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水斯宁 2018-12-04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战国时期的文化

1.百家争鸣

关于对战国时期众多学说、学派的划分,以《汉书·艺文志》所概括的“十家”分法较有影响,具体为

儒家

墨家

道家

名家

法家

阴阳家

农家

纵横家

杂家

小说家

因小说家出于街谈巷语,其言多不足采,故“可观者九家而已”。“九家”又被后人称为“九流”。其中,又以前六家即儒、墨、道、名、法、阴阳最为重要。


(一)儒家主要人物

儒本为上古时期术士之称,又演变为有知识才艺者之通称。因孔子较早开创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时人遂称其学派为儒家。到战国时,儒家已演化出若干分支,最主要的是孟子、荀子两大宗派。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其学传自孔子之孙子思。他着重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倡导实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争取民心,认为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而达于一统,反对以暴力为手段的兼并战争。孟子的“仁政”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它们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人的修养就是要将这些“善端”在生活中发扬扩大,避免因受外事外物影响而陷于邪恶,最终养成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仁政”思想还带有民本主义倾向。因为“政在得民”,所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有大过,臣下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如桀、纣一类暴君,臣下完全有理由诛灭之。

孟子是一位有激情的思想家,长于雄辩,尤其擅长使用举例、类推的论证手法。他的仁政学说和人格修养理论在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本人也被儒家士大夫尊为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他在参考、吸取各家学派观点的基础之上对儒家学说进行了重大发展,其思想的很多地方已与孔、孟有显著区别。荀子重点阐发了孔子关于“礼”的理论,特别强调礼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各人都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具体位置,各尽职责,共同构筑出良好的社会秩序。

君主集权和统一是荀子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他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义教化,应当“平政爱民”,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荀子还对孔、孟较少谈及的天道观进行了阐述,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与人事的吉凶祸福无关。人类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在后世虽然受到一些正统儒家学者非议,但他礼法并重、德主刑辅的政治思想,实际上成为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君主专制王朝的治国基本原则。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二)墨家主要人物

墨子

墨家是继儒家之后较早出现的学派,与儒家并称为战国时之显学。其创始人墨子,名翟,被后世尊称为“科圣”,是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他的思想较多地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的利益。墨子提倡“兼爱”,即无差别的爱。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由此又主张“非攻”,谴责列国的兼并战争。关于政治,墨子提出“尚贤”。希望上自天子下到乡里的各级职务都选拔贤人来担任,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即所有人都要自下而上服从领导,直至“上同于天子”。

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他主张“节用”,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认为这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其世界观则强调尊天、尊鬼,迷信色彩较重。墨子的信徒人数很多,他们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带有宗教和苦行的色彩,在战国社会上影响相当大。但作为墨子、墨家社会政治思想核心的“兼爱”学说,具有虽崇高而不切实际的弱点。随着墨家部分观点在后世渐被儒家所吸收,它作为一个学派也就基本趋于衰落了。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三)道家主要人物

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宋国人,名周,他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庄子同样认为“道“是宇宙本原,并且更强调”道”的主观性和不可知性。其相对主义思想也更加强烈,无是非,齐死生,忘物我,几乎抹杀了一切对立事物的界限。由此他对反对社会进步,否定文化知识,痛恨仁义礼乐,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做到愚昧全真和心灵的消极自由。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后世中国社会影响很大,特别其消极、软弱、倡导”无为”的思想倾向,往往成为后人寻求精神寄托的工具。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四)法家主要人物

韩非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国人。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于荀子。韩非曾数次上书韩王修明法案,不见用。著作传入秦国,受到秦王赏识。后出使秦国,得见秦王。不久遭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

韩非的学说兼采商鞅、申不害、慎到的观点,提出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思想。主张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认为应”不务德而务法”。重耕战,轻商业,倡言武力。反对是非古今,强调独尊法家。韩非的思想集先秦法家之大成,为封建专制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五)阴阳家主要人物

邹衍

邹衍 , 阴阳家代表人物, 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 五德终始 说''和''大九州说'',又是 稷下学宫 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 邹子 。战国末期齐国人(相传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郝庄村人)。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章丘相公庄镇 郝庄村。著有《邹子》一书,《 永乐大典 》等将其列入道家部。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邹衍

①五行学说


②五德终始说:'' 五德 ''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 德性 。'' 终始 ''指''五德''的 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他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转化形式,说明事物之间有着对立的关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秦水克周火),以 秦文公 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遂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③大小九州说:

小九州: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大九州:邹衍认为《 禹贡 》中所说的九州只是整个地球的一部分,在中国(赤县神州)这个小九州以外,还有另外八个和九州相同的州,即中九州,在中九州以外,还有另外八个和中九州相同的州,即大九州,而地球也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以此类推,这就是大九州地理说。

邹衍与向内看的儒者不同,他的目光是向外的。邹衍认为所谓''中国'',是九九八十一的''天下''的''一分'',并且是海洋中的一块陆地。它对内而言,即大禹刊定的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而九州之外''于是有裨海环之''。而''裨海''之外,还有赤县神州,再外边''乃有大瀛海环其外'';虽然,邹衍的''大九州''概念源于推论,而非地理实践。但这里的''裨海(即小海)''和''大瀛海'',还是最先明确了两个不同的海区概念,即近海与大洋,可谓中国地理学或海洋学的一大贡献,被誉为”古代海洋理论第一人”。


