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院校为什么必选《大盂鼎》?笔法给你答案

 湛璿 2018-12-05

大盂鼎是西周的炊器,又称廿三祀盂鼎,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对于盂的训诫、劝勉以及封赏。

大盂鼎在清道光年间(1849年)出土,几经辗转,最后由潘祖荫后人捐赠给国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大盂鼎铭文》的书法价值


《大盂鼎铭文》(以下简称《大盂鼎》)不但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字学价值,更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几乎作为大篆“必修课”出现在各美院的教材中,在众多金文作品中,《大盂鼎》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笔者总结有如下几点。

1.   存字多,大盂鼎内壁铸有铭文19行,记291字,这在两周铭文中已属少见。书法风格的形成与稳定,与所临碑帖的信息量大小有着莫大关系,《九成宫》、《多宝塔》、《玄秘塔》之所以能被后人奉为圭臬,与其碑本身的清晰度与存字量有很大关系,因为要形成一个制度与标准,是需要有一定“量”的规则来完善。

2.   拓片相对清晰易得。由于大盂鼎本身名气很大,所以其铭文拓片往往流传甚广,椎拓精致者亦不在少数,市面易得其拓片影印,一些不出名的青铜器虽可能亦有书法价值较高的铭文,但确实一拓难求。

3.   《大盂鼎》的书法风格介于写意与工稳之间,类似于汉碑中《张迁碑》的地位,有小篆基础的同学入手会尽快进入状态,既有“规矩”,又不会限于“僵死”。现在学习大篆的很多同学都偏向《石鼓文》入手,但《石鼓文》入手有几个尴尬境地:要么写的线条细弱,要么按照小篆的方法去写成了“大篆印刷体”,要么直接临写吴昌硕的临本,在没有老师的指点下,养成很多习气。

4.   《大盂鼎》相对《散氏盘》、《曶鼎》等金文名品,有着明显的方笔、尖笔、阔笔,表达手段极其丰富,能帮助我们掌握更多笔法,体会更多表达手段。

关于《大盂鼎》与其他常见金文的对比,请参看我们上一期推文,文章会链接在本文最后。

二、《大盂鼎》的起收笔分析


1.方笔

《大盂鼎》有着明显的方笔,但这种方笔介于方圆之间,有时候仅仅表达在搭接处。

“四”字,起笔的形态均不同,但都是方笔为主,但方笔的两端均较为圆滑,方圆并存,四笔起笔有明显的变化。


“㽙”字,左部“田”的上半部搭接呈现出明显的“方意”,我们称之为“断笔再接”,右部搭接也有明显的尖锐,这些细节都给人以“方笔”的视觉效果。


2.圆笔

圆笔是金文中最常见的一种用笔方式,金文的圆笔不同于《峄山碑》那样整齐划一,不论是起收笔,首先,形态并非完全统一;其次,可见明显提按变化。

“于”字横画起笔较重,收笔较轻,起笔圆形最凸出点,位于笔画的中间,收笔圆形最凸出点位于笔画的下半部。钩画的收笔类似于横画起笔,但比钩画的起笔要细一些。


“曰”字左竖起笔较重,整个左部竖画粗细基本一致,右部竖画起笔较细,缓慢变粗,但两笔起笔均为圆笔。


3.尖笔

尖笔是大篆笔画与小篆笔法的重要区别,这里的尖笔不是露锋起笔,而是笔尖直接顶纸,或是有笔尖的藏锋入纸,并不锐利,只是入笔明显比中段行笔细弱。

“十”字起收笔均为尖笔,起笔更圆一些,可以藏锋,收笔的尖将笔尖顶在纸上即可,不必回锋。


“大”字有明显的尖起尖收,但这种尖只是相对于整个字的其它部分,不建议出特别锐利的“尖”。


4.阔笔(粗笔)

《大盂鼎》中有相当一部分笔画有着明显的按笔,抑或填描成的粗笔画,这种笔画大家可以一笔或者是多笔书写,但书写时要有一定规律,不能胡乱填描,画个形状,这样墨色会显得很乱。

《大盂鼎》中明显的“阔笔”。


三、关于《大盂鼎》的搭接与行笔方法


1.     交叉笔处的表达

《大盂鼎》为用模范浇筑出的青铜器,内部文字的形象产生与它的这种铸造方法与自然磨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易产生锐角的部分,几乎都被磨圆,故接笔处都产生了“圆角”,有人故意去模仿这种效果,用毛笔在交叉点“停顿”一下的方法,有人则强调书写的流畅性,这都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只要不太做作,不太程式化,都是没有问题的。

由于磨损和腐蚀产生的圆角,这种形象向我们呈现的形象,完全不同于笔笔清晰的墨迹,是形成“金石气”这种艺术感知的因素之一。


2.笔画搭接的断连

《大盂鼎》中的连接方式少有明确的“断笔”,多为实连,这是金文中最常见的连接方式,初学者尽量不对其做较大改动,在能够基本消化原拓的基础上,再考虑丰富与变化。

《大盂鼎》中随处可见的实连。


3. 关于行笔的争议

有人说,《大盂鼎》的线应该是挺直的,还有人说,《大盂鼎》的线条应该有波动,甚至所有的篆隶都应该这样。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因为他们缺少参照系,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如果把《大盂鼎》和《峄山碑》放在一起,那《大盂鼎》一定是有波动的,如果是和《散氏盘》放在一起,那就相对挺直。

《峄山碑》、《大盂鼎》、《散氏盘》“王”字对比,明显可见《峄山碑》线条最直,《散氏盘》明显有波动。


所以我们心中要有一个基本线,这个基本线,应该是《峄山碑》这样最工稳的篆书,在《峄山碑》线条的基础上,去评估《大盂鼎》、《散氏盘》。所以笔画的波动一定是有的,只不过是幅度问题。

关于《大盂鼎》的基础笔法,就说到这里,讲到的都是最基础的用法,接下来进入一段视频,为大家做一些演示,下次我们将会讨论到《大盂鼎》的结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