,应当从教学个性的角度将自己的工作总结一下,这样的总结,能够感知自己的实际位置,启迪自己向高层次攀登。众所周知,“师”与“匠”不属同一层面,匠的技巧再高,难有创见,师则一定有要自己的风格,善于创造。所谓技巧,卑之无甚高论,得之于教训,积累为经验;但是“思想”能使一位教师站立起来!对号入座,我不过“时而师时而匠”而已,但我认为,意识到不足,才能有追求,不想成为师的匠可能连“好匠”也成不了。

我参加交流,喜欢观察教师的教学风格。

有的教师上课,自有一种控制全局的威势,简直像布道一样,从精神上对课堂进行控制,当然,这种控制有时候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有的学生往往会说,“不知不觉就跟着老师转了”,“完全被教师吸引住了”。――这是好事,但是也值得商榷:这不还是“我讲你听”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体现在哪里呢?然而,谁也不该否认,在某些时候,课堂也需要一些这样的“教学魅力”。

有的教师喜欢从容潇洒地上课,不一定在乎“可圈可点”,他在课堂上随意地说点什么,就像和学生拉家常一样,学生会觉得:这是我的老朋友,这是我的一位慈祥的父执,这是我的一位亲爱的老邻居……这种从容的风格一样能感染学生,使之如沐春风。有的教师认为,如果自己的学生能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放松地坐着,甚至稍微闭眼思考一下,效果也许更好。

有的教师平时话很少,上课也不多说话,但是他们的提问都让人意想不到,这些问题只有肯动脑筋的教师才有可能想得出来。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学生往往也如他们一样,喜爱思考问题而不爱多说话。……

我在观察中思考。我也从不同的教学风格中吸收对我有利的东西。我不在意学生是否专心认真听课,――这话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我听课的体验告诉我:认真听是非常累的,更何况本来就存在着“遗忘率”问题。因此,我认为让学生放松,接受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我喜欢学生轻松,学生如果过于认真,我会紧张。我也不喜欢学生沉默,学生缺乏对话意识,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伤害,因为他不可能从中得到提高。

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有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我对同行常说这样的话:如果你能通过课堂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语文学科,你就是成功者。但是,照本宣科绝对不是风格!没有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就如破庙庸僧在谈禅。

风格受观念的影响,风格也体现着教学的原则。只要有自由的精神,有进取的决心,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非是多难的事。

二.风格的丧失

老调子还没唱完

在中学课堂,很难见到多采的风格了。初中3年或高中3年,语文课很可能一直由一位教师承担,学生不大可能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因此也很难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比较评价。而且一年年下来,由于陈旧观念的影响,由于各种评比的束缚,也由于教师的惰性,教学个性得不到张扬,于是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在一个教师群体中,大家逐渐越来越像一个人,最终统一在一种模式——落后僵化的模式——的令旗下。

令人不解的是,成千上万的中学语文教师面对收入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的课本,却永远用一种方法去教。 不久前听一位资深教师的课,教师用半节课带着学生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不厌其详,我对至今仍有人恪守旧法感到惊讶,可是这位教师始终很自信,在他的业务档案中,有“上课中规中矩,有板有眼”之类的评价。听这节课,才知道“规矩”与“板、眼”还很有市场。

  与此截然相反,观念陈旧的另一个特征却是“作秀比赛”。如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高一年级《文言读本》主要任务是记诵,强调多读多背,这是整个实验的一个阶段,而指导诵读是需要正确的理念的。然而每次与其他学校交流,听课的教师多有不以为然,认为“没有新东西”,“大半节课都在读书”。反观一些教师近年的“与时俱进”,就是初步学会使用多媒体,即使设计不出像样的课件,只要能在投影仪上投出几种不同的字体,玩出两三个动画,只要能设计出学生讨论、辩论的“研究性样子”,也会引得一片赞扬,似乎这就是好课的标准。请问:这是教学个性吗?这就是风格吗?

以现在的条件,要在一节课上玩点花样,或者把一篇课文讲得“规规矩矩”,“头头是道”都很容易。然而这种要求毕竟还是低层次的,体现的是旧观念,所以不足为训。

学生的学习观念也早就被扭曲。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下生存多年,一些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是有抵触的。有些学生的学习观念,甚至比教师落后。如他习惯被“喂饭”,你不为他端到面前,他就不动嘴。北大有位博士抱怨导师一学期不给他讲课,只让他看书,问他:“你想听课吗?”他说:“我习惯听课,教师不讲让我问,这算什么教师?”

