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中的悲剧将领——高仙芝 封常清

 思明居士 2018-12-06

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节点。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政治清明、威武强盛;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宦官干政、藩镇混战。

高仙芝

高仙芝,高丽人。早年任职与安西,因父亲战功而被授予游击将军,后受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的赏识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天宝六年率领万余人征讨小勃律凯旋,因为没有经过他的上级而直接把捷报上传给长安而惹得夫蒙灵察的不满。《新唐书》载:“仙芝遣判官王庭芬奏捷京师。军至河西,灵察怒,不迎劳。既见,骂曰:"高丽奴,于阗使尔何从得之?"仙芝惧,且谢曰:"中丞力也。"又曰:"焉耆镇守使、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皆何从得之?"答曰:"亦中丞力也。"灵察曰:"审若此,捷书不待我而敢即奏,何邪?奴当斩,顾新立功,故贷尔。"仙芝不知所为。令诚密言状于朝,且曰:"仙芝立功而以忧死,后孰为朝廷用者?"帝乃擢仙芝鸿胪卿、假御史中丞,代灵察为四镇节度使,而诏灵察还,灵察惧。仙芝朝夕见,辄趋走,灵察益惭。”高仙芝因为得到宦官监军边令诚的帮助而没有被夫蒙灵察责罚反而还深任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高仙芝性格是贪婪的。天宝九年借口征讨与唐交好的石国得胜,回来的路上又灭了同一唐交好的突厥施。这些种种惹得西域各国不满,于是他们向西亚强国阿拉伯求助,因此爆发了中西两大帝国的大战怛罗斯之战。最好唐军惨败(前面文章具体写过)。高仙芝因此被招回朝任右金吾卫大将军。安西四镇节度使由王正见担任。天宝十一年王正见薨,封常清接任安西四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中的悲剧将领——高仙芝 封常清

封常清

封常清蒲州猗氏(今山西省猗氏县)人幼受外祖父影响爱读书。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被流放西域。外祖父死后无所依靠于是毛遂自荐投入高仙芝门下,但高仙芝嫌他丑没要,经过他的坚持不懈高仙芝勉强收留他。《新唐书》载:”夫蒙灵察为四镇节度使,以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尝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褷鲜明,常清慨然投牒请豫。常清素瘠,又脚跛,仙芝陋其貌,不纳。明日复至,仙芝谢曰:"傔已足,何庸复来?"常清怒曰:"我慕公义,愿事鞭靮,故无媒自前,公何见拒深乎?以貌取士,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犹未纳,乃日候门下,仙芝不得已,窜名傔中。”天宝初年达奚各部叛乱,高仙芝领军平叛取胜。封常清因为一篇捷报写到好而被夫蒙灵察赏识得以崭露头角。后随高仙芝征小勃律、做节度留守,因为治军严明而被拥戴。天宝十二年担任节度使后征讨大勃律取得大胜。

安史之乱中的悲剧将领——高仙芝 封常清

西域大唐荣耀的战绩掩盖不了长安统治者的腐朽和节度使的野心。天宝十四年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中原久未经战火的袭扰,使得驻军根本没有战斗力。朝廷军节节败退,叛军步步紧逼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全境。开始唐玄宗还不相信叛乱,后来才开始醒悟。十一月二十五日唐玄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此前的十一月初封常清已经被从西域召回在华清宫拜见了唐玄宗。《新唐书》载:天宝末入朝,而安禄山反,帝引见,问何策以讨贼。常清见帝忧,因大言曰:"天下太平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驰至东京,悉府库募骁勇,挑马箠度河,计日取逆胡首以献阙下。

安史之乱中的悲剧将领——高仙芝 封常清

潼关

显然封常清是小看了叛军实力了。封常清在东都洛阳招了六万人,可是这些人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乌合之众纵然他再有军事才能也抵不过密谋已久的叛军的战斗力。最后这得且战且退。

高仙芝这边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在封常清出兵后高仙芝也被紧急派往前线,此时监军为边令诚。在高仙芝听闻封常清前线失败时,情急之下开太原仓赏给兵士其余全部焚毁。在撤退路上与封常清回合,封常清说:“现在敌人兵锋正锐我们难以与之相争,潼关没有守军,如果此时敌人率小股队伍突破潼关,那长安就危险了,不如退守潼关。”高仙芝赞同了,于是引兵退守潼关。封常清被削为布衣在高仙芝手下留用。

此时边令诚为监军早些时候因为一些原因与高仙芝有了间隙。于是以高仙芝开仓,不抵抗撤退为由上书玄宗。玄宗此时怕是老糊涂了下令斩杀高仙芝与封常清。《新唐书》载:及边令诚以诏书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恐污国家节,受戮贼手。今死乃甘心。"随后高仙芝也被处死。

一个宦官害死了两员大将,也改变了安史之乱的走向。此后的大唐帝国宦官干政还将一幕幕的重演,甚至是左右皇帝的废立决定皇帝的生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