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荐童书|刘玉栋、舒辉波、冯与蓝:儿童文学的独特艺术样貌,可以是怎样?

 昵称JDTWtBsL 2018-11-30

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不但应有普遍的文学意义和价值,也应体现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面貌与艺术高度。当代原创儿童文学面临的艺术机遇与发展可能,也应在这样的追寻中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儿童文学作家 刘玉栋、舒辉波、冯与蓝

 

2015年夏秋时节,明天出版社徐迪南女士与我商量出版一套当代优秀青年儿童小说作家系列原创作品的想法。当时我提出,希望这套丛书不只是原创儿童小说作品的一次普通的集束性出版,而是尝试通过编辑、研究者与作者之间的专业交流、深度互动乃至研讨,促成一批富于艺术性的原创儿童小说的诞生。这里所说的“艺术性”,多少烙有我个人儿童文学艺术观的一些印迹。在我的想象中,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儿童小说,应该既充分体现普遍意义上的文学的高标准与艺术的高要求,又使这种文学和艺术的表现、演绎充分体现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面貌、文学思虑和审美精神。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出于我对于儿童文学艺术未来的一种想象和期望。自新时期以来,人们对于儿童文学艺术的理解历经几次重大的拓展。我亲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场激情澎湃的儿童文学艺术探索热潮。那是一次为当代原创儿童文学的艺术探求、变革、发展带来重大推动力的文学思潮,促使它发生的基本冲动,就是要把儿童文学从那时规限着它、束缚着它的小格局里解放出来,把它推到一般文学和艺术的大世界里去。在这场由创作、批评、出版的力量共同促成的艺术革新思潮中,儿童文学的许多边界被冲破,被打开,继而得到重新的理解和认定。对于原创儿童文学艺术的当代化进程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文学运动。

 

  在我看来,那场思潮的演进及其最后的“终结”,也带给我们关于原创儿童文学艺术未来的另一番重要启迪。当儿童文学的写作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文学的普遍乃至先锋性的面貌,它的文学本性得到了空前的凸显,但它作为儿童文学的特殊文学身份与艺术面貌,却也在这个过程中从我们的视野里多少被遮蔽了起来。一些写作由此走向了文学,却远离了儿童。反顾那个年代的艺术探索路程,我们或许会深深意识到,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不但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文学意义和价值的文学性,也应是一种体现儿童文学独特艺术面貌与艺术高度的文学性。而充分认识、理解这一儿童文学文学性与儿童性的辩证关系,应是酝酿、探索原创儿童文学下一步艺术突破的重要条件。

 

  循着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艺术革新的历史气脉,继续探寻通往儿童文学这种“文学性”的更阔远的道路,正是这套“拾光者丛书”策划和出版的初衷。我们期望借此契机,推出一套既追求高远的文学视界与艺术趣味、也具备鲜明的儿童意识和童年精神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

 

  这是一次写作的尝试,也是一次出版的实验。究竟能否成功,能够在多大意义上成功,我不敢确定。但我相信,今天青年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创作才华与艺术智慧,应该在这样的追寻中得到更充分的施展,当代原创儿童文学面临的艺术机遇与发展可能,也应在这样的追寻中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201656日至8日,“拾光者丛书”的创作启动会议,在明天出版社的支持下于浙师大红楼召开。接受丛书邀约的第一批七位青年作家刘玉栋、舒辉波、李秋沅、冯与蓝、张晓玲、赵海虹、孙玉虎和明天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们参与会议。我在会上进一步解释了这套丛书的一些设想及其理想,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回应。

 

  会上,围绕各位作家的创作设想、作品构思以及其他相关的延伸艺术话题,大家坦诚交流,气氛热烈。记得涉及的话题既有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问题、儿童小说中的历史、贫穷、死亡书写等相对宏大的创作命题,也包括地名、人名、生活可信度等写作细节的思量。我以为,这次会议不但是一次有益的创作铺垫和准备,它本身也是一场富有意义的专业交流与研讨。会前会后,我与各位受邀的青年作家及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们多有电话沟通,或是就丛书的大方向、总面貌,或是就各阶段书稿中的一些小问题,做及时的交流探讨。参考我们交流中的意见,有的作者从素描构思到初稿动笔再到成文改定,几易其稿。这期间,年轻作家们的才华、勤勉和谦逊,编辑们的认真、专业和敬业,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能感受到,大家对于儿童文学应该怎么写、儿童故事应该怎么讲、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等话题,实在满怀了解的愿望、探讨的兴趣以及实践的热情。在这个童书经济带动儿童文学事业飞速跃进的时代,正是这样的兴趣和热情,而不仅仅是商业利润的驱动,能够为原创儿童文学的艺术突进提供最根本的动力——它也必定会呈现为每一个心怀敬畏和理想的儿童文学作家内心最坚实的创作冲动和最强大的创作意志。

 

《拾光者丛书》(首期三册)

《月亮舞台》,刘玉栋/

《听天使在唱歌》,舒辉波/

《挂龙灯的男孩》,冯与蓝/

明天出版社20184月第一版,76.00

适读年龄:小学中高年级,初中


所谓“拾光者”,便是匆忙行走在幽暗的生活隧道里,而不忘记弯腰拾起那些光芒闪耀之物的人们。这光芒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不甘于物欲温饱的本性的象征。今天,所有为了儿童文学而弯腰坚持、坚守着的人们,他们拾起的既是自己心里的光芒,也一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芒。


(本文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