  评价习惯体现出观念的陈旧

  旧时代的语文教学,没有“评课”“赛课”这样的事,连教师的教案也属于个人资料,别人无权看的。而今“评课”“赛课”不胜其烦,有的学校还要查教师教案(的确,有些教师连教案也不会写或不肯写),但是语文教学质量不如过去,教师缺乏教学个性,我认为这主要是评价者的强势和陈旧的评价观念造成的。

现今常把一些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视为另类而不予包容,在任用教师时,也常常以清规戒律考查:教学过程须五脏俱全,作业批改要一丝不苟……特别表现在评课问题上,信口开河,优良中差,一节课就下定论,根本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也不给教师任何申辩的机会,而其依据的往往不过是评委的私见与习惯。

最近看一篇长文,作者对两位语文特级教师的示范课质疑,提出的不同看法,有其一定道理。作者听课听得认真,有自己的见解,并不人云亦云,这比盲目崇拜,跟风乱学或是见名人就骂要理智得多。可是我也有疑问。他作为名师,被请到你那一方地上一节课,你为什么不把他的讲课当作“换个口味”去欣赏?为什么没想到这是一种风格的展示?你为什么要有那样高的期望?你为什么就不允许他的课有点不足?你是不是要求他在任何地方上课都至善至美?你在听他上课时,为什么要用你的标准去评价?他为什么不能有点自己的发挥?他为什么不能有与通行说法不一的声音?现在,你把他当作来卖灵丹妙药的,那就是你的错!——你在否定他的教学设计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自然,换个角度看,如果这两位教师以为自己天下第一,是在“传经送宝”,每到一处宣传并要求别人接受他们的教学法,拉场子卖票,动不动搞两三千人听课,装神弄鬼,却长年让自己的学生在家自学自读,那也是欺世盗名的。

一节公开课,听者少则五六十,多则成百上千(现在还有在体育馆上示范课的,如“带功报告”),每一个听课者都有自己的理解,谁的意见正确?有些青年教师,刚进中学门时,还有点自己的主张,还敢在课上说说自己的见解,三五年一下来,“老实”多了,这究竟是可喜的进步呢,还是教学的悲剧?语文教学在1997年会遭受那样严厉的指责,除了新闻炒作造成的社会误解,除了教材的落后之外,与本当最有灵性的学科教学缺乏个性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缺少一个宽容的环境,自然就缺少风格。一些教师之所以能保持教学个性,建立自己的风格,也与他们所处的宽松环境有关,同行的包容,学生的支持,行政部门的理解等等,使锥处囊中得以颖脱。我认为,只要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只要能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语文的意识,你用什么方法,是你自己的事。——我想也只有这样营造小环境,才有可能保一方清静。

  没有风格就不会有地位

  10多年前,我曾对一些高师毕业生不愿到中学任教的情况作过调查,有几位成绩优秀的毕业生说:“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重复劳动,缺乏创造性,所起的基本上是传播作用。”这个回答一直让我不理解,但是也感到无奈。我一直以此为警惕。——如果一位教师没有精神追求,即使他奉献一生,烛灭丝尽,其作用也有限。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位有高度自立意识的思想者,也应当是一位创新者。

现在,我们还常常听到关于教师地位的哀叹,语文教师也会叹息学科地位不高。如果我们不带偏见不带情绪地分析形势,不难发现,问题还在于教师自身。首先是思想的束缚,有不少教师是“跪着教语文”的,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总把自己当作是语文教学诸种环节中的“一颗螺丝钉”,(当然还有一些人不得不把自己看作是给校长当差的,这是另一个问题)我也见到一些很勤奋的青年教师,热衷于参加各种“赛课”,热衷于评奖,对各种称号过于感兴趣,由于这样的“参与”多多少少有功利的成分,依附性强,也就很难体现独立思考的精神,也就不大可能有个性的健康发展,也就很难指望他能高翔远行。

其次是缺乏学习精神。时下许多教师终年不读一本书。在一些基层学校发现,教师说不出中学语文核心期刊的名称,说不出著名出版社的社名,除了习题集练习册,有的教师多年不买一本书。(江苏某市职评,对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进行考核,试题中就有一项“请说出三种语文核心期刊的名称”,结果有一半教师一个也答不出来。)和这些教师交流非常困难,他只想从你这儿得到有关指导考试的秘诀,除此以外,对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法没有任何兴趣。面对这样的群体讲教学个性和风格,实在是有点“不识相”了。现实是严酷的,对这相当一部分教师而言,讲建立风格,可能还是很遥远的事。

对教师的教学,校方在教师有关职评及表彰的材料上写尽好话,但是就是说不出他的教学风格。说实在话,他的课往往也谈不上风格,因为他只会照本宣科,甚至没有教参无法上课,视教参为圣经。有学生评教师的课,说“听了三年,一点印象也没有”,也就是说,这是位没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的存在价值是有限的。教师风格不存,个性不存,意味着教学生命的死亡。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执行,也随着教育科研的发展,未来的5年到10年,语文教学可能会有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这样说,一个抱残守阙,没有自己风格的教师,在未来年代将没有地位。

当然,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语文教学评价的观念能更新,肯定并倡导个性化的教学,必然会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进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