2.文学

战国时期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诸子的散文和屈原的楚辞。

战国的散文作品很丰富,其中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四部作品的文学价值最高。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思想开阔,语言丰富,比喻生动,文辞多采。他们又各具特色:孟文犀利,长于辩论;庄文恣肆,想象丰富;荀文深厚,说理透晰;韩文峻峭,议论风发。对后代散文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稷下学宫

伟大的诗人屈原,名平,战国末年楚国人。楚怀王时任“左徒”。他面对楚国的衰落,希望革新图强,但受到楚怀王近臣和宠妃的嫉妒与谗毁,一再遭到放逐,使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悲愤已极,于阴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后人把这一天作为纪念他的日子,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屈原继承发扬了《诗经》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当时南方流行的民间歌谣、方言。融合了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开创了楚辞文体。《离骚》、《天问》、《九歌》是其不朽的代表作品,因此,又把楚辞叫作骚体。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宏伟的抒情诗,全诗373句,2400多字。作品将现实的叙述和幻想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作者追求崇高理想的坚贞意志和忠诚的爱国主义感情,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腐朽和反动势力的嚣张跋扈。《离骚》是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天问》是特殊体裁的文学作品。屈原以丰富的想象力,生动活泼的诗句,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一连提出了172个问题,例如他问宇宙的来源,太阳的行程:又间上帝究竟怎样判断人物的好坏。这些疑问反映了诗人知识的渊博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屈原的诗篇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而且也是世界进步人类的珍贵财富。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3.史学

史学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左传》和《战国策》。

《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据传是鲁国人左丘明所作。其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

《左传》按年月顺序叙述了春秋240多年中许多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重大事件,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同时,它也是一种优秀的文学作品,编年叙事有简有繁,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语言简洁生动,情节引人入胜。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战国策》,简称《国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记录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成书,共分12国策,31篇,保存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史料。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战国策书影


4.艺术

战国时期的艺术有很大的进步。

①青铜工艺造型精巧。装饰美丽,并出现了写实图案花纹。河南汲县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和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都刻有射箭、车马、狩猎、采桑、宴乐和水陆交战等图像。画面生动逼真代表了战国青铜艺术的新水平。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②音乐也有很高的成就,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了全套编钟、编磬和鼓、瑟、琴、笙等乐器,其中编钟64件,编磬32件。编钟上都镌刻有标明音阶的篆体铭文。当时以编钟和鼓为主要乐器组成的大型乐队,称“钟鼓之乐”,已能演奏出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手法乐曲,音色优美,其音律水平,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③绘画艺术也十分引人注目,长沙楚墓中出土的《凤夔人物帛画》,笔力刚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的最古图画。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④围棋,古称弈。它的出现可能与战争有关,也可能与天文学有关。传说“尧造围棋,丹朱善弈。”商代的乌曹善围棋。春秋战国时,围棋已颇流行,战国时人弈秋是著名的围棋高手。围棋历经秦、汉、六朝、唐、宋、元、明,至清极盛。围棋传入日本等国后,成为国际比赛项目。



5.科学技术

①《甘石星经》:战国时期出现了专门研究天文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齐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的《天文》,后人将这部著作合编为《甘石星经》,书中记录了800个恒星名字,测定了120颗恒星的方位,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战国时自历法,已能测知一年二十四节气。天文历法的进步,有利农业生产的发展。战国时期农业成了专门的研究对象,出现了农家学派。《后稷农书》是农学专著,但这本书早已失传了。战国未年写成的《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论述了农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才平。


创意配图:二十四节气

③《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手工艺专著。书中著录的“六齐”(配制青铜的六种方剂)是对青铜冶炼技术过程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金属合金成分的记录。此外,在《墨子》一书中还记录了有关光学、力学以及几何学方面的成就。

④秦越人:战国时期,医学已有了内科、外科、妇科和小儿科之分。齐国卢(今山东长清)医秦越人是当时有名的医生。他反对用迷信的方法治病,说“信巫不信医”,病不可治。他采用望、闻、问、切的四种方法诊断疾病,望就是看气色,闻就是声音,问就是问病情,切就是按脉搏。另外,他还用针药、按摩等方法治病。他的这些方法,两千年来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成为中医传统的治病方法。越人周游列国,治好了不少疑难病症,人们称他为“神医扁鹊”。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⑤《黄帝内经》:现存的《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总结了生理、病理、诊断、预防、药物性能、施治原则以及针灸疗法等方面的知识,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⑥公输般:战国时期,建筑技术也有进步。鲁国的匠师公输般,又称鲁班,孟子说他是当时最有技巧的人。他不但会建筑房屋和桥梁,还改进生产工具,有许多创造发明。据《墨子》—书记载,他造过一只木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是人类想飞上天的初步试验。后世土木工匠都尊奉他为祖师。

中国通史——东周之战国篇